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导引功法治疗中风病偏瘫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2011-02-08 07:59焦建凯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期
关键词:功法站位上肢

焦建凯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中医院(广东深圳518034)

对于偏瘫的治疗,现代康复医学主张通过运动训练恢复偏瘫运动功能。中医学则强调整体治疗和辨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由于这些方法多偏重于被动疗法,临床上患者的运动功能很难完全恢复。导引为中国传统的运动疗法,集肢体、呼吸、意念、自我按摩、声音、器械等运动为一体。笔者依据历代医籍导引理论和功法,编排上肢24节导引功法,用以治疗中风病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符合文献[1]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年龄在65岁以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CT跟踪观察未见病灶进展、扩大或明显的脑中线偏移,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在18.67/10.67kPa以下,患者及家属同意。(2)排除标准:溶栓治疗或脑出血手术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糖尿病,严重心肾系统和血液系统疾病,痴呆、癫痫或意识障碍者或有严重并发症;有抑郁症或认知功能障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检查>17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检查<15分;双侧半球损伤;上肢有严重痉挛或疼痛(改良Ashworth分级>2级);感觉性失语;患者或家属不同意。

1.2 临床资料 选取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中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偏瘫侧、病变性质等 (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n)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上肢导引功法术式。(1)基本法则:一静(练导引功法时,思想要完全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二松(即全身的肌肉要放松,放松能达到调气的功效,放松能使气血条达)、三匀细(即练导引功法时,要使呼吸粗细均匀,长短相宜,呼则呼尽,吸则吸满,切忌长呼短吸或长吸短呼)。(2)运气方法:气发丹田,即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然后任意发至所达部位。(3)基本手型:分为猿掌(五指伸直,四指并拢,拇指与四指分开)、荷叶掌(五指伸直,五指张开)、柳叶掌(五指伸直,五指并拢)。第一部予卧式上肢导引功法,第一节为预备式;第二节为单手展旗法;第三节为乌龙腾飞法;第四节为九鬼拔刀法;第五节为迎风招展法;第六节为紫燕拢翅法;第七节为陈坛苏醒法;第八节为英雄侧卧法。第二部予坐式上肢导引功法,第一节为预备式;第二节为将军传令法;第三节为举火烧天法;第四节为白鹤亮翅法;第五节为钟离挥扇法;第六节为两手推月法;第七节为罗汉开怀法;第八节为大仙斜臂法。第三部予站式上肢导引功法,第一节为八字站桩法;第二节为金刚亮臂法;第三节为举旗进兵法;第四节为独龙推手法;第五节为双手托天法;第六节为双龙推手法;第七节为乌龙进洞法;第八节为单手托鞭法。(4)基本要求:本功法均在治疗师的指导及帮助下,由患者和治疗师共同完成。(5)注意事项:①循序渐进;②动作柔和;③动作时,患者无不舒适感;④患者在做功法过程中,均尽量保持基本手型。 (6)运动强度[2]:依据运动处方原则,采用最大吸氧量,自觉疲劳程度以及靶心率为指标。卧式上肢导引功法和坐式上肢导引功法每个动作需要反复练习10~15次。站式上肢导引功法每个动作需要反复练习5~10次。每日总时间不少于30~45min。连续治疗6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Bobath疗法[3]。(1)第一阶段卧位训练:①取良肢体位。②患侧上肢控制能力训练,上肢自助性运动,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指之上,利用健侧上肢进行患侧上肢的活动,肘关节要充分伸展。③床上翻身。④床上移动。⑤桥式运动。⑥卧位、坐位反复交替训练。(2)第二阶段坐位训练:①翻身坐起训练。②坐位平衡训练。③转移训练:主要进行床-椅-床转移训练。④患侧上肢功能训练:双手交叉伸直肘关节,推物、翻掌、前臂旋前、旋后,腕屈、伸,手抓放,双手协调,眼手协调。⑤坐位、站位反复交替训练。(3)第三阶段站位训练:①静态站位训练。②动态站位训练。③站位耐力训练。第四阶段行走训练:①患肢负重。②重心转移。③骨盆旋转。④站位相(伸髋、伸膝、踝背屈,踝滚动负重)。⑤摆动相(伸髋、屈膝、踝背屈)。⑥平地步行训练。⑦上、下楼训练。连续治疗6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项目 (1) 简易上肢功能检查 (STEF)[4]:STEF可以判断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特定的器具上通过手的取物过程,包括手指的屈伸、手抓握、拇指对掌、捏、夹等动作完成全套10项活动的测试。每项满分为10分,依次为拿大球、中球、大方块、中方块、小方块、木圆片、人造革片、金属片、小球、金属小棍。要求采取标准动作,物品从一处拿起,经过标准距离,放在指定位置。记录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根据完成动作的时间长短进行评分。此评价法侧重于上肢动作速度的评定。(2)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5]进行评定。 此量表可评定患者的反射活动,屈肌伸肌的协同运动、分离运动、腕功能、手功能,旨在协调能力与速度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评分方法为每项检查内容根据完成情况分别评为0、1、2分。完全不能进行0分,部分完成1分,无停顿地充分完成2分,上肢33项,共66分。功能越高,得分越多。(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6]进行评定。

2 结 果

见表2。治疗6周后,两组治疗前后STEF、上肢FMA评定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TEF、上肢FMA评分及 MBI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TEF、上肢FMA评分及 MBI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 讨 论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属中医学“偏枯”、“偏风”等范畴,其中中风导致的偏瘫最为常见。中风又名脑卒中。脑卒中发生后,由大脑支配的高级运动机能受到抑制,失去其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级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即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肌痉挛模式。偏瘫发生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远较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缓慢和困难,而且疗程长,费用高。

目前临床上针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多采用西医的康复训练,许多患者常因经济原因而无法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为了找到一种廉便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从中医历代医籍中发现了导引这项中国传统的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记载。

导引是将呼吸,意念,运动结合起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中呼吸吐纳指吐出体内浊气,使邪气跟随而出,引纳自然界之清气,为自身之所用。导引强调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而气沉丹田讲的是气息归元,息息入根,气归根上体才能虚灵,虚灵才能得神通,气根固下元才充实,只有作到下实,体内精气神,气力劲才能充沛。以意领气,攻病之所,有助于驱散邪气,平定情志可改善机体状况,缓解肢体症状,防治郁证等偏瘫病程中的并发症。导引的动作可使筋骨强盛,血脉和调。如《三国志·华佗传》云“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再者,一定的动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脏器产生作用,达到以外调内的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通过肢体动作,则能调畅经脉,进而调节脏腑功能。

笔者提出的上肢导引功法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导引术,而且在动作编排上借鉴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使其更符合人体生理运动功能,让患者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通过临床实践也证明了导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是治疗中风偏瘫的一项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为挖掘古代导引术及以后更好的发展应用导引术提供了参考。

[1]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0-936.

[3] 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28-340.

[4] 纪树荣,刘璇.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康复评定[J].现代康复,2000,4(4):489-491.

[5] 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90-492.

[6]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83-184.

猜你喜欢
功法站位上肢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提高政治站位 对标国内一流
建党百年说“站位”
提升站位讲政治 创新担当争出彩
提高政治站位 勇于担当作为 以从严要求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