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行政部门职能作用,推进区域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2010-12-02 02:11刘明成
天津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大港区域学校

■刘明成

近年来,天津市大港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对几年来区域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两全一优”的推进策略,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实现优质”。围绕着这一策略,我们坚持整体推进,行政推动,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区域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力保面向全体

1.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近年来,我们根据《大港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大港五年布局调整规划》,确立了“整合城乡资源,集中优势;融合区企资源,扩大优势;联合外部资源,集聚优势”的资源优化“三大战略原则”,实施了资源优化“三大战略工程”。一是“壮腰强基工程”。三年间争取市、区两级资金3000 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达标,四年间翻建和新建了17 所学校,2008 年维修改造了所有农村学校,对大港各学校的校舍进行了一次安全隐患排查,2009 年又对区域内6 所学校进行扩建改造。改善城乡办学条件一年迈一步,三年跨大步。二是“惠民助农工程”。实施撤消“麻雀校”、兼并薄弱校、壮大镇(街)中心校策略,调并6 所农村校;坚持“城乡一体、专业对口、逆向流动、统筹协调”的原则,实施保护性的农村师资均衡政策,四十多名城区教师进村下乡,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区企共融工程”。顺利接收中石化、中石油、中建六局等31 所企业办中小学,对学校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维修、改造、提升,对师资队伍进行了强化培训,有力地提升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竞争力,促进了区企资源融合,使区域教育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优化教育结构。

结构决定品质。面向全体,既要关注横向的资源覆盖,也要关注纵向的结构组成。因此,我们确立了“初、高中逐步分离以及幼儿教育规范多元发展,义务教育高品位快速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自主灵活发展,特殊教育积极稳步发展,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展思路,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近年来出现了可喜变化。一是幼儿教育逐步达标升级。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至2008 年,城区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农村儿童学前两年受教育率达到90%;2009 年,大港又新建中塘、郭庄子两所国办中心园,标志着大港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日趋完善,由两所市级示范园引领,国办示范、民办加盟补充、企业联办助力的多体制幼儿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幼儿教育呈“雁阵式”发展态势。二是义务教育走在全市前列。近年来,大港义务教育入学率一直保持100%,义务教育完成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五年前已完成小升初无缝对接,“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经验已向全市推广;22 所小学中有15 所被评为“天津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在严格控制补课、杜绝泛滥加课、规范课程管理方面积累了经验。三是优质高中开启新格局。连同油田实验中学,区域内已有3 所示范性高中;局属高中“一体(大港一中)两翼(实验、三中)”格局效益初显,大港居民的子女享受优质高中教育比例达到全市较高水平。四是高标准建设了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少儿随班就读、免费入学机制已经形成,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权益得到保证,区域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五是职业教育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投资2000 万元新建滨海中专实训基地,争取市、区投资1400 万元补充设备,促进职业教育硬件条件的完善达标。六是农村成人教育投入加大。目前,大港3 所农村成人学校全部晋升为市级示范校。

3.关注教育重点。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始终做到三个特别“关注”,即关注难点区域,关注难点工作,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难点区域——农村教育。一是发挥优质带动作用。做强中心校,发挥片域中心校辐射影响作用,以中心校为焦点促进片域共同体发展。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农村校办学设备、设施标准与城区学校同步;坚持办学要求不降低;坚持同标准、同要求、同考核,对督导、评估、考核等列后三位的学校,要综合诊断、限期整改。二是让人员流动。实行城乡“手拉手”,农村校教职工到城区校学习培训,城区校骨干教师到农村校挂职、兼职,“拉手校”同活动、同考核、同建设。三是让教师感动。对农村教师实行了职称、评优倾斜,进修优先,子女上学优惠;设立“敬业奖”等13 项稳定农村教师的举措。每年的教师节都要为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发放慰问金,切实做到用待遇、用政策、用感情留人。关注难点工作——加大投入。我们做到了“四个优先”。一是优先考虑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我们新建了一所高中、一所初中、四所小学、一所特教学校、一所幼儿园共8 所学校(园);对小王庄中学、太平村一中等学校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优先划拨教育经费。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将其纳入城镇(街)目标责任年终考核,开设教育专用账户,加强监管、审计、检查,严格拨款流程,提高了班主任津贴。三是优先支持培养、引进。2007 年招聘教师70 名,2008 年招聘教师75 名,2009 年招聘71 名新教师,全部到岗。四是优先改善办学条件。争取信息化“六通四建”经费,设施设备投入取得明显成效。关注难点人群——弱势群体。一是恪守理念。“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已成为大港教育人的共同守则。二是坚守原则。坚持教育普惠性,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同样的待遇。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受教育权,一样就近入学,一同划片招生。三是制度保证。政府督查室定期督查义务教育经费保证,确保“三个保持”和“两免一补”政策落到实处。区政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资金,同时还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立了“环科水务助学金”等6 个专项基金“解困助学”,建立了家庭困难学生“助困”档案。

二、力争全面发展

1.健全制度规范。

一是规范机关行政行为。自觉做到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活动坚决不搞,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会议坚决不开,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文件坚决不发,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事情坚决不做;依章循矩办学,保证发展环境。二是规范学校管理行为。制定了“大港学校办学九项标准”,规范了课程、课时、作业量、学生在校时间、考试评价;实行了安全稳定、课程计划、义务教育完成率、教育收费“一票否决制”。三是规范教师从教行为。颁布“六条禁令”、“十要十忌”等文件,将“六条禁令”设为教师师德的底线,通过“万名家长评学校”、“局长信箱”等形式进行测评,严查各类违规、违纪行为。

