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0-12-27 10:39汪名旵
决策 2010年1期
关键词:六安淮南巢湖

■汪名旵 吴 明

“合肥肥经经济济圈圈能的不关能键‘在画合得肥圆,合’,主要看合肥的带动力”。这是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对合肥的期盼和重托。

合肥以实实在在的发展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作为安徽的省会和中心城市,近年来,合肥市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09年占全省GDP比重达到20.9%,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合肥的带动和辐射下,合肥经济圈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正式吹响从“行政板块”迈向“经济板块”的集结号。

合肥经济圈“破茧”

不经意间,合肥从一个不起眼的中部城市,一跃成为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长耀眼的“明星”!

自2005年上半年起,合肥的经济发展开始提速,此后5年,GDP增速一直保持在15%以上,“合肥速度”频频被媒体及大众提起。2009年,合肥实现GDP2102.12亿元,增长17.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8.6和4.4个百分点。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该市GDP总量位居第15位,GDP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保持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合肥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等四项指标增幅均位居第一。

与此同时,挣脱周边一些城市经济圈如南京城市经济圈、杭州城市圈、中原城市圈的挤压,合肥自身实力不断壮大,区域影响力和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为此,四五年前省有关专家就相继提出建设“合(肥)六(安)巢(湖)经济圈”、“省会经济圈”等若干概念,省有关部门和合肥、六安、淮南、巢湖等市也为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和启动做出了各种努力。

2009年8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合肥经济圈的正式定性,中心城市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理念也真正明确了合肥经济圈的未来发展方向。明确后的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4市及桐城市等周边地区,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合肥经济圈从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居皖之中,连接江淮,贯通东西,合肥经济圈不仅是联结皖北、皖中、皖南三大板块,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整体竞争能力,加速实现安徽崛起的重要支点。

之后不久,2009年11月,安徽省住房与建设厅公布的《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则让合肥经济圈的建设有了具体的时间表。

按照《规划》,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将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其中,合肥9000亿元,六安3000亿元,巢湖3000亿元,淮南2400亿元,桐城600亿元。

从开始的省会经济圈到现在的合肥经济圈,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蕴含着省委、省政府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理念,寄寓着省委、省政府对合肥的殷切期望,为进一步加快合肥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新的重大机遇。

打造“一小时通勤圈”

几年来,合肥与各兄弟城市迅速行动,秉承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合肥经济圈的构建早已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

据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合肥经济圈的建设规划先行。合肥与六安、淮南、巢湖等市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编制完成了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围绕“四同四联”,即规划同筹、交能同网、科教同兴、环境同治,以及产业联动、市场联体、旅游联线、信息联通等,广泛开展合作。

这几年,合肥在推进自身“大建设”的同时,也在加大基础设施向周边地区的延伸对接,打通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的快速通道。东向巢湖,合马路改造已经全面完成,裕溪路高架桥开工建设,正在加快合肥港综合码头、派河码头建设,启动实施合裕及派河航道建设;环巢湖公路正在积极推进中。西向六安,合六路出入口改造及合六叶高速建成通车,长江西路高架正在建设;完成合安路改造。北向淮南,合水路正在全面改造,合淮阜高速公路全面建成。六安、巢湖、淮南三市城区已进入合肥一小时通勤圈范围。经济圈信息一体化建设开始启动,完成了三市广电网、计算机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前期调研工作。

此外,合肥还加快推动产业与周边合作互动,主动加强与兄弟城市产业对接,正在与淮南打造合淮工业走廊。合肥的江汽集团、丰乐种业、百大集团、徽商集团、商之都等一批工商业企业到六安、巢湖、淮南投资发展,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一批高校与六安、巢湖、淮南的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合肥供水集团成功完成了对巢湖自来水项目的并购,并积极参与六安自来水项目招标洽谈。合肥还与六安、巢湖共建蔬菜产销基地,目前已达到近1万亩,同淮南市签订了农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此外,积极推进与六安、巢湖、淮南旅游合作机制建设,在共建线路、联合促销、客源互动等方面合作已取得明显成效。

合肥与巢湖最大的共识是在环保上。从前年起,合肥市计划投入60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力争到今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不让一滴城市生产、生活污水进入南淝河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目前在建、续建项目20个,总投资32亿元;合肥城市流入巢湖最大的河——南淝河流域河道已全面实施截污;小仓房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建设也正在加紧推进。

拆除“行政篱笆”促互补

如今,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及经济首位度的快速提升,合肥作为安徽首位中心城市已无可争议,但构建合肥经济圈仍需要区域协同发展。

“发展合肥经济圈,首先要淡化行政区划,拆除‘行政篱笆’,建立健全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实现人、信息、物资的无障碍流动。”合肥市市长吴存荣一语道破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所在。

他进一步分析说,由于各市行政区划的分割及行政级别的限制,城市之间的“界限”明显,区内城市间缺乏经济联系、产业关联、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因此拆除这层“围墙”很关键。

谈到今后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吴存荣市长透露,将加快合肥经济圈内外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综合运输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经济圈的信息化进程;构建完善的能源供给网络。

年初,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给合肥经济圈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机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重点围绕区域优势产业,依托经济圈内城际交通干线,打造特色产业带,实现融合发展,将是合肥经济圈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所在。

猜你喜欢
六安淮南巢湖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巢湖颂歌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