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静脉输液外渗护理的认识

2011-02-11 05:08王莉莉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12期
关键词:外渗水疱输液

王莉莉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10014)

内科工作中经常遇到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问题,如果发生,常常会增加病人痛苦。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从事多年的内科工作,对临床静脉输液外渗进行了总结分析。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患者因素: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且家长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老年人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无法沟通的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1]。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3.疾病因素: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如化疗药物用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但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渗漏的发生率为0.1%~6.0%[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或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和临床表现

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静压增加。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如果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正确拔针: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另外,根据输液外渗的性质总结了一些护理对策。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在输入刺激性大、浓度高的药物时,使用2%的山莨菪碱外敷局部静脉后再给药。有文献报道[3],2%的山莨菪碱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的作用最佳,显效率高达80%,血管扩张后可减轻刺激。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危机管理策略包括仔细使用可置入端口化疗,教会病人全面了解渗漏的危险和防止针头移动的措施,以及发生渗漏及时处理[4]。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

总之,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一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黄红艳,杨云芬.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1):42.

[2]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12-759.

[3]冯敏,刘安琴,孙燕芳.山莨菪碱扩张局部皮肤浅表血管的临床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187-1886.

[4]Schulemiser L,Camp-Sorrell D.Chemotherapy extravasation from implanted ports.Oncology Nursing Forum,2000,27(3):531-538,531-540.

猜你喜欢
外渗水疱输液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不同治疗时机对扁平苔癣疗效的影响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