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应用现状及质量控制

2011-02-10 12:02徐文彤潭哲群
中医药信息 2011年5期
关键词:注射剂中药材注射液

徐文彤,潭哲群

(第一八七医院,海南 海口 571159)

目前,中药注射剂品种不断增多,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安全性面临很大的挑战。

1 中药注射剂的品种类型

中药注射剂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抗菌、抗病毒、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免疫功能调节等方面[1],主要类型如下。

1.1 活血类 代表产品有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1.2 清热类 代表产品有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复方大青叶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舒肝宁注射液等。

1.3 补益类 代表产品有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肾康注射液、注射用黄芪多糖注射液等。

1.4 抗肿瘤类 代表产品有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鸭胆子油乳注射液、乳腺康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等。

1.5 抗风湿类 代表产品有野木瓜注射液、红茴香注射液、复方风湿宁注射液、正清风痛宁注射液、雪莲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丁公腾注射液等。

1.6 其他类 代表产品有刺五加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益母草注射液、复方半边莲注射液、消痔灵注射液等。

2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2.1 功能主治和适应症掌握不准

中药注射剂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表述中,中医药学和西医诊断术语并存,但中医药学功能、主治和西医药理作用、适应症是有区别的,用西医的标准很难掌握好中药理论[2],许多医生在临床上模糊理解西医术语,难于掌握临床药物适应证,不但达不到应有的疗效,还可能导致临床用药与主观愿望相违背的结果。

2.2 用法、用量超剂量

中药注射剂使用剂量不如西药精确,临床医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比西药大,剂量掌握不够好。比如血塞通注射液药品说明书规定:每天1次,每次0.2~0.4g,但临床每次使用量在0.6~0.8g,远远超过它本身的正常使用量,导致不良反应发生。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药效、ADR关系密切,据报道:超剂量使用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占总数的 21.38%[2]。

2.3 溶媒选择不合理

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时,溶媒的选择对药物理化性质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药液被稀释,改变了PH值,影响了药物的溶解度。另外溶媒选择不当会导致有效成分或杂质析出,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2.4 静滴速度过快

中药注射剂静滴速度过快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对照组的4倍。许多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说明书明确规定要严格控制静滴速度,虽然有些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并未说明,但临床证明要控制静滴速度,有些病人自主将滴速调快。因此要严格控制静滴速度,应缓慢,不应操之过急。

3 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3.1 药物因素

中药注射剂含有的成分复杂,多为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一般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致敏T细胞,发生过敏反应[3]。

3.2 热原量的影响

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其热原量会累加。输液环境空气不洁净、操作不规范、输液器具都会引起热原量的增加,超过人体耐受量,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影响输液质量和疗效。

3.3 中药材选药不正确

中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较多,贵重中药材的真伪混淆,非用药部位纳入用药等原因,都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3.4 中药炮制和制备工艺影响

不同的炮制方法或有无炮制可直接影响其药效和毒性大小。中药注射剂中含有一定比例的非定量成分,放置可出现变色、浑浊、沉淀等现象,检验时对有关成分定量不准,这些都与制备工艺有关[3]。

3.5 运输及储存条件差

中药注射剂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因碰撞出现细小裂纹,瓶口松动漏气,导致微生物的滋生,污染药液,含糖的中药注射剂容易霉变。

4 如何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中药注射剂应用时间短,且多为复方制剂,成分较为复杂,未知成分占一定比例,有些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确。

4.1 相对固定中药材生产基地,确保原料质量。

中药材的品种极其复杂,“同名异物”现象较多,只有同科、同属、同种的动物和植物药材才能有比较一致的疗效,中药材成分受产地、采收季节影响,内在成分存在较大差异[4]。另外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中药材中有害成分残留,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应相对固定中药材的产地,最好来源于GAP种植基地,建立一套从原药材、提取物、成品的内控标准。

4.2 控制生产配制各环节,严格按照GMP标准生产。

中药注射剂的提取工艺、生产条件、制剂工艺、辅料的质量等生产环节都会影响质量。中药注射剂传统的提取工艺,比如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水蒸气蒸馏法等存在杂质不易除去、对有效成分损害大、生产周期过长、药液受热时间长、产品稳定性差、质量不易控制等缺点,应采用超临界萃取、微孔超滤等新技术和工艺[4]。选择中药注射剂的辅料应严格进行试验筛选和安全性验证,按照GMP认证标准,生产厂间符合净化级别,生产流程布局合理,使用水符合工艺要求,严格按照配制处方和工艺生产。

4.3 提高质量检验标准。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一般包括鉴定、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目前许多质量标准受当时研究条件限制,质量标准不够完善、检测方法和控制技术落后,难于控制质量,应重点加强多指标含量测定、有害物质检测、指纹图谱研究等工作,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4]。

4.4 加强质量稳定性研究。

由于受当时研究水平、条件限制和经济利益驱使,多数品种的稳定性未按有关标准实施,样品的留样观察不够,不溶性微粒、溶血性、刺激性、异常毒性、内源性热原物质等安全性指标控制不够好,所以生产企业应制定稳定性考察方案,加强稳定性研究。

4.5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指导。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选择科学的用药途径和溶媒,减少联合用药,按适应症范围施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人群把握用法、用量,制定合理的用药治疗方案。

4.6 建立上市后再评价体制。

上市后,对安全性、药物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和功能疗效等进行再评价[4],生产企业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及时查找问题原因,保证产品的质量。

4.7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

加强对药品安全性认识,建立健全内部监控机构和网络建设,及时报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5 遵循的基本原则

5.1 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或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5.2 辨证施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5.3 严格按照药品有关标准使用,正确选择药物溶媒,不超剂量和过快滴注。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4 严禁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间隔时间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5.5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

5.6 加强用药监护。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1]鲁卫星.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J].合理用药杂志,2009,7(2):29-32.

[2]闵慧群.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易忽略的几个问题[J].海峡药学杂志,2009,21(1):145 -146.

[3]王维.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09,7(2):63 -65.

[4]王利,王艳.浅议如何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J].安徽医药杂志,2008,12(11):1106 -1107.

猜你喜欢
注射剂中药材注射液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