低碳新闻:离我们有多远?

2010-11-17 03:12王晴川刘佳丽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7期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

王晴川 刘佳丽

摘要:“低碳新闻”概念的提出,缘于低碳经济的延伸和新闻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低碳新闻发端于绿色新闻,其与绿色新闻有天然联系,但又不是绿色新闻。“低碳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的策划、采访、编辑、加工、合成、传播等活动中所尽量采取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闻报道方式,是低碳经济在新闻宣传领域的诉求和体现。“低碳新闻”关注的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关注在新闻报道和传播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所作出的贡献。新闻宣传应倡导“低碳新闻”,提倡在新闻活动中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浪费,减少和杜绝“高碳”现象。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介应倡导建设“低碳媒体”。

关键词:低碳 低碳新闻 低碳经济 绿色新闻

“低碳”已成为时下环保主义者高度倡导的生活理念。低碳经济已经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低碳表达无处不在:从网络流行语“今天你低碳了吗”,到上海世博会中“会呼吸的墙”——有虚有实;从国内的“低碳行动联盟”,到国外的“碳中和”——有内有外;各行各业都开始引入低碳概念,并力求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有所作为。对于新闻宣传领域来说也需要低碳。媒体在挖掘低碳素材、传播低碳理念时,首先应反观自身:在报道低碳新闻的同时,新闻也应做到低碳,新闻宣传领域应大力倡导“低碳新闻”。

倡导低碳新闻之缘由

减少碳排放,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主要商议《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2012年)结束之后,与会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节能”、“减排”、“环保”等概念一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其中,“低碳”(low?摇carbon)意指较低或最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废气)排放。目前,国际上用一个国家的碳排放总量来衡量这个国家的能源消耗量,而我国的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低碳经济”在1999年由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Lester?摇R.?摇Brown)首次提出。然而,对于“低碳经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它一般是指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发展成本最低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①低碳经济是人类生存意识和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近来,继“低碳经济”为人们热捧之后,“低碳生活”、“低碳世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词汇也应运而生。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展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其中,新闻工作者自然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体现在宣传中,更体现在自身行动上。

新闻需要低碳,不是为了跟风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新闻宣传和报道领域,普遍存在着“非低碳”甚至“高碳”现象。这种“非低碳”现象主要表现为:

“小题大做”、“短题长做”。从事过新闻实际工作的人士或许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一个新闻事实,原本可以通过一篇百十个字的短消息或者几个电视镜头就能交代清楚的,但为了凑足版面,或填充够当天的新闻栏目时段,或是得到领导授意,记者或编辑就不顾一切地刻意把稿件拉长,拼命“灌水”,结果小题被大做,短题被长做,一题被多做。有的新闻报道为了突出重要性、深度性或全面性,甚至无病呻吟,做成了系列报道或连续报道。结果是,浪费了版面或宝贵的时间资源,新闻的价值被稀释,白白增加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耗费,而宣传报道效果却大打折扣。还有的采访报道明明派出一两个记者就能完成报道任务了,结果为了显示重视、显摆阵容,派出一个强大的采访团,“长枪短炮”,浩浩荡荡,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至于无中生有、凭空杜撰的“假新闻”,不仅从根本上背离了“低碳理念”,更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所不容。

“一题多做”、“无题也‘做”。有的记者在采访中,为了做成所谓的“深度报道”,就某一个简单问题,往往采访好几个人,以为采访对象多了就成深度报道了;还有的摄像(摄影)记者根本不做有心人,不会积累和利用资料。同一个场景的镜头,明明自己最近刚拍过,非要重新再拍摄一次;有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由于自办节目少,自制节目力量弱,节目重播量很大,同一则新闻一天要反复播报五六次,甚至更多。而实际上到底有几个人在收听或收看这样的节目,或许只有天知道。一题多做,造成无谓的浪费。此外,新闻從业人员都知道,新闻媒体会议特别多,记者、编辑、老总们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如策划会、选题会、编前会、编后会、编务会、总结会、研讨会等。有的会议本来十分钟就能搞定,非要开上一个小时。还有的会议从早上开到黄昏,一直弄到人困马乏。一些媒体的记者、编辑们经常被要求加班、熬夜,节假日得不到休息,经年处于亚健康状态。虽说经常加班是新闻行业的特点使然,但是一些不必要的加班和过度加班的情况还是可以避免的。

新闻报道活动无目的、无准备、无策划。有的记者在得到新闻的采访线索或接收到采访指令后,连最基本的采访准备都不做,而是匆忙出发、仓促上阵。待赶到现场后,才发现跑错地方了,或忘记带采访本了、忘记带采访话筒了、忘记带三脚架了等。有的记者采访前不做任何策划和案头准备工作,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切指望到了新闻现场再说,结果发现到了现场很多情况都在自己的意料之外,记者连最基本的情况都不熟悉,甚至感到采访工作无法下手。由于事前无准备、无策划而导致采访半途而废的情况;由于准备不足,二次采访的现象,在新闻界司空见惯。这种情况也是对人力、物力和精力的很大浪费。

