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产险公司的再保险决策动机——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的实证分析

2010-12-27 01:07赵桂芹
财经论丛 2010年5期
关键词:产险位数杠杆

赵桂芹,吴 洪

(1.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2.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一、引 言

作为提供风险保障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同样面临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问题。再保险就是这样一种面向保险公司的特殊风险分担机制。首先,通过合理的再保险安排,保险公司可以将其保险责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散,从而避免在面临巨额索赔时无法支付赔款的情况发生,提高业绩的稳定性,降低破产概率;其次,再保险公司可以帮助原保险公司设定合同条款和条件,为复杂和罕见的保险保障厘定费率,并提供顾问咨询,帮助原保险公司拓展新的市场。再者,再保险还能为原保险公司提供额外的承保能力,使原保险公司能够承保额外的风险,而不必增加相应的资本,即再保险可以看作是股权的一种替代品,是保险公司进行资本管理的一种手段。

但是,再保险也是有成本的。原保险公司需要向再保险公司支付分保费用,并由此可能丧失宝贵的投资机会。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很多方法来规避风险,何种因素决定了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行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险种特点决定了其再保比例将远大于寿险公司,如果以再保比例作为再保险需求程度指标的话,财产保险公司将是再保险市场最主要的需求者,故本文选择财产保险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来讨论再保险的需求,通过定量研究我国产险公司再保险决策的决定因素,探究公司进行再保险的主要动机,分析产险公司再保险需求有所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再保险决策:文献回顾

国外文献对保险公司再保险决策因素有较多的理论研究,观点各异;实证研究也因样本、地域、指标等等选择差别而莫衷一是。综合来看,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动机可归纳成如下几类:

(一)稳健经营动机

一些研究从破产概率角度分析再保险购买对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影响。Hoerger,Sloan&Hasson (1990)认为,破产概率影响保险公司再保险购买决策,再保险购买将原保险公司的部分承保风险转移给了再保险人,降低了原保险公司的破产概率和破产成本[1]。在此基础上,Mayers&Smith (1990)、Hoyt&Khang(2000)、Garven&Lamm-Tennant(2003)、Weiss&Chung(2004)采用公司规模作为替代变量,检验规模和破产成本及其再保险购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模和再保险消费之间显著负向相关,即规模越大的保险公司,其破产概率和破产成本越小,对再保险的需求越低。可见,保险公司规模通过影响破产概率间接影响再保险需求[2]-[5]。同样,业务杠杆也影响保险公司的破产概率。Carson&Hoyt(1995)认为,存在一个最优的杠杆率,在此之外任意增加杠杆率的行为必将恶化公司价值,杠杆率的增长也同时增加公司破产概率,他们用保费收入和盈余之比作为杠杆率的代理变量,研究了杠杆率和破产概率之间的关系[6]。Garven&Lamm-Tennant(2003)认为,再保险一定意义上是可以替代盈余的作用,由于盈余可以吸收承保风险,再保险可以转移承保风险,降低公司破产概率,因此,业务杠杆率和再保险需求之间应正向相关[4]。

(二)投资激励动机

Myers(1977)建立模型用以解释由于债权杠杆造成的投资不足现象,认为在债务比例较高的情形下,因为投资收益的大部分将流向债权人,股东和经理可能放弃那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7]。对保险公司来说,保单持有人即是债务人,大额非期望损失的发生导致投资项目收益向保单持有人流动,恶化了股东利益,因此保险公司倾向于放弃这些投资项目。Mayers&Smith(1987)进一步指出,保险人可以通过再保险分散大额非期望损失,降低放弃有利投资的代理成本,减轻大额索赔所带来的投资不足[8]。Mayers&Smith(1990)采用资产负债比率 (财务杠杆)对投资激励假说进行验证,发现杠杆率越高,再保险需求也越高[2]。Cole&McCullough(2006)也考虑到了盈利能力指标对投资激励的影响。他们认为,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越能够吸收大额非期望损失所带来的投资不足,对再保险的需求越低[9]。

(三)规避税收动机

由于保费收取和赔款支付之间存在“时间差”,保险公司需要提取责任准备金以应对未来赔付,但是,仅仅提取准备金无法获得税盾利益,若公司通过再保险来分出保费、分担风险,就可因费用支出而降低税负,即保险公司可通过再保险途径来有效分配税盾,降低公司期望税负。

由于所得税的累进制度,降低公司盈余的波动性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税负水平。Mayers&Smith (1990)发现,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再保险,有效降低了盈余波动性,从而实现税负总水平的下降[2]。

