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建构主义哲学观解析

2010-12-26 20:10姚勤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0年5期
关键词:温特建构主义主义

姚勤华

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建构主义理论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90年代之后建构主义在批判借鉴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理论过程中逐渐上升为主流理论学派,其中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用社会建构理论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的本质和现象,奠定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温特自称他的知识背景是政治学,其建构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学理论,学习了社会学的结构化和符号互动研究方法。但读罢《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后你会发觉,温特建构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即采取哲学的思考和方法,搭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特别是该书的第一部分,“所讨论的问题属于哲学的范畴”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致谢”,45,即便是学习了社会学理论,那也是经过哲学思辨的过滤。

温特给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规定了两条基本原则:“(1)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shared ideas)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2)有目的的行为体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念构建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②同上书:1这两条原则基本反映了温特建构主义的世界观。在本体论上,建构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将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分解为自然界和社会界。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强调观念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赋予物质的社会意义。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不仅考察行为体,还考察行为体所处的社会结构,考察国际社会结构与行为体的互动关系,认为国际结构或国际制度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且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温特认为建构主义在认识论上是理念主义,与物质主义相对;在方法论上是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对。在温特看来,物质主义强调物质力量对国际社会的决定作用和客观世界的第一性,轻视了主观世界对国际社会的能动力量,即观念不仅可以建构物质的含义,而且可以建构国际社会;个体主义虽然承认国际结构决定行为体的行为,但看不到国际结构与行为体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国际结构还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决定行为体的行为并作用于国际结构。温特在批判吸收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基础上,用理念主义和整体主义创建了建构主义,因此,温特称他的建构主义是“结构理念主义”③同上书:1。由于温特强调观念的能动作用,国家的行为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而是身份和利益决定的,批评者认为温特的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对此,温特指出,观念对物质的建构作用并不是否认物质的意义、物质的客观性。在自然界,物质的客观性非常突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人们怎么想,怎么去研究,物质的客观性是无法改变的。但社会界不同,社会界是因人们的相互关系而组成的,尽管社会界(包括国际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处于社会界之中,研究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是社会界的一部分,对社会界的客观性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以温特认为他的本体论是在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国际社会的客观性的同时,强调观念对物质、尤其是观念对国际社会的结构的建构作用,也就是说,国际社会、国际结构的客观性是通过人的主观性展示出来,通过人们的话语表示其含义。我们可以发现,温特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在论述社会界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时,回避了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而是在承认社会界的客观性的前提下,指出了客观世界只有通过主观世界才产生作用,物质的客观性和作用只有通过观念的解释才具有意义。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一枚钱币的两个面,好比共享器官的连体儿,缺了谁都无法生存。由此而引出建构主义的理论作用,人类的主观世界——观念对社会的建构作用。人类不仅通过科学研究议程,经过科学实验,获得客观世界的知识,而且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赋予客观世界某种含义、某种作用,使得主客观相互作用,而不只是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有决定性作用,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也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界的作用。物质的客观性(物质性)因素只有通过社会性的观念建构才能发挥物质对行为体的行为的影响作用。建构主义的两条定律折射出温特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所以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是一种涉及国家本体地位的哲学思考”①秦亚青.译者前言//[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1。

温特通过论证国际社会的物质性和观念性的双重性和相互关系,认为被建构的不仅仅是国际行为体,国际政治本身也是被建构的。“国际政治并不是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国际政治的不同理论常常是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得以检验的,也就是说,这是理论家所‘感知’的国际体系”②[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自然界的物质,科学家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其存在,而社会界的客观性,是通过人们的观察、思辨去感知的。可见,温特从哲学的角度、从本体论的角度,既从世界的本源角度探讨国际关系的本质、探讨国际社会的本质,研究国际政治的基本问题(即研究国际关系的本体论)。这种研究立意或对问题思考的出发点超出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本身的使命,也超越了之前所有国际关系理论和流派对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国际政治同人类面临的其他所有一切问题一样,不单单是物质世界的问题,也是意识世界的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二是任何问题的探根求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最终都涉及问题的本源。人是怎么来的,地球怎么演变的,太阳系之外是什么,宇宙是谁创造的?国际社会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来的?当今的国际社会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如何认识这个社会?等等。温特之所以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国际社会,是因为“如果从不同的本体论观念出发,就会对我们怎样解释世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世界观不同,对社会界的认识就不同,所以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国际社会的认识不同在于本体论的不同,在于对国际社会性质的把握的不同。