2.加强课程管理。

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围绕学科课程落实,结合区域活动课程开发以及校本课程建设,更新课程理念,丰富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提高了国家课程执行力。要求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课程计划。在“开足、开齐”的基础上“开好”。我们开展了国家课程生本化研究。组织教师对教科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弥补学习新知的缺陷,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境。要求教师上课以效率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致力于作业布置、批改的创新,研究巩固所学的最佳训练量,防止“讲而不练”和“过度机械训练”两种倾向;推广了大港二中等学校采用的“基本作业与自主作业”相结合的作业布置方式;提倡教师“下水作业”和作业二次批改。二是提高了区域课程的实施力。结合大港实际,立足学生发展,着眼我们已有的探索与积累,将区域特色的“两节一赛”等活动载体课程化,作为地方(区域)课程的切入点与突破口。让每个学生都练就一种终身受益的锻炼方式,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爱好,参与一项科技小课题研究,争做一名践行“三礼”的标兵,获得一项“读书富脑”的成果。为了保证区域课程的落实,我们创设了“三礼”教育成果展示周、“富脑工程”建设博览会、校园体育节、校园艺术节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五大项目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教师、学生参与的热情。三是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各校基于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条件,基于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围绕“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的主题,整合校内外资源,自主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绝大多数学校已经达到开发6 门以上校本课程的数量标准,并做到了“课时、教材(讲义)、教法、师资、评价”五落实。

3.深化评价引领。

我们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推进此项改革,以此为手段,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持续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坚持评价必须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将电子档案评价与档案袋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形式多样化;全面评价学生的智育、品德素养、身心素质等各个方面,实现评价内容综合化。不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了“一考两评”(每两年对全区教师进行一次业务考试,每年都要对教师师德、师能进行评价)。制定出台了规范详尽的教师“一考两评”指导意见,切实使“一考两评”的实施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二是规范各类教师评比。以“两评”为核心,对系统内的各类教师评比活动进行分类梳理,并对各类评比的操作原则、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提高评比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各类评比的激励作用。努力改进学校评价方法。一方面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作为大港义务教育学校必须达到的“基础达标”等级,要求所有学校个个过关,个个达标;另一方面,要着力调整、完善原有的“九项达标”标准,调整了与《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重复、抵触的内容,在相关条目后添加大港特色项目,形成“区域特色”标准等级;同时还鼓励达到“区域特色”标准的学校,在此基础上再制定更具学校自身特色的发展目标,并报请上级部门督促指导,形成更高层次的“自主发展”等级。

三、力促办学优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优质是硬道理。教育的优质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强化队伍建设。

抓师德,不断塑造人民教师新形象。我们以“三满意”(“创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竞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争当人民满意的优异学生”)为抓手,结合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借助“师德建设月”这一平台,创造了“评、纠、树、建”这一师德建设的新招法。力争在每次活动中“评出正气、纠治歪风、树立正义、建出活力”。每年,我们都要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强师能,不断促进队伍素质新提升。我们建立了“三校三地,三层一站”培训机制,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 多个,培训干部教师不少于2000人次。我们以课堂为载体,以创建“低负高效”课堂为主线,在每年9 月中旬至11 月中旬,设立主题“教学月”,从局长到校长,从机关到学校,深入课堂,聚力课堂,研究课堂,打磨课堂,并在此基础上评选优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百名教有特色教师;举办面向不同层面的“三鹰杯”(雏鹰、健鹰、雄鹰)课堂专业技能比赛,带动全员大比武,我们已从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筛选100 名教学有特色的教师,加以重点培养。

2.深化课堂改革。

我们把改革的重点聚焦在“三精”课堂的落实上。一是“多中求精”——通过“多人”、“多维”、“多次”、“多用”实现备课的“精雕细镂”。以“多人”(备课组、学科组、各级共同体)凸显集体智慧,经“多次(个体备、集体备、个体备,课前备、课中调、课后补,本届备、下届备)”研磨使其精致,靠“多维”(备知识,更要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教法,更要备学法)不断丰富其内涵,以“多用”(自己用、同伴用,学生用、家长用;本校用、他校用,本届用、下届用)放大一次备课的效益。二是“变中求精”——通过结构优化打造教学的“精湛技艺”。我们总结了几年来大港在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的成果,整合提升大港二小、大港二中、大港三中、大港五中、大港一中等学校课堂改革的经验,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将“学练稿”的使用与课堂上实现“多元互动”的有机结合作为探索方向,形成以“自学、合学、群学,预习、展示、反馈”为要素特征的课堂构架,这样做既有效医治了部分教师多年来形成的“独霸讲堂”的顽疾,也恢复和放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三是“治中求精”——通过“有所不为”落实作业布置的“精心敬畏”。通过科学精细和强有力的管理,规定一线教师绝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低水平作业,绝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绝不让学校陷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随意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的恶性循环之中。

3.依靠科研引领。

我们确定了“恪守两条准则,围绕三项要求,突出两个生命载体”的思路。一是教科研的重心必须在学校;二是教研即科研,科研即教研;教研科研必须是一体的,必须为素质教育服务。设立“三级”奖励。对于破解微观问题的,授予“诸葛奖”;突破重点和重大问题的,授予“星火奖”;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对区域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授予“燎原奖”。目前,区级立项课题有134 个,市级以上立项课题91 个。教育科研的蓬勃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大港区域学校
《大港连云》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10亿吨”超级大港的“重量”——《世界首个“10亿吨”超级大港诞生》采写体会
学校推介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