采编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浪费现象。众所周知,许多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台这样的大投入、重装备、高科技媒体,简直就是“烧钱机器”。这样的传媒机构,日常碳排放量已经不少了,而在媒体的日常工作和各生产环节中,还存在着很多“高碳”行为和现象。如在新闻单位或采访现场,几乎到处可以见到浪费现象:有的采访本只用了几页就扔掉了,有的雪白的纸张只写几个字就躺在垃圾箱里了,有的编辑机在整天运转……还有的摄像记者喜欢在新闻现场推拉摇移乱拍一通,结果带回来的素材大多数用不上,而真正需要的镜头又没有拍到等。“非低碳”和“高碳”现象在新闻行业可谓司空见惯、俯拾皆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几乎都在叫嚷着“忙”,殊不知,很多情况下都是劳而无功,是在做消耗能源和能量的无用功。

从“绿色新闻”到“低碳新闻”的提升

有学者认为,“绿色新闻”一词,来自1998年10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班学生的实习汇报。“绿色新闻”的含义,在于强调新闻的“客观、公正、纯洁”。“‘绿色新闻的根本基点,在于它尊重客观,而不搞主观臆造;在于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最新脉动,同改革大潮、建设大业紧紧相连;在于它是公正的、不带有偏私;在于它是纯洁的,不可沾染诸如人情、金钱交易等污点。”②

还有学者将“绿色新闻”基本上看做“环境新闻”或“环境报道”。张小明先生在《美国绿色新闻学的启示》一文中提出,“所谓绿色新闻,就是用新闻手段传播人们关心的绿色信息,绿色新闻涵盖生态新闻,或环保新闻、环境新闻等。而绿色新闻的传播,可以唤醒人类的绿色意识,传播绿色文化,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③。

可见,对于“绿色新闻”,现在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绿色新闻”(或“绿色报道”)主要指环境新闻、环保新闻或生态新闻。它主要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对象与“生态、环保”有关,主要涉及对环境保护、生态改善、动植物的保护以及绿色生活方式的报道等。如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发生后,中国青年报记者采写的《红色的警告》、《黑色的悲哀》、《绿色的咏叹》就是绿色新闻报道中的代表作。从事绿色新闻报道的记者通常被人们称为“环境记者”。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说,“环境新闻”和“环境条线”多年来已经成为其开展新闻报道的重要领域。

笔者认为,“低碳新闻”与“绿色新闻”相互联系,同中有异。“低碳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的策划、采访、编辑、加工、合成和传播等活动中,尽量采取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闻报道方式。也就是说,“低碳新闻”关注的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关注在新闻的报道和传播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所作出的贡献。而“绿色新闻”是对环境保护、生态改善和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报道。“绿色新闻”在报道中如果不注意节能减排、减少浪费、降低能耗,就不能够称为“低碳新闻”。同样,能够称为“低碳新闻”的报道,也不一定就是关于环境治理、大气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报道。只要符合节能减排标准,减少了碳排放,降低了能耗,就可以称为“低碳新闻”。“低碳新闻”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新闻报道。在传播渠道上,“低碳新闻”可以是报纸新闻,也可以是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或者是网络新闻、手机新闻等形式。从“绿色新闻”到“低碳新闻”,强调的重点从报道内容、对象上升到了整个报道流程。

如何实现“低碳新闻”

提倡“低碳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提倡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浪费,是新闻工作者的义务。然而,在新闻工作中如何才能实现“低碳”?新闻记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

新闻工作者应该树立“低碳”意识,做践行“低碳”的表率。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工作之一,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新闻宣传工作是非常崇高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群众、传播知识、引导舆论的责任。《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④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应自觉树立“低碳意识”,在社会上率先践行绿色、环保、减排、节能的“低碳理念”,经常绷紧“低碳”这根弦,为低碳社会、节约型社会建设作出表率,这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之后,其发布的新闻信息能够使人更加信服,媒介品牌和记者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树立起来。

“低碳理念”应贯穿于新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新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如策划、采访、摄像(摄影)、播音(主持)、编辑、加工、付印、播出(发行)等每一个环节,都跟节能减排有直接关系。新闻工作者应在每一个环节中,把住減排关,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把“低碳”进行到底。新闻采访要“适可而止”,新闻报道要“小题小做”、“大题大做”、“无题不做”。新闻媒体要教育记者、编辑们养成良好的“低碳”和“减排”习惯。如,采访之前要设计好问题,避免采访时“卡壳”、耗时窝工;出发之前要设计好采访路线,避免跑冤枉路;打印材料最好使用双面,节省每一张纸;电池、磁带等采访器材够用即可;电视新闻镜头要多拍固定镜头,少用运动镜头,以免给后期编辑和加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于记者、编辑写的稿件字迹要清晰可辨,以免让别人看得眼睛发酸……

新闻工作要践行“低碳”,厉行“减排”,最为根本的还是要建章立制,依靠制度去贯彻落实。对于全社会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需要从法制的层面去约束和管理;对于新闻传播机构来说,要倡导“低碳新闻”,建设“低碳媒体”,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制度去推行。

践行“低碳新闻”需要新闻学界、业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自觉行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需要媒介管理制度和宣传政策上的规范和引导。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当记者和编辑的晋级、升职、奖金、考评等与碳排放量直接挂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低碳新闻”距离我们不远了。

注 释:

①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②储瑞耕:《新闻的颜色》,《中国记者》,1998(11)。

③张小明:《美国绿色新闻学的启示》,《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1月21日。

④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2009年11月9日修订。

(王晴川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刘佳丽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2008级硕士生)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低碳低碳经济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低碳背景下标准化展示道具的设计方法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