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与单次骶管阻滞在小儿烧伤麻醉中的运用比较

2011-01-30 12:45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8期
关键词:骶管氯胺酮针头

段 慧

(湖南省消防总队医院麻醉科,湖南 长沙 410000)

小儿尤其是1~3岁的幼儿,由于活泼好动及家长看护不周等因素极易遭受烧、烫、电击等伤害,其中手足受损伤概率最大。小儿烧伤手术要求镇痛完善,肌松完全[1]。且由于小儿的不配合性几乎都必须在全麻下进行,麻醉既要达到一定深度又要求术后苏醒迅速,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当前小儿骶管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较好运用效果。现在氯胺酮麻醉基础上进行骶管阻滞,分别采用连续导管法和单次注射法,对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74例(男46例,女28例),ASA(I~II级),年龄(10个月~10岁),手术均为烧伤整形腹部以下手术,手术时间(1/2h~5h)。随机分为两组,连续导管组(A组)和单次注射组(B组),每组均为37例。

1.2 麻醉方法

患儿常规禁食禁饮,术前30min予鲁米那钠2mg/kg,阿托品0.02mg/kg肌内注射。建立静脉通道后吸氧,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3mg/kg,氯胺酮1mg/kg,使患儿保持睡眠状态。取侧卧体位,患肢朝下,在骶2平面以下先摸清骶裂孔,常规消毒铺巾,在骶裂孔上缘稍下方凹陷处定位。A组以注射器抽吸0.002L生理盐水,连接12号针头,自中线垂直进针,针尖抵及骶尾骨后,针体上提1~2mm,稍向尾部倾斜使之与皮肤成15°~30°夹角,继续进针少许穿透骶尾韧带时出现典型的“落空感”。此时回抽无血或液体,并注射0.001L生理盐水无明显阻力即穿刺成功,置入硬膜外导管先注射0.002L局麻药试验量,观察5min无异常再逐步追加药物。药量(L)按照节段数×0.06×体质量×0.001(节段数指从S5到所需要止痛的平面),然后每隔1h加入0.002L药量维持效果。B组使用6号针头进行穿刺,方法同A组。穿刺成功后按1.0~1.5mL/kg一次注入药量。局麻药均按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1/20万肾上腺素配制。术中按需添加氯胺酮,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加药,使患儿出手术室时处于“呼之欲醒”的状态。

1.3 麻醉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小儿口唇颜色、呼吸次数、节律、幅度来判断有无缺氧呼吸抑制。使用针刺法确定阻滞范围。镇痛效果评估如下:I级患儿无明显心血管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心率与基础值相比增加<15次/分钟,血压与基础值相比增加<15mmHg,且呼吸平稳,无流泪,并对手术操作无反应。Ⅱ级有轻度心血管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心率与基础值相比增加小于15~30次/分钟,血压与基础值相比增加<15~30mmHg,呼吸轻微增快或有轻微皱眉、少量泪液及轻微体动等,但不影响手术操作。Ⅲ级有明显心血管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心率与基础值相比增加>30次/分钟,血压与基础值相比增加>30mmHg,呼吸增快或皱眉、流泪等,且体动明显影响手术操作。本文麻醉效果Ⅰ、Ⅱ级为成功,Ⅲ级为失败。

1.4 监测及数据处理

入室后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记录起效时间(从骶管注药开始到下肢松弛变软,针刺无反应),镇痛时间(对手术刺激无体动等反应到下肢恢复对针刺等刺激的反应),并记录所用氯胺酮的总量。记录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年龄、身高、体质量、性别、手术类型及时间均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例都阻滞成功麻醉效果满意。A组2例患儿出现轻微局麻药毒性反应,经对症治疗后迅速缓解。B组3例患儿因阻滞平面过高(>T6)出现呼吸抑制,SpO2从97%±2%降至90%,经面罩吸氧后维持在98%±1%。两组患儿都未出现术中恶心、呕吐、喉痉挛等并发症。

2.2 A组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阻滞范围小于B组,阻滞平面较低。但A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B组,手术时间>2h这种区别则更加明显。体现在手术时间越长B组加用氯胺酮概率越大,总量越多。见表1~3。

表1 两种骶管阻滞方法时间比较

表2 两法阻滞平面比较

表3 两法所用氯胺酮总量比较

3 讨 论

采用连续导管法,注射试验量观察无异常后边测试平面边逐步追加药物。麻醉起效时间较长,阻滞范围较窄,平面稍低[2]。由于置入了导管,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麻药维持效果,因此镇痛时间长麻醉过程平稳,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2h),手术范围较局限,对麻醉平面要求较低(T12以下)的手术,例如下肢烧伤整形手术。但是该法采用较粗针头进行穿刺,虽能获得明显“落空感”,可是损伤血管和神经的概率增大,注药后易引发毒性反应。且小儿随年龄增长,骶管出现变异逐渐变窄变小,定位难度加大,采用粗针头对年长儿实施穿刺失败风险加大。因此该法宜根据手术特点、小儿年龄、具体骨骼发育程度综合考虑适用。

采用单次注射法,麻醉起效快,阻滞范围广,平面往往较高,易引发呼吸抑制。而且短时间一次注入全部药量,有可能超过小儿耐量引发其他并发症。在注药过程中及注药后5~10min内需密切观察小儿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小儿肝肾功能、新陈代谢功能旺盛,药物代谢迅速,因此该法镇痛时间短,注药2h后加用氯胺酮概率极大。适用于时间短(<2h),手术范围宽,对麻醉平面要求较高(T12以上)的手术,例如烧伤科大面积清创削痂手术。该法使用细针头穿刺,损伤小可以多次使用,符合烧伤整形手术往往要多次进行的特点。与连续导管法相比,该法有穿刺成功率高,受小儿年龄、骶管变异等影响较小的优势。

[1]杨霞林,李家祥,冀晓明.改良法骶管穿刺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6):367.

[2]金泉英,徐莹.骶管阻滞联合浅全麻用于新生儿腹部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1(5):313.

猜你喜欢
骶管氯胺酮针头
S(+)-氯胺酮用于临床麻醉镇痛的研究进展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中的效果观察
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