国际社会的结构与观念的关系

在了解了温特从哲学、从本体论角度研究国际社会的性质,解释国际社会的物质与观念的关系问题后,现在我们要了解他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即了解温特的建构主义研究国际社会的结构与观念的关系问题。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确立的国家独立、自主和平等原则具有内外两方面的政治意义。国家对内的独断权,使国内政治呈垂直特征,表现为等级体制;国家对外的自主权,使国际政治呈水平特征,表现为无政府状态。自民族国家出现以来,国际社会就处于无政府状态,两极、单极、多极等等都是无政府状态的不同形式。这是国际社会的客观性问题。国际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种各样,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解决问题的最极端的方式是暴力。近代以来,每一次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化无不是暴力的结果。而国家是最有权力组织暴力的单位,“具有合法使用有组织暴力的垄断权”②[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因此控制暴力首先要控制能以合法的名义、组织化的方式使用暴力的国家。所以由国家所引发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控制暴力或抑制暴力成为国际社会最根本的任务。国际关系学就是要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减少、制止和消除战争,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持世界和平,而这涉及到对国家行为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际社会的性质以及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等等的认识和判断。这是国际社会的主观性问题。

作为国际社会单位的行为体,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个人或非政府组织。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的国际政治,国家一直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活动者,是国际法的主体,是国际体系的基本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体系理论也是国家体系理论。尽管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隐含着某种规律和特征,这就是体系或结构与行为体的关系及其对行为体的影响。“结构”是行为体所处的国际社会的态势或模式。“体系”或“结构”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层次”是指“体系”或“结构”内部的差异与区别,地区、国家、个人和非政府组织是不同的“单位”,即不同的“层次”。

