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新趋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1-02-02 08:40河北农业大学姚运肖
中国商论 2011年14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进出口时期

河北农业大学 姚运肖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新趋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 姚运肖

后金融危机时期,汇率、生产价格、居民消费偏好以及贸易壁垒等都有新的趋势并影响农产品进出口,可以从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品牌化发展,加强产供销衔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入手促进进出口贸易。

后金融危机时期 农产品 进出口贸易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复苏的轨道,全球经济也进入了后危机时期。在趋好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迅速增长。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新的趋势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后金融危机时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现状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迅速增长,但与全国快速恢复的进出口增速而言,速度还略显偏小。2010年1月,农产品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83.1%和21.9%,分别比全国进出口增速慢2.8和-0.9个百分点;进出口金额分别达到53.1和38.3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56%和3.50%。上半年的增速也分别达到38.9%和22.0%,分别比全国进出口增速慢11.8和13.1个百分点;进出口金额分别达到329.5和216.7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07%和3.07%。1~11月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5.1%和22.5%,分别比全国进出口增速慢5.2和7.5个百分点;进出口金额分别达到563.9和432.4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04%和3.04%(表1)。

表1 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向新兴市场国家进出口增长迅速,特别是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东盟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对象(占全部出口的14.6%),第三大进口对象(占全部进口额的15.2%)。此外,向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地的出口也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从出口企业类型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在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一大省山东省两者的出口额占该省全部出口额的90.7%。

2 后金融危机时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的新形势

后金融危机时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诸多新的形势,这势必要求进出口商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应对之策,才能更好地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1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加剧

2005年开始实施汇改以来,人民币总体保持升值的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若人民币升值,则实际上是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提高了出口价格),这对于大多处于微利状态的农产品进出口企业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设进出口合同价格等其他条件既定,那么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也就是利润减少的幅度,人民币升值速度越快,出口的盈利水平将下降越快。计算表明,2010年6月我国重启汇改至2010年12月31日,其升值幅度达到3.13%,这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农产品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并且,人民币升值还会提升进口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使得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这从理论上会使得更多的农产品需要依靠出口来予以消化,或者通过降价来刺激消费,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无疑是相当大的。反之,人民币贬值,则会对农产品出口产生积极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国内农产品市场。

2.2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后金融危机时期,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断提升,2009年前3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都低于100,第四季度突破100并直接达到103.2的高位,并且,这种升势一直保持至今,2010年第3季度达到110.6(表2)。农产品生产价格的上涨,一方面会使得出口产品的成本直接上升,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较高的价格会吸引更多的农产品流入国内市场,从而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使得出口型企业转为内销的难度更大。反之,如果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则能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并且,价格的波动使得进出口企业在谈判过程中更趋谨慎,并会增加对未来影响农产品价格的环境信息收集的成本,这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的进出口。

表2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2.3 居民消费偏好的变化

后金融危机时期,一方面,社会就业水平逐渐提高,薪酬收入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从而使得其对农产品的消费支出扩大。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储蓄倾向明显提升,总收入中用于当期消费的支出比例降低,这势必从总体上降低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并且,随着气候变暖、能源资源供应紧张等问题成为共识,居民消费也更加关注绿色、低碳,这种消费偏好的变化势必要求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居民消费的升级,这同样要求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能根据这种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2.4 国际贸易壁垒更趋盛行

后金融危机时期,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等目的,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设置贸易壁垒,以扶持本国企业。这些壁垒主要包括碳关税等技术标准、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动物福利等。这种贸易壁垒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农产品进出口面临更加严格的检测,其运输等相关手续也更为繁琐,从而会增加进出口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出口企业而言,部分产品会由于更加严格的检测标准,或者反倾销等手段而被市场拒之门外,这将对出口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 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后金融危机时期,推动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可以从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品牌化发展,加强产供销衔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入手。

3.1 提升质量,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必须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产品品牌化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与农产品质量有关的监督管理体制,包括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以此作为进出口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评价指标,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其次,要积极创新,不断培育和引进先进技术、产品,通过创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要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再次,要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产品。通过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力度等形式,壮大和发展进出口龙头企业,从而进一步打开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

3.2 加强产供销的衔接,降低交易成本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要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管,加强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的衔接,建立一种大流通体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首先,要推动生产的规模化。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并从产品品牌的选择等方面做好前期工作,来为产供销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其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通过建立产业园区等形式,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再次,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销售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强生产与销售企业的对接等,来降低销售中间环节,促进进出口。

3.3 加强管理,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面临日益增多的贸易争端,要加强管理完善利益协调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特别是在面对新设贸易壁垒,进行价格调整等重大决策时,必须建立完善的渠道,以便产供销各利益群体能有效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包括信息收集、共享机制等服务。特别是行业内各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外部风险。再次,要健全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减少利益冲突。

[1] 王移山.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现状分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1).

[2] 张鑫炜.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前景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6).

F272

A

1005-5800(2011)05(b)-199-02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进出口时期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