(四)专业服务需求动机

再保险公司除了能够帮助原保险公司分散风险,还能够给原保险公司提供理赔管理、定价、风险管理等优质服务。某些情形下,再保险公司相比原保险公司具有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Mayers& Smith(1990)认为,专业服务的比较优势是激发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他们发现,地域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越低,保险公司经营地区范围越广或者拥有越广泛的产品线,对再保险公司的经验、数据和定价和风险管理知识等专业服务需求越为迫切,这将刺激其再保险购买。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地域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风险,可能会降低再保险分散风险的需求[2]。可见,这两种相互抵触的效果,导致地域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对再保险影响的方向未可预知。

除了以上因素,也有研究认为股权结构、组织形式、集团联盟等因素对再保险需求产生影响。Shortridge&Avila(2004)认为,保险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再保险需求之间负相关,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购买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会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自身的风险,这将导致保险公司进行较少的再保险分出[10]。Pottier&Sommer(1997)认为,由于相互制保险公司在面临大规模损失时由于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资本,因此会加大其再保险需求[11]。

国内对于再保险需求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是项宇和谢志刚 (2000)、郭丽军 (2002)、张琳(2003)、赵(2008)等[12]-[15]的工作。这些研究主要考虑了宏观环境因素和需求的外生变量,比如国民经济状况、保险市场前景、利率、投资等,很少从保险机构本身内在因素出发去考虑。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保险公司内在因素影响分析的视角,分析我国再保险需求的内在动因。

三、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择与假定

再保险需求研究一般以再保险分保保费为再保险需求的规模指标,即再保险分出保费越大,再保险需求越大。本文选择分保比率 (Reinsu,分出保费占直接保费的比例)作为再保险需求动机的替代变量,这是因为分出保费一般随保险公司直接保费增长而增长,以分保比率作为再保险需求动机的替代变量,更能反映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动机的强度。

根据前面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国内产险市场本身的特点,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指标的时间一致性、变量的重要性以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本文从稳健经营动机、投资激励动机、税收规避动机、专业服务需求动机出发,分析以下变量对我国财产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影响。

1.赔付率 (Claimratio)。赔付率代表着承保风险。如果保险公司在承保政策上有所宽松,可以预期保费收入形势较好,然而,其面临劣质业务的预期索赔也会相应较高,导致赔付率较高。为应付承保风险,保险公司会加大该类业务的再保险分出比例,以减轻未来亏损可能。因此,预期赔付率和再保险分出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

2.业务杠杆 (Risk)。业务杠杆,也即单位自有资本 (或权益)所支持的保费收入①国际上对业务杠杆的描述有两种方式:(保费收入/资本)或者 (保费收入/盈余);考虑到我国保险公司多年处于亏损状态,资本金多亏蚀严重,用前一个指标可能存在较大偏误,因此,我们在实证中采用后者,也就是 (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作为业务杠杆变量。。Garven& Lamm-Tennant(2003)认为,再保险是盈余的替代品[4]。因此直接保费占盈余的比例与再保险需求之间存在一种正向的关系。同等盈余下承接更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对再保险有更大的需求,因为其发生偿付能力不足的概率较高。而所有者权益相对于保费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再保险需求降低。

3.规模 (Size)。理论上,保险公司资产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购买再保险的需求越低。然而,规模和分保比率之间是不是线性关系呢?我们认为,对新成立规模较小的公司,一方面,由于业务需求较大,业务费用较高,同时管理层面临压力较大,往往会自留较高的额度,而仅购买较低比例的再保险。另一方面,在拓展新型业务时,规模较小的公司由于业绩压力,自留额度会较规模大的公司来得高,须面临损失成本波动的风险。对规模很大的公司,自留额决策的重点经常不在于个别危险单位所产生损失额度的大小,而在于整体经营利润的多寡。故当公司经营规模达某一程度水平之后,不会强调自留额度提高,就平均而言,自留额度相对较低,而使资金运用更具效率。本文用公司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预期规模和再保险需求负相关。

4.财务杠杆 (Leverage)。再保险购买能够有效降低财务杠杆,降低投资不足带来的代理成本,实现投资激励。我们预期财务杠杆越高,对再保险需求越高。

5.资产收益率 (ROA)。盈利水平较高的公司更有能力吸收大的未预期损失。因此可以预期,具有利润水平高的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较小,本文利用资产收益率 (ROA)作为盈利水平的度量。

6.税收比例 (Tax)。本文以所得税与总保费比例作为税收动机的代表变量,以考察保险公司是否具有通过再保险实现规避税收的动机。按照此前分析,预期税收变量和再保险需求之间呈反向关系。

7.业务集中度 (Herfindahl)。本文利用险种Herfindahl指数来衡量保险公司业务的集中度,它是各种业务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百分比的平方和。Herfindahl系数越大表示保险公司的业务越不均匀;相反,Herfindahl系数越小表示公司业务越均匀、业务范围越广泛。根据Cole&McCullough (2006)等的研究,业务集中度和再保险需求之间由于双重效应,其影响方向待定。

