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疾幼儿学前教育的思考

2011-01-18 06:30贺晓霞
文教资料 2011年4期
关键词:公办残疾残疾人

贺晓霞

(重庆师范大学 特殊教育系;重庆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00)

对残疾幼儿学前教育的思考

贺晓霞

(重庆师范大学 特殊教育系;重庆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00)

“残疾”是一个既被世人熟悉、又被忽略的词。21世纪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得不重申这个概念,那么到底残疾是什么,“学前残疾儿童”这个少数又弱势的群体代名词,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本文旨在概述残疾人生活的现状,重点分析残疾儿童教育问题,力图找到解决的对策。

残疾幼儿 学前教育 生活现状

一、对残疾的认识

表1我国残疾人构成类别分布表

自人类产生以来,残疾便是人类社会形态之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中,残疾人被视作“猛虎野兽”或者“不幸的化身”。然而,作为常态社会中的一分子,残疾人的生存生活现状越来越得到多方的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和谐社会的概念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在和谐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的残疾人观,是我们不得不加以深思的话题。

一直以来,残疾人被定义为弱势群体。根据我国的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它残疾。全世界约有6.5亿多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截至2006年4月1日,我国共有残疾人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涉及近1/5的家庭(有残疾人的家庭户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98%)。其中男性为4277万人,占51.55%,女性为4019万人,占48.45%,男女性别比是106.42∶100。各类残疾人构成分布的比例见下表格。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残疾人是最大的少数群体;而我国残疾人的数量众多,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

二、残疾人生存现状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人权的社会,人权最集中、最基本的体现在生存权上。法律赋予的权利惠泽每一个人,残疾人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人权因国别、社会制度及各国历史阶段的不同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历史时期,残疾人事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反映了不同的理念和社会价值观,昭示了残疾人参与社会事务和谋求社会福利的个体处境,也揭示了社会向残疾人提供工作、物品、服务、经济支持和政治权利的不同方式。[1]残疾人生存权的直接表现就是其生活状态,涉及教育、婚姻、就业与社会保障、康复服务、扶贫机制、文化体育、维权意识、休闲怡情活动、信息化建设、组织建设、社会政治参与、社会福利享有等方面。

残疾人生存的具体现状表现为:残疾幼儿学前教育市场缺乏规范化的监管,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偏低;残疾人在婚率低,离婚率高,丧偶率高,结婚难,初婚时间晚[2];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残疾人社会保障仍旧是薄弱环节;尽管早期聋儿康复语训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不少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还没有获得基本的康复服务[3];全国普遍实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但农村的扶贫机制仍有待完善;残疾人的体育文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最有成就的是残奥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残疾人的休闲娱乐项目种类单一;各级残疾人组织的服务能力仍处于弱势;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仍存在;残疾人享有的社会福利资源仍旧匮乏;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针对目前残疾人生存的状况,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学校等均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品质。进入21世纪,生活品质的理念深入人心。2010年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展开新一轮合作,深入到残疾人社区和特教学校,用信息助残的方式帮助残疾人融入正常社会,提升残疾人信息生活的质量。而在残疾人所面对的诸多问题中,生存温饱问题是居于首要地位的,其次便是教育问题。温饱问题是基本生理需要,教育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基本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以后,教育问题便提上了议程。

三、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

从个人纵向受教育生涯来看,教育阶段涵盖学前教育、学龄期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鉴于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的大量调查研究,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着重分析残疾人学前教育的现状,以便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合适的教育介入之于残疾儿童,无异于久旱逢甘露,不仅能够代偿缺失的功能,而且能够开发潜在的能力。有学者估计:2000年,我国残障人口约为6203万,其中0—14岁的儿童约占29.17%,共1809万,在这1800多万残障儿童中,如果按年龄平均估计的话,学前残障幼儿至少有700万[4]。2006年的残疾人口普查中显示残疾人共有8296万,保守按照2000年学前幼儿的比例也有930万学龄前儿童。那么,这么大比例的残疾幼儿难道不需要接受早期教育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去哪里接受教育是一个长期关注却一直未被很好回答的问题。