在研究体系结构理论中,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华尔兹把国际体系比作市场,把国家比作公司。他认为“国际政治的体系,像经济市场一样,从根本上说是个人主义的,是自发产生的,不是有意的”①[美]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108。华尔兹对国际社会的认识是,国际体系结构是物质力量的分配,体系结构变化是大国拥有物质力量大小的结果,大国物质力量的变化决定了体系结构的变化。当一种权力分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权力分配形式就导致体系结构的转变。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一样,依然将国家和结构作为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这是因为他要在批判新现实主义国家体系理论基础上试图建立建构主义的国家体系理论。温特所研究的国际行为体是国际社会的“单位”,是置身国际结构中的“施动者”;所研究的国际结构或体系是“行为体”或“施动者”的活动空间,所处的位置。与华尔兹的体系结构的物质性完全不同,温特的体系结构是观念性的。在这里,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在于:第一,现实主义崇拜物质力量,其表现形式是权力,权力的大小是物质力量大小的体现,权力象征物质力量。建构主义推崇理念主义,物质是分析基础,是思辨的对象,观念是分析工具,激活物质的“活”性,物质的作用并不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力量大小,而是取决于观念对物质意义的建构。“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由于社会性的基础是共有知识,作用就导致了理念主义对结构的定义,即:‘结构是知识的分配’,或者说是‘观念是无所不在的’(或者说是几乎无所不在的)”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温特所确定的“观念是无所不在的”定理有两层含义:首先,客观世界是无所不在的,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人类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客观世界。其次,因为客观世界是无所不在的,而人们总是面对客观世界在认识、思考和解释,所以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观念就无所不在的了。第二,在新现实主义眼里,自从具有主权的国家诞生以后,“无政府逻辑是永恒的常数”②同上书:20,国家为了确保生存安全必须拿起枪杆子,因此国家是自助体系,国与国的关系是杀戮关系。但温特认为自助体系不是无政府状态造成的,而是国家出于安全自私的缘故。安全自私有三种形式:不顾他人的霍布斯式的自私、自我控制的洛克式的自私、集体安全的康德式的自私。第三,在现实主义看来,物质力量决定国际社会的文化形态,无政府状态只有一种文化形态,即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但温特认为无政府状态不只是一种文化,康德式的集体安全不是自私型的③同上书:21,相对其他两种而言是进步的表现,“有时候国家是自私的,有时候国家不是自私的,这一点就可以改变无政府‘逻辑’”④同上书:21。因此,由观念建构的无政府状态有三种文化形态,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温特进一步指出:“国际社会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的信念和期望,这些信念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结构而不是物质结构造成的。这不是说物质力量和利益不重要,而是说物质力量和利益的意义和效用取决于体系的社会结构,具体地说,就是取决于霍布斯、洛克和康德这三种无政府文化中哪一种占主导地位。两极结构对于霍布斯文化来说是一回事,对于洛克和康德文化来说则是另一回事。根据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定义,结构变化是指这三种无政府文化的变化(如1989年冷战的结束),而不是指以物质力量定义的两极的变化(如1991年两极状态的结束)。”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4第四,在体系(结构)和单位的关系问题上,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也存在差异。现实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结构,结构决定行为体的行为,作为结构的X和作为行为体的Y是因果关系。温特认为,结构是由观念建构的,被建构的结构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决定行为体的行为。“在一个建构关系里,X在与Y的关系里存在。X也以Y为先决条件,所以两个变量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差别,他们中间的关系是互为必然,不是互为偶然”②同上书:29。结构和行为体是建构关系。

温特从研究国际社会观念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研究结构究竟是物质决定的,还是观念决定的,指出了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区别,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特征:③同上书:24-25

——国际结构是观念现象,不是物质现象——理念主义;

——国家的身份和利益由国际体系建构而成,不是物质力量决定——整体主义;

——国家间的互动不仅与国际体系有关,而且是被观念建构的——理念主义+整体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的分野

温特按照理念主义和物质主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将国际关系理论分解为物质主义-个体主义、物质主义-整体主义、理念主义-个体主义、理念主义-整体主义四种社会结构理论。

温特认为,国际结构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但物质力量的意义是观念赋予的,“物质主义几乎无法解释国际政治”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8。比如在两极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力量本身没有好与坏的含义,但是国家间的观念导致物质力量具有正负意义。对西欧而言,美国和西欧的共有观念是朋友,美国的力量是正数;对苏联的东欧盟国而言,与美国的关系是敌人,美国的力量是负数;反之,苏联的力量,对西欧而言是负数,对东欧是正数。力量的意义在于观念所然。所以“社会的最基本事实是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结构(我将其称为观念或知识的分配)。有时,这种结果是通过规范(norms)、规则(rules)或制度(institutions)的形式为行为体所共有,有时则不是”②[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8。

