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结合腰突穴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2011-02-11 02:53张照庆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5期
关键词:肌间电针椎间盘

吴 曦 彭 锐 张照庆

(1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以及针刺是临床疼痛及针灸科医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方法,笔者自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以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结合腰突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获得满意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侧腰下肢痛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4~79岁,平均48.3岁,病程3d~15年。全组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且临床症状与体征与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结果相符确诊,腰3~4间盘突出4例,腰4~5间盘突出12例,腰5-骶1间盘突出l0例,双间盘或多间盘突出24例。间盘膨出16例;间盘突出33例;间盘部分脱出11例。

1.2 方 法

第1日向患侧腰大肌肌沟注射1%利多卡因20mL,包含曲安奈德20mg、维生素B12 1mg,第2、3日行腰突穴电针,上述3日为一周期,4周期为1个疗程。操作方法:①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严相默法[1]):患者俯卧位,腹部垫高。取腰3-4棘间隙中点向尾侧3cm,再向患侧旁开5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局部麻醉后,用8cm长7号穿刺针垂直刺入约5~7cm,获得突破感后回吸无血、无液,注入空气20mL,再注入药液20mL。注射完毕俯卧约10min,然后平卧30min。②腰突穴电针:患者俯卧位,取直径0.5mm针灸针(苏州华佗)直刺腰突穴,刺入2.5~3寸,并提插捻转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给予疏密波电刺激20min。

1.3 治疗评定

采用改良Macnab 评定标准[2],术后6~1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优:疼痛和麻木症状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原有症状大部消失,能做轻体力工作。可:症状有改善,仍有疼痛,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差:仍有神经根受压症状、体征,须进一步治疗。

2 结 果

50例患者均接受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结合腰突穴电针治疗1个疗程,临床治愈17例,占34%;显效19例,占38%;好转10例,占20%: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92%。

3 讨 论

近20年的研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受压的神经根或脊神经节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炎性介质来源于退行性变化的椎间盘中的许多物质:如乳酸、糖蛋白、氢离子等来源于神经根周围局部炎性反应组织所释放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包括缓激肽血清素、组胺、乙酰胆碱、前列腺素El、E2和白三烯等均有炎性反应的致病作用,这些物质可刺激敏感的C和A类传入纤维,神经根损伤区周围的炎性介质可刺激神经根或神经根鞘[3]。同时免疫学研究提示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封闭结构,组织被纤维环包绕,自出生以来与自体血循环隔绝,因而具备自身抗原性。髓核中的隔绝抗原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引起椎管内组织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4]。

腰骶部脊神经穿出椎间盘后即分为前支、后支及脊膜支,其前支组成腰骶丛,然后再分支支配腰骶部及下肢的相应部位。腰大肌肌沟是位于腰大肌后方的肌筋膜间隙,其前面是腰大肌及其筋膜,后面为腰椎横突、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外侧为腰大肌及腰方肌。该肌沟上达12肋水平,下至盆腔的骶前间隙,从此沟注入局麻药后,药物沿该沟扩散,可以阻滞腰骶丛[5]。由于注药前向腰大肌肌间沟注入空气,可有效分离软组织潜在间隙,使药物可直接达到病变周围,并使药物充分扩散,可以有效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缓解软组织痉挛,改善局部血供,抑制炎性因子浸润,改善神经功能。

针刺腰椎突穴是一个古老而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据穴位的近治、远治作用,腰突穴电针可以作用于局部即腰椎、椎间盘、附近肌肉神经等(近治),也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联系作用于下肢尤其是下肢后侧、后外侧区域(远治)。现代解剖证实腰突穴位置在腰骨纤维孔、骨纤维管等结构附近,上述结构分别行走腰神经后支、腰神经后内侧支,通过针刺可以调整上述神经痛阈、改善神经功能,解除软组织痉挛,抑制炎性因子,并与中枢神经建立反馈,发挥中枢针刺镇痛作用。

总之,通过临床50例患者观察,使用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结合腰突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单方便,疗效肯定。尤其是该方法由于穿刺路径安全系数高,较椎管内给药、椎间盘介入、传统手术等方法风险性更小,值得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师推广。

[1]严相默.临床疼痛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47-59.

[2]Macnab I.Negtive disc exploration an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 root involvement in 68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1971,53(5):891-903.

[3]潘化平,王健,冯慧,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发生机制与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6):761-764.

[4]陈卫明,徐鸽,金若敏.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机制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502-1504.

[5]赵俊,李树仁,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06.

猜你喜欢
肌间电针椎间盘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MRI“HIZ”征结合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