多方资料显示,我国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从1993年起,中国内地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减少,到2007年,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办幼儿园已从十万二千所减少到五千零六十三所,而民办幼儿园却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五的速度增长。在“中国幼儿园园长高峰论坛暨二00九中国幼儿园创新管理年会”上的数据表明,近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的百分之一点二至一点三之间徘徊,还有十五个省的幼教经费只占百分之一。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任、中央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永新发言称:“2007年有十个省没有幼儿教育专项经费,包括贵州、甘肃等中西部很多农村目前还没有公办幼儿园。”[5]

因为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这种尴尬的处境,导致全国的幼儿教育市场次序相当混乱,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全国在职的幼儿教师中拥有幼教教师资格证书的寥寥无几,大多是相近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或其他背景)的拥有大中专学历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由于未能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系统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不免遇到困难;第二,各幼儿园使用教材良莠不一,教法教具也是各式各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第三,各层级幼儿园收费标准参差不齐,有些私立幼儿园可谓“贵族学校”;第四,公办幼儿园数量少,而家长普遍希望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于是导致教育资源分布的城乡差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价格偏低的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而此类幼儿园的功能类似于看护,而非教育。

而残疾幼儿无论是何种障碍类别,大多在三岁左右基本已经在医院进行了确切的诊断。以脑瘫儿童为例,脑瘫儿童的诊断大多在2.5岁,一旦被诊断为脑瘫,随之而来的就是康复训练,包含动作、语言认知等。而按照个体发展的阶段理论,动作是优先发展的领域。对于这类幼儿,动作训练课无疑是最迫切紧要的教育安置形式。通观全国的幼儿园,无论公办还是私立幼儿园,都没有提供相应的康复服务。这部分儿童的教育不得已只能在医院或者特殊机构中进行。“医教结合”的理想在幼儿教育中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分析了目前幼儿园中没有提供面向残疾幼儿的相关服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缺乏专业康复人员。康复师资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各大医学院校,输出也是面向医疗机构的,所以在教育阵线上的康复人员很少;第二,政策监管力度不足。由于幼儿教育未列数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对幼儿教育的经费分拨和重视相对不够,而康复设施的建设是需要极大投入的;第三,残疾幼儿的特殊需求导致了幼教教师压力无形的增加。普通幼儿在进入学龄期前也要经历生活自理的训练,而特殊儿童尤其需要专人的协助,幼教教师无力承担除普通幼儿之外过重的生活教育。

如此种种,使得残疾幼儿被排斥在幼儿园之外。针对残疾幼儿的教育安置问题,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重庆为例,日前《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在多方征求意见,针对“上公办幼儿园太难,私立幼儿园费用太高”的困境,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宋乃庆表示,今后市政府将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增设大批的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的比例,解决老百姓的“入园难”。重庆学前教育的普及目标是:在2012年达到90%的毛入学率。同时,2012年要累计建成农村乡镇幼儿园1000所,保证每个乡镇有1所公办幼儿园。增加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进而在幼儿园中配备相关康复服务是当今关于学前教育应该尤为重视的问题。

四、建议加强对残疾人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

为残疾儿童建构支持系统,已是当今社会的共识。从国家、家庭、社区、学校到个人,每一层级的支持都体现了残疾事业的新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支持,加强残疾人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家庭层面上,家长应该在行动支持和经济支持方面作更大的付出;[6]在社区层面上,应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社区居民正确认识残疾,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人群;在学校层级上,尤其是随班就读的教师应该引导普通学生接纳残疾学生,营造和谐学习的氛围;在个人自我支持层面上,残疾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控,实现自我价值。

[1]郑雄飞.残疾理念发展及“残疾模式”的剖析与整合[J].新疆社科论坛,2009,(1):44.

[2]王献蜜,刘梦.我国残疾人婚姻家庭现状及主要需求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6,VOL20,(3).

[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新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求是杂志,2006.8.

[4]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32.

[5]google.中国公办幼儿园大幅减少,政府投入不足是主因.中国新闻网,2010.8.3.

[6]卿素兰,刘在花.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11)(总第89期).

猜你喜欢
公办残疾残疾人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我骄傲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