8.为了考察中资和外资保险公司有无再保险动机差异,本文将股权性质 (State)也作为一个观测变量予以考察。

(二)研究方法

过去再保险实证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由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参数反映的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边际效果的平均趋势,只能描述“平均”的特性,而以平均特性作为再保险差异分解的加权基础,会忽略再保比例极端的公司对于再保险需求的可能影响。与传统线性回归模型相比,Koenker(1978)所提出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在约束条件 (如回归残差项呈正态分布等)、数据分布等方面的要求均比较宽松,对于异常值具较高的包容度,比较适合研究非对称性分布,估计结果更具稳健性,而且能够反映样本局部信息,比传统线性回归模型更能反映现象之间关系的细部特征[16]。因此,我们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再保险需求的研究,亦即,在不同的分位数之下探讨何种自变量会影响保险公司再保险的需求,以期推动再保险决策动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构建了如下的分位数回归模型:

(三)样本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2002~2008),剔除缺失样本和无效数据后,2001-2007年财险业总体有效样本数共151个。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公司从寿险、产险单独公布财务报表后计入,以前年度相关数据无法获得,不包括在样本之列。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们对模型涉及的所有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通过偏度统计可知,除资产收益率、财务杠杆和股权形式外,其他变量均为右偏。对各个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Shapiro-Wilk检验)发现,所有变量的分布均显著拒绝了变量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的原假设。这说明,采用分位数回归能够有效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分位数回归结果

本文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2001年至2007年财产险公司再保比例的影响因素,各个变量在19个分位点上相对于再保比例的边际效应及其显著性水平如表2所示。我们在表2的最后一行给出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下的参数估计结果。以比较其与分位数回归结果的差异。

表2 各个自变量对再保需求的影响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

1.在稳健经营动机所涉及的三个变量中,①赔付率指标普遍为不显著的负向关系。这说明,我国产险公司核保风险并未成为再保险决策的显著影响因素。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大多数产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中,是从整体业务角度对风险总量和部分高风险业务进行再保险处理。不同产险公司在再保险的购买上并没有统一严格的绝对标准,关键取决于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实际偿付能力大小、业务结构的风险分布状况、风险评估的技术手段和再保险精算的科学性。采用分位数回归和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②从业务杠杆看,最小二乘回归呈现显著正相关。分位数回归方法中,低分位再保险需求的公司,业务杠杆和再保险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然而,0.6分位以上的高分位处,再保险需求和业务杠杆之间的关系是显著为正的,即业务杠杆越高,承保风险越大,公司越倾向通过再保险转移承保风险。同时,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再保险需求较低的公司,业务杠杆和再保险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不显著;对再保险需求较高的公司,业务杠杆对再保险有着更为直接的显著影响。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经营财产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能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额的四倍。我们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这种资本约束的存在。在低分位数,保险公司保费规模还未达到触及四倍的资本约束,因此再保险需求不高;在高分位数,一旦保险公司保费规模高过四倍的资本约束,只能通过再保险分出保费来满足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业务杠杆和再保险需求显著正相关。③从公司规模看,最小二乘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和预期一致。从分位数回归结果看,在低分位和高分位 (低于0.3或高于0.85),再保险需求和公司规模为不显著的正相关。较高分位处 (0.6~0.8)为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我国产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和规模之间的负向关系虽然不显著,但在个别分位处具有显著负向关系,即公司规模越大,保险公司抗风险能力越强,对再保险需求降低。

2.在投资激励动机所涉及的两个变量中,①从财务杠杆来看,无论是最小二乘回归还是分位数回归,其系数都不显著;也即,我国产险公司财务杠杆对再保险需求无显著影响。这和Aunon&Ehling(2004)[17]研究结论一致,但和Garven&Lamm-Tennant(2003)[4]的结论相反。②从资产收益率指标看,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下参数估计显著为正,说明平均看来,我国产险公司再保险需求随盈利能力提高而显著上升,该结论和预期不一致。从分位数回归结果来看,在高分位处 (0.55以上),再保险需求随资产收益率上升而上升的关系是显著的。这说明,再保险需求较高的这些公司,在盈利状况较好的情况下,更有强烈的动机去购买再保险。

3.从税收比率所反映的规避税收动机上看,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都不显著。这说明,我国产险公司通过再保险规避税收的倾向不显著。

