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建议

2010-12-27 10:39孔晓宏徐和生胡再生
决策 2010年1期
关键词:安徽能源经济

■孔晓宏 徐和生 胡再生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其概念最早见诸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二是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核心是技术、制度创新以及发展观念的转变。

安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

在国内外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安徽积极尝试发展低碳经济,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已取得一些积极成效。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针对全省能源工业及水泥、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通过总量控制、市场准入、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等措施,有效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2、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加大水电投资、扶持太阳能产业、推广农村沼气工程等措施,全省清洁能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煤炭在全省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在“十五”期间降低了7个百分点。芜湖、池州和安庆三个核电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

3、加大工业领域节能力度,提高能源效率。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组织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和推广活动,在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马钢集团、淮南煤矿、铜陵有色集团、海螺集团等高耗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成绩突出,节能减排指标已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

4、开展交通、建筑领域节能,能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合肥优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有利于示范带动全省低碳交通发展。奇瑞、江淮以及安凯等汽车制造企业在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优势。积极推行建筑节能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实施“四节一环保”节能省地型示范工程。建筑节能取得一定成效。

5、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工业生产排放。重点加强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组织实施了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农林废弃物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全省县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由2002年的3414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4600万吨,利用率由76.1%提高到83%。通过开展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等措施,2008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33.6%,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由2002年的47%提高到2008年的72%。

6、坚持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国家、省级低碳技术科研和产业化基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核能、循环经济等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获得进展。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也纳入了国家批准的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鼓励发展的主要产业,太阳能、光伏以及半导体照明灯等低碳技术和产业也已起步。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

1、清洁能源资源不足,发展清洁能源面临挑战。在安徽能源结构中,煤炭及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占85%左右。清洁能源资源匮乏,无海洋能资源,地热能没有得到勘探和开发,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也不具有明显优势。只有水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及少量的煤层气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且水能比重下降,1995年水力发电占全省发电总量的3.6%,2005年下降为2.0%。太阳能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开发还没有起步,秸秆能源利用技术不成熟导致全省秸秆大部分被废弃及焚烧,农村沼气也没有得到全面普及,清洁能源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徽清洁能源的发展。

2、高耗能产业比重大,节能减排压力大。安徽的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化等产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五大高耗能产业是安徽工业的重要支柱。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面临严峻的产业转型和节能减排形势。虽然,目前安徽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安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33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0.149吨标准煤/万元,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3、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困难大,制约“低碳”社会进程。安徽建筑及交通领域能耗比较高,仅次于工业领域。尽管目前安徽启动建筑、交通领域的节能试点项目,但由于思想理念、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现有试点项目仅通过政府推动,公众参与意识低,“低碳”社会建设氛围不浓。

4、低碳产业发展滞后,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缺乏。与先进省份相比,安徽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和环保设备等低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差距明显。技术和人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安徽能源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核心技术难以突破,外部技术引进困难大,低碳技术水平总体偏低,创新不足。高层次研发人才缺乏,管理型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缺少熟悉CDM规则的国际性人才。

5、清洁机制项目数量较少,发展范围窄。截至2009年11月14日,安徽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的项目仅有50个,全国有2279个,仅为全国的2.2%,明显低于其他省份,总量排在全国第22位。而且,安徽的CDM项目大多属于节能和提高能效领域,在CDM项目分布最广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发展不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不多,在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方面还比较落后。

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安徽发展低碳经济还不能抛弃“高碳”产业,而是要在降低碳排放量中即低碳化过程中推进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来说: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以生物质能、太阳能、氢能、燃料电池等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大产业化力度。二是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提升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风力发电、大型变压器、轨道交通配套装备、船舶制造等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积极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和节能汽车产业发展步伐。三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和服务业。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信息家电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大力支持以创意设计工作室、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创意体验区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发展。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低碳科技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鉴于煤炭在安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因此要大力推进洁净煤技术创新,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水电、微水电、太阳能、沼气、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垃圾焚烧发电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以及煤层气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

(三)加强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加快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以及关键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引导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和碳交易市场,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贸易,充分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促进安徽低碳经济发展。

(四)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贮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发挥碳汇潜力,就是要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贮存于生物碳库。安徽是农业大省,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较大。安徽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扩大造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充分利用安徽农业和森林的碳汇潜力,获得国家和国际清洁机制的支持。

(五)在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城市先行先试

强化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生产。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逐步建立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坚持用低碳理念统筹城乡建设,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促进安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长期战略任务,又是紧迫和现实的经济要求,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等,形成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环境。

(一)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明确低碳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将其纳入“十二五”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同时,要制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引导,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促进发展低碳经济。

(二)积极发展碳金融

一是在金融部门成立专门的绿色机构。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正是大力发展CDM项目的好时机,金融部门应抓住机遇,消除低碳发展的融资障碍,加强对低碳技术、产品和产业的评价分析,加大碳金融力度。二是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积极争取建立碳交易所。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形成了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基金、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香港正筹建碳交易平台,我国北京、上海已经成立碳交易所,天津、湖南也都在积极争取打造国内碳交易所。安徽要积极谋划,争取建立碳交易所,在发展碳金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加大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结合“金太阳示范工程”,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等方式,加快安徽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建立省财政环境基金(或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低碳产业项目、环境保护项目、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推动低碳技术市场的发展。同时,在减排过程中制定一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

(四)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

要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大力应用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要加强低碳技术领域的信息交流。

(五)加强低碳领域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是个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需要加强低碳领域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特别要提高企业决策者的低碳意识和理念。要吸引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要加强与国内外低碳领域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国际相关组织、研究机构在清洁发展机制中的合作。

(六)加强宣传,开展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试点

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示范引导,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倡导有助于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昌、保定、无锡等城市已开始低碳城市试点。安徽可以在合肥、淮北、铜陵、淮南、马鞍山、滁州等重点城市进行试验试点,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以及国际资金资助,积累低碳发展经验,探索低碳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安徽能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