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DQ/DP等位基因与粤籍汉族斑秃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2010-12-04 08:08刘爱民禤国维陈达灿范瑞强
关键词:证型等位基因特异性

刘爱民,禤国维,陈达灿,范瑞强,孙 静

(1.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120)

斑秃(alopecia areata,AA)以突然出现局限性斑片状脱发为特征,自然发病率约为1/1 000[1],可占皮肤科门诊新患者的2%或全部患者的1.7%[2,3]。本病虽属毛发小疾,但往往给患者造成较大的身心伤害,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斑秃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在斑秃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4],国内外很早就有研究者对定位斑秃与HLA连锁的易感基因产生了极大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结果,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中医证侯和方证与HLA有着相关性。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对51名粤籍汉族斑秃患者提供的DNA标本进行HLA-DQ/DP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并与粤籍汉族健康自愿者进行对照,以探讨其与斑秃遗传易感性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粤籍(连续三代出生居住在广东)汉族斑秃患者51例,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5~68岁,平均(30.37±13.04)岁。均为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患者。根据诊断标准[5]分型,其中斑片型(轻型)25例,重型斑秃17例,全秃3例,普秃6例(重型)。根据中医辨证标准[6]分型,其中肝肾不足型24例,血热风燥型12例,气血两虚型7例,气滞血瘀型8例。另选取110例粤籍汉族体检健康自愿者,无斑秃家族史,其中男43例,女67例,年龄16~50岁,平均(31.4±8.24)岁。两组均无血缘关系,且年龄、性别构成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样本处理 受试者肘静脉采血3mL,ACD-B抗凝,离心(1 500r/min)后用毛细管吸取白细胞层,加20mL红细胞裂解液,洗3次备用。

1.3 DNA的提取 采用德国QIAGEN公司的试剂盒。将25μLQIAGEN蛋白酶K置于1.5 mL塑料离心管,取2mL抗凝全血2 000 r/min离心10min,吸取200μL白膜层加入离心管,再加入200μL AL缓冲液,混匀 15s,56℃孵育 10 min,简单离心,然后加入200μL无水乙醇并混匀,简单离心,将上述混合液转至DNA亲和柱上,以10 000 r/min离心1min,去除滤过液,在柱上加入500μL AW1缓冲液,离心1min,去除滤过液,在柱上加入500μLAW2缓冲液,14 000r/min离心3min,然后加入AE缓冲液,室温孵育5min,最后8 000 r/min离心1min洗脱DNA,并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

1.4 基因分型 采用PCR-SSP技术。

1.4.1 序列特异性引物HLA-DQA1、DQB1等位基因序列特异性引物根据1995年公布的HLA-Ⅱ类等位基因核苷酸序列[7],参照 Olerup 等[8,9]方法设计,由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提供;HLADPA1序列特异性引物购自美国G&T公司,总反应体系 8μL。

1.4.2 PCR-SSP方法 序列特异性引物(SSP)只能与等位基因特异性片段的碱基序列互补性结合,通过PCR反应特异性扩增该基因片段。

1.4.3 PCR反应条件 ①DQA1、DQB1:预变性95℃ 60s,变性 95℃ 30s,退火 58℃ 30s,延伸 72℃45s,后延伸 72℃ 300s,共 35 个循环;②DPA1:95℃热启动 5min 后,95℃ 30s,60℃ 30s,72℃ 90s,共 30个循环。以上PCR扩增产物直接点样于含溴化乙锭的2%琼脂凝胶中,在100V电压下电泳30min,紫外透射仪上观察结果并照相。根据bp片段的大小,对照marker确定等位基因。

1.5 统计学处理 基因频率根据国际常用计算公式[10]计算代表i基因频率,C代表i基因阳性个体数,N代表受检人数)。建立基因频数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计算χ2值、P值和RR值(相对危险度)。RR=ad/bc,式中a为受检者中某基因阳性的患者数,b为受检者中某基因阴性的患者数,c为受检者中某基因阳性的健康对照人数,d为受检者中某基因阴性的健康对照人数。

2 结果

2.1 斑秃与HLA-DQA1、HLA-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表2。HLA-DQA1*0201、DQA1*0601、DQB1*0501、DQB1*0602 基因频率斑秃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这四个等位基因可能是斑秃的易感基因;携带这四个基因者,其发生斑秃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513~9.7倍。DQB1*0301斑秃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等位基因可能是斑秃的保护基因,缺乏该基因者,保护其免患斑秃的可能性小,仅是正常人的30.1%。按病情轻重程度分层比较发现,DQB1*0301主要与重型组相关,DQB1*0501则主要与轻型组相关。