温特认为,结构与施动者问题的核心是“结构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③同上书:31按照温特对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解,个体主义是研究个体属性及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研究个体出发,研究结构,即所谓自下而上的观点。“个体主义理论有助于理解微观层次上的因果作用”,但“无法解释文化结构的建构作用”④同上书:50。整体主义不仅考虑个体(施动者)及个体间的互动关系,还考虑结构与个体(施动者)的因果关系,考虑个体(施动者)被结构构建问题,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观点。⑤同上书:31对建构主义而言,结构与施动者关系,进一步分解为,结构与施动者因果关系与建构关系的“关系”,以及结构对施动者身份的作用和对施动者行为的作用的“关系”。结构对施动者行为的影响只是结构作用的一个方面,不表明施动者的属性也是结构决定的,但结构对施动者的属性发生作用,那么自然影响到施动者的行为,这是结构作用的另一方面,也是建构主义强调“建构”含义的所在。在结构与施动者关系中,建构主义关注的是结构建构施动者的性质,结构影响施动者行为仅是其次。所谓的建构是施动者被结构建构,而不是结构被施动者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考虑的是社会类别是怎样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⑥同上书:107建构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作用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帮助行为体寻找解决问题的共同方案,定义对行为的期望,确立危险因素等等。”⑦[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8这是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或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社会理论,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国际政治的基本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的本体论),温特借鉴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并试图超越传统国际关系的理论范畴,建立起一种新理论。温特讨论的是,一是国际体系或国际结构是物质性的还是社会性的(理念型的),二是结构与施动者的关系是因果型的还是建构型的。结构仅影响施动者的行为,还是建构施动者的身份。建构主义关心的是“国家身份和利益是如何产生的?”⑧同上书:40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自私”造成的,国家必须“自助”;温特指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⑨同上书:7,国家是无政府状态的“罪魁祸首”。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只有一种逻辑结果——相互残杀。温特认为,第一,无政府状态是一种文化,属于观念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第二,无政府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呈现递进发展的三种不同文化层次;第三,活动于无政府状态的行为体也有共有观念,共有观念是互动规则的前提。[10]同上书:51-52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决定国际关系的结构,尤其是大国;建构主义承认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但强调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和利益是由国际结构建构的;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和利益的大小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建构主义认为“权力和利益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在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观念使然”[11]同上书:49。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最根本的特征是追求权力和利益;建构主义并不否认国家的这一重要特征,但认为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只有被国际社会建构才显现出来。在国际关系一系列问题上,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明显处于不同的象限。在国际社会的本源问题上,现实主义是物质主义,建构主义是理念主义;在国际体系结构问题上,因果型的结构是物质主义,建构型的结构是理念主义;在结构与行为体的关系问题上,现实主义是个体主义,建构主义是整体主义。

通过对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温特向人们展示了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流派在哲学观念上的分野,他把国际关系理论的纷争归结为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之争,他自称建构主义并不是反思主义,但他却指出了建构主义与理性主义两者之间存在三种差别:在本体论上,国际体系是物质构成的还是观念构成的,国际体系是独立的客体还是可以还原到施动者,身份和利益是行为体互动进程的结果还是置身社会之外的客体;在方法论上,是从物质角度研究问题还是从观念角度研究问题,是从国内政治角度还是从国际体系角度去解释身份和利益;在经验性上,国家身份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国内结构建构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国际体系建构的,国家身份和利益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变的。显然理性主义从物质角度思考问题,建构主义(包括反思主义)从观念角度思考问题。温特认为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各有特点和弱点,他希望在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论战中,找到一条中间道路,融合各种流派的长处,克服各自的短处。这条中间道路用温特的话说,就是在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之间架一座桥梁,搭建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本体论上提倡理念主义,在方法论上提倡整体主义。为避免批评者说他的建构主义理论在世界观上陷入唯心主义和在方法论上为调和主义,温特表白,他的第三条道路(中间道路)依然坚持两个观点“(1)实际上起作用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是我们对它的认知方式;(2)科学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方法为导向的”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7。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涉及国家本体地位的哲学思考,在温特看来,如果从不同的本体论出发,会对世界产生不同的认识,从社会本体论角度研究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不再是单一的霍布斯文化,观念将有助于国家间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温特重建国际关系理论哲学基础的尝试,是对国际社会本质的重新认识,其研究立意或对问题思考的出发点超出了国际关系理论本身的使命。

猜你喜欢
温特建构主义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新写意主义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鬼在作怪吗
近光灯主义
“不可能”里的可能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