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报道要通俗化

2010-11-17 03:12孙淑芹韩维民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7期
关键词:通俗化新闻标题三农

孙淑芹 韩维民

在当今以商业文化为表征的社会语境下,受众成为新闻传媒存在的基础。受众既是社会信息的源泉,也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者。为此,新闻传媒已逐渐从过去的“媒体本位”转变为“受众本位”。“三农”报道受众的特殊性,要求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三农”意识,以平民化视角、大众化理念、通俗化方式,认真做好“三农”报道。

做好“三农”报道,首先要注意报道内容的通俗化。“三农”报道的内容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突出人性化,要以人文视角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作出精确定位,注重从民生角度解读领导活动和各类会议,挖掘其中的重要新闻线索,突出其与百姓的密切关系及给民众带来的具体影响,增强新闻对民众的吸引力。如笔者采写的新闻《一征两补?摇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惠》把中央政策用农民看得见的身边事例和数字讲解出来,用事实引导农民,让农民真正领会中央文件精神,以可读性促进指导性,进而引导农民的生产生活。“三农”报道要从普通人和小事出发,在细节中挖掘出情感因素,从而以小见大,让报道富有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报道中,笔者采写的“生产发展篇”、“生活宽裕篇”、“乡村文明篇”、“村容整洁篇”、“民主管理篇”分别从不同县市选取试点示范村屯进行报道,所举事例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衣食住行,所选村屯也都是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可资借鉴的“典型”。报道在具体的事件、事例和经历的变化对比中反映出深刻的主题思想,这就让农民感到可信可学,而不是遥不可及、做表面文章。新闻记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时刻关注民生民情民意,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百姓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才能做好“三农”新闻宣传工作。

农民接受新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具有实用性,因而,“三农”报道要关心农民群众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民众提供及时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提升新闻宣传的引导力。如《农民惜售元葱:是福还是祸》、《鳕鱼加工,路在何方》等报道都是针对农村正在发生的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采写的,分析有理有据,并指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了新闻的宣传引导效能。

“三农”报道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要以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实实在在地想农民之所想,把上下各方面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高品质新闻产品,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做好“三农”报道,还要注意新闻标题的通俗化。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有如文章的眼睛。有关“三农”报道的新闻标题应该平实通俗,准确贴切,而不是精雕细刻、过于文学化,更不能故弄玄虚。但平实通俗并不是平淡乏味,也不是低俗媚俗。它既应体现出对人民群众鲜活话语的吸纳能力,同时又要做深、做活。如《农民包机游京城》、《过去挣钱娶媳妇,今朝投资办企业》等,寥寥数语就把新闻交代得一清二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关“三农”报道的新闻标题,可采用一些富有情感特征的话语方式,增强新闻标题的亲和力,在看似宣传性、说教性的新闻中大胆挖掘出与读者密切相关的新闻事实,从而把最亮的新闻实质凸显出来。如《“婆媳”分家为何难》(《种子法》要求种子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要彻底分开,但大多数地方依然是“婆媳同灶”)、《农民“点菜”专家“上灶”》(小营镇根据农民需要开展科技培训活动),这些标题运用比喻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改变了以往新闻标题刻板的思维定式,从接近农民的角度制作,缩短了新闻与农民心理上的距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想做好“三农”报道,报道形式的通俗化也很重要。枯燥、生硬、乏味的新闻报道会因其缺乏感染力而影响受众面。通俗易懂的文字,不仅可以化解严肃主题的阅读难度,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性和服务性。三农报道要摆脱会议型、文件型报道模式,注重挖掘出会议、文件中的重大问题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关联性,从而采写出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新闻。新闻工作者要与农民在心理上有接近性,要有平等意识,而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进行空泛式表态式宣传,更不能干巴巴地罗列数据,死板地陈述所做工作,要从农民的身邊事说起,从百姓熟悉的角度切入,使报道具有浓郁的“农味儿”和“乡土气息”。新闻记者要用心学习农民鲜活的语言,用通俗的文字表现农村的新人新事,与农村读者取得共鸣。以笔者采写的《拜“财神”》为例,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凡是到过李洪洲家的农民,都是带着疑问来,挂着笑容走。他们说,与李洪洲唠一唠,春耕生产就有谱了。”《种是金,管是银,烘烤是个聚宝盆》把延边烟叶生产过程从种植到管理到最后的烘烤工序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来。这些文章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象生动,亲切自然。

“三农”报道要舍弃晦涩难懂的专业用语、华丽的词藻,尽量运用平实的、农民群众易懂的语言,多用短句、多用鲜活的整合报道,不用甲乙丙丁等公文模式化语言,更不能故作高深、罗列术语和书面语汇。真正的高人,在于能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把一些专业术语尽量“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此来消除不同行业间的障碍,从而使政治性、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和概念通俗化、趣味化,具有贴近性和感染力。

(孙淑芹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韩维民为延边日报社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通俗化新闻标题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与秦志存先生《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一文之商榷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