表1 斑秃组与对照组HLA-DQA1、DAB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n=阳性数)

表2 斑秃轻重程度与HLA-DQA1、DAB1等位基因的关联情况(n=阳性数)

2.2 斑秃与HLA-DPA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表4。HLA-DPA1*0103基因频率斑秃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8,RR=2.877),提示该等位基因是斑秃的易感基因,携带该基因者发生斑秃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877倍;DPA1*0201斑秃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RR=0.093),提示该等位基因是斑秃的保护基因,缺乏该基因者,保护其免患斑秃的可能性小,仅是正常人的9.3%。经按病情轻重程度分层比较发现,DPA1*0103主要与轻型组相关(P=0.006,RR=4.427)。

表3 斑秃组与对照组HLA-DPA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n=阳性数)

表4 斑秃轻重程度与HLA-DPA1等位基因的关联情况(n=阳性数)

2.3 斑秃中医证型与HLA-DQ/DP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通过斑秃中医证型与HLA-DQ/DP的关联性分析发现,DQA1*0301气血两虚型基因频率为0.6220,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中医证型与HLA的关联性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斑秃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HLA-DQA1基因频率比较

3 讨论

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基因是目前公认的最复杂、最具高度多态性的遗传学标记,人们越来越多的将其应用于与遗传因素相关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近年来,斑秃的遗传特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斑秃与HLA等位基因的相关性自然成为研究其遗传发病机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常用的PCR-SSP法,对粤籍汉族斑秃患者这一群体进行HLA基因遗传构成研究,重点探讨了HLADQ/DP等位基因与粤籍汉族斑秃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并与国内外针对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参考印证。 本研究提示,HLA-DQA1*0201、QA1*0601、DQB1*0501、DQB1*0602、DPA1*0103 可能是斑秃的易感基因,DQB1*0301、DPA1*0201可能是斑秃的保护基因,并发现DQB1*0301主要与重型组有关,DQB1*0501、DPA1*0103则与轻型组相关。本结果与近年国外[11、12]、国内[13]的同类报告有所不同,表现了鲜明的种族和地域差异。通过斑秃中医证型与HLA-DQ/DP的关联性分析发现,DQA1*0301气血两虚型基因频率为0.6220,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DQA1*0301基因与斑秃气血两虚证有内在关联,可能是气血两虚证型的易感基因,也可作为辨证时的参考。

另外,与斑秃轻重程度相关的基因与斑秃易感基因可能不具一致性,而且斑秃的发病可能并非单一基因异常,可能是多个或多组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本研究虽得出了可能与斑秃发病关系密切的若干HLA等位基因,但仍难以明确定位最终致病基因。因此,为更准确反映HLA-DQ/DP等位基因与斑秃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地域多种族的更深入研究。

[1]王椿森,李家文,黄长征,等.皮肤性病免疫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356-359.

[2]SchwartzRA,JannigerCK.Alopeciaareata[J].Cutis,1997,59:238-241.

[3]MacDonald N.Alopecia areata:identification and current treatment approaches[J].Dermatol Nurs,1999,11:356-359,363-366.

[4]陈炜.斑秃病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27(1):16-19.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会.5种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56-56.

[6]陆德铭主编.普通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155-156.

[7]Marh SGE,Bodmer JG.HLA classⅡregion nucleotide sequences,1955[J].Tissue Antigens,1995,46:258-280.

[8]Olerup O,AldenerA,Fogdell A.HLA-DQB1 and-DQA1 typing by PCR amplification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PCR-SSP)in 2 hours[J].Tissue Antigens,1993,41:119-134.

[9]Picard JK.Single-step allele-specific polymerse chain reaction HLA-DQ genotyping using ARMS primers[J].Hum Immunol,1993,38:115-122.

[10]赵桐茂.HLA分型原理和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46-147.

[11]Colombe BW,Lou CD,Price VH.The genetic basis of alopecia areata:HLA associations with patchy alopecia areata versus alopecia totalis and alopecia univeralis[J].J Investing Dermatol Symp Proc,1999,4:216-219.

[12]Akar A,Orkunoglu E,Sengül A,et al.HLAclassⅡalleles in patients with alopecia areata[J].Eur J Dermatol,2002,12:236-239.

[13]肖风丽,苗国英,张西克,等.HLA等位基因与皖籍汉族人群斑秃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1):67-69.

猜你喜欢
证型等位基因特异性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亲子鉴定中Penta E稀有等位基因28的确认1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亲子鉴定中男性个体Amelogenin基因座异常1例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广东汉族人群Penta D基因座off-ladder稀有等位基因分析
贵州汉族人群23个STR基因座的OL等位基因研究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