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早期干预对心肺复苏患者氧分压、乳酸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2011-02-08 07:59徐顺娟芮庆林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期
关键词:肌钙蛋白动脉血心肺

徐顺娟 芮庆林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心脏骤停(CA)最常见的原因为心源性猝死,其他如感染性休克、内分泌系统危象等因素在老年人的心脏骤停中所占的比例更大,缺血缺氧导致的组织低灌注更明显且复苏难度大,患者多数在复苏早期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本观察针对此类CA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观察对pH值、乳酸、氧分压(PO2)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0年7月江苏省中医院急诊抢救室、急诊ICU经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75.88±11.38)岁;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等)合并重症感染、呼吸衰竭8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合并2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2例,重症肺炎、Ⅰ型呼吸衰竭合并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严重电解质紊乱10例;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合并重症肺部感染者12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10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支持、抗感染、亚低温疗法、脑保护措施等。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每日1次;血必净注射液5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每日2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年龄、生命体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中PH、PO2、乳酸水平及肌钙蛋白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肌钙蛋白比较 结果示A组治疗后肌钙蛋白明显上升(P<0.05),而B组治疗后肌钙蛋白下降(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前 pH 值、PO2、乳酸相近(P>0.05)。两组治疗后 pH 值、乳酸、PO2均改善(P<0.05),B 组改善程度优于 A 组(P<0.05)。

3 讨 论

随着CPR技术和急诊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提高,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不断提高,但组织器官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称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PR-MODS发生后,治疗强调机体各患病脏器的整体性、综合性治疗,并维持内环境稳定。

表1 两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表1 两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P<0.05。

?

心肺复苏ROSC后提供心肺功能的支持,以满足组织灌注,特别是对大脑的灌注,改善复苏后早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有效脑功能复苏最为重要。应用正确的CPR技术可有效改善血液灌流。根据2005年CPR指南[1],在CPR过程中,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电除颤之后立即实施CPR,以胸外按压作为开始,施救者只有实施5个周期或大约2 min CPR之后才可以停止胸外按压来检查循环情况。这些方法都能够促进ROSC,可能有利于PR-MODS患者病情恢复。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复苏的方式及用药等方面均有新的评价认识,尤其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通过大量临床报告按循证医学结论对现场心肺复苏作了比较大的修改,但对复苏药物提高复苏成功率尚没有一致的意见[2]。

目前,中医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展。参附注射液在复苏及再灌注过程中可调节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增加冠脉血流灌注;并通过调节氧自由基代谢,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保证心肌细胞免受脂质过氧化损伤,对心肌起双重保护作用;可缩短CA模型CPR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延长CPR成功后的自主循环持续时间,降低肌钙蛋白[3];能有效保护CPR后心肌损伤,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4];说明参附注射液可能通过多途径改善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对PRMODS起一定防治作用。血必净注射液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A、川芎嗪、丹参素、阿魏酸、芍药苷、原儿茶醛,减少炎性渗出,可有效拮抗内毒素、下调促炎介质水平、调节免疫反应,通过保护受损内皮、改善微循环避免内毒素攻击所致的组织损伤[5]。脓毒症发展过程中早期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能抑过量表达TNF-α,减轻炎症反应,有效缓解高凝状态,预防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从而阻断炎症级联与凝血级联的恶性循环,防止脓毒症的进 一 步 发 生 发 展[6]。

本观察显示,参附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治疗有减轻心肌损伤、预防复苏后心肌坏死、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有助于循环稳定,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凝血-纤溶障碍,减轻再灌注后无复流、钙超载、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有关。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中pH值、氧分压、乳酸水平改善程度明显,提示参附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使用具有明显的改善呼吸功能、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作用,可保证有效的能量供给、保证物质能量代谢的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对减轻和逆转PR-MODS发生发展是有利的。

[1] Hazinski M F,Nadkarni V M,Hickey R W,et al.Major changes in the 2005 AHA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reaching the tipping point for change[J].Circulation,2005,112(24):206-211.

[2] 奚肇庆,邱海波,芮庆林,等.心肺复苏与中西医结合急救指南(草案)[J].中国中医急症 2007,16(1):1-8.

[3] 何明丰,张英俭,陈文元,等.参附注射液对家兔缺氧型心搏骤停一心肺复苏模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9):586-588.

[4] 庄育刚,崔世涛,徐兵,等.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心指数和血清肌钙蛋白 T 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47-48.

[5] 曹书华,王今达.血必净对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组织及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8):489-491.

[6] 盛志勇.努力提高脓毒症的认识水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3):131.

猜你喜欢
肌钙蛋白动脉血心肺
心肌肌钙蛋白T启动子经两步转录扩增系统提高目的基因表达的腺相关病毒载体构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超敏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