4.从业务集中度指标所反映的专业服务需求动机上看,最小二乘回归估计为显著的负向关系,这和预期一致。从分位数回归看,除了极端分位 (0.05分位和0.95分位)不显著外,其他分位都显著为负。这和Mayers&Smith(1990)[2]、Garven&Lamm-Tennant(2003)[4]等国外多数研究结论一致。这说明,一方面,业务越分散的公司,由于专业知识、信息和管理经验所限,更需要再保险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这一需求超过了由于业务分散带来的风险分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几家大公司占有了产险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一些业务规模小的公司会出现业务集中度高的情况,而这些公司由于业绩方面的压力,自留了过高的风险,再保险分出比例较少。

5.从股权性质看,最小二乘回归估计不显著。分位数回归结果中,也仅有0.5-0.75分位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中外资产险公司在再保险决策上差异不明显。

综上所述,在产险公司稳健经营动机所涉及的三个变量中,业务杠杆指标显著,公司规模指标较高分位显著,代表承保风险的赔付率指标不显著,说明产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稳健经营动机显著存在;投资激励动机涉及的两个变量中,资产收益率指标在较高分位显著为正,财务杠杆指标不显著,说明我国产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投资激励动机是弱显著的;税蔽动机涉及的指标不显著,说明再保险需求的税蔽动机不成立;专业服务需求动机涉及的业务集中度指标显著为负,说明再保险需求的专业服务需求动机显著存在。此外,我国中资产险公司和外资产险公司在再保险需求上无明显差异。

五、结 论

有效利用再保险机制,可以缓解保险公司所面临的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资本金短缺之间的矛盾,改善产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扩大承保能力,提高业绩稳定性,降低破产概率。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我国产险公司2001-2007年的再保险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是右偏分布的,主要影响变量分布不对称,如公司规模、业务杠杆和资产收益率都在较高分位数处呈现显著相关性,而险种集中度指标对再保险需求的影响则相对均衡。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财产险公司的再保险动机,主要表现为稳健经营动机和专业服务动机,投资激励动机比较弱,规避税收的动机不显著。对稳健经营动机的分解指标中,我们发现业务杠杆在再保险需求的高分位处呈现显著性,这间接证明,我国产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稳健动机,主要来自于保险行业的资本监管约束,而非自发和主动的再保险需求。再保险需求对外资和中资产险公司来说没有明显差异。尽管我国产险业的经营主体大大增加,但是产险业整体上仍处于垄断竞争阶段,公司进行再保险购买时所考虑的因素还比较粗糙,只是从整体业务角度对风险总量和部分高风险业务进行再保险处理,再保险决策还未能真实反映保险公司在风险规避、专业服务、盈利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

[1]Hoerger,T.J.Sloan F.A.,and Hassan M.Loss volatility,Bankruptcy,and the Demand for Reinsurance[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0,3(3):221-245.

[2]Mayers,D.and Smith,C.W..On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Evidence from the Reinsurance Market[J].Journal of Business, 1990,(63):19-40.

[3]Hoyt,R.and Khang,H.On the Demand for Corporate Property Insurance[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0,67(1):91-107.

[4]Garven,J.R.and Lamm-Tennant J.The Demand for Reinsurance:Theory and Empirical Tests[J].Assurance,2003,71(3):217-238.

[5]Weiss,M.A.and J.Chung.U.S.Reinsurance prices,Financial quality,and Global Capacity[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4, (71):437-467.

[6]Carson,J.M.and Hoyt R.E.Life Insurer Financial Distress:Classification Model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5,(62):764-775.

[7]Myers,S.Determinants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7,(5):147-176.

[8]Mayers,D.and Smith,C.W.Corporate Insurance and the Underinvestment Problem[J].Journalof Risk and Insurance,1987,54(1):45 -54.

[9]Cole,R.C.and McCullough A.K.A Reexamination of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Reinsurance[J].Journalof Risk and Insurance,2006,73 (1):169-192.

[10]Shortridge,R.T.and Avila S.M..The impact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on the Reinsurance Decision[J].Risk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2004,(7):93-206.

[11]Pottier,S.W.and D.W.Sommer.Agency Theory and Llife Insurer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 529-543.

[12]项宇,谢志刚.中国再保险市场供求现状与分析 [J].财经研究,2000,(8):59-64.

[13]郭丽军.中国再保险业发展中的供需问题研究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2):48-50.

[14]张琳.再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J].保险研究,2003,(10):43-45.

[16]Koenker,R.and Bassett,G..Regression Quintiles[J].Econometrica,1978,(46):33-50.

[17]Aunon-Nerin,D.and Ehling,P.Why Companies Purchase Property Insuranc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Lausanne and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4.

猜你喜欢
产险位数杠杆
五次完全幂的少位数三进制展开
连续自然数及其乘积的位数分析
问评作杠杆 督改常态化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分析
杠杆应用 随处可见
航天科技中国四维与中国平安产险签署协议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
遥感卫星CCD相机量化位数的选择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剪切波速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