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2011-02-11 13: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7期
关键词:骨窗骨瓣开颅

陈 平

(四川内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外二科,四川 内江 641100)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系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也是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治疗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单纯保守治疗对中、重度患者治疗效果差。外科治疗主要有3种术式即有骨瓣或骨窗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和微侵袭手术。本文总结和分析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旨在提高高血压患者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四川内江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为脑叶出血和脑深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年龄39~87岁,平均64.6岁,男89例,女54。发病到手术时间2~100 h,平均36 h。出血量按岛田公式计算,30 mL以下33例,30~60 mL 66例,60~100 mL 34例,100mL以上10例。诊断明确后,根据病情给予止血、控制血压、脱水、抗感染、糖皮质激素、亚低温、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各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优缺点,由医生和家属共同选择治疗方案。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进行,39例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即常规翼点或扩大的翼点入路,做颞顶部大骨瓣开颅,切开颞上回或颞中回进入,清除血肿。常规术后综合治疗,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的同时注意保持气道通畅;51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确定血肿位置,在气管插管全麻下,确定血肿在头颅表面的投影位置钻孔大小约3cm的骨窗,颅钻钻孔扩大骨窗直径,电凝硬脑膜后“十”字形切开,先用脑穿针试穿血肿腔抽出已液化血肿数毫升,以降低脑压及血肿定位,再切开皮质,用脑压板轻轻牵开脑组织,直达血肿腔,直视下清除凝血块及液态血肿,用双极电凝彻底凝固动脉性出血点,血肿壁的静脉性出血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持续外引流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行微创穿刺的53例患者根据头颅CT或MRI确定的血肿位置,以血肿中心头颅体表投影为穿刺点,避开头皮及脑皮层重要血管及功能区,以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选用适当型号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利用液流冲击和纤溶剂粉碎引流血肿;或切开头皮3cm,颅骨以电钻钻一孔,硬脑膜“十”字切开一小孔,以多孔软管插入血肿腔(软通道,共26例),以注射器抽吸,并反复以生理盐水冲洗置换,结束后注入尿激酶3万~4万U,夹闭2~3h后放开,每日可重复上述操作1~2次,直到血肿清除70%~90%方可拔针。

1.3 疗效结果判断

按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daily living,ADL)分级法评估预后,Ⅰ级:完全恢复正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以独立生活;Ⅲ级:需要人帮助,扶拐可走;Ⅳ级:卧床,但是保持意识能力;Ⅴ级:植物状态生存。治疗效果按ADL分级Ⅰ~Ⅱ级评为优,Ⅲ级评为良,Ⅳ~Ⅴ级评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传统开颅组39例中,按ADL分级,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6例,Ⅴ级4例,死亡7例;ADLⅠ~Ⅲ级总共22例,优良率56.4%(22/39)。小骨窗开颅组51例中,Ⅰ级6例,Ⅱ级19例,Ⅲ级15例,Ⅳ级4例,Ⅴ级1例,死亡6例,小骨开颅组ADLⅠ~Ⅲ级40例,优良率78.4%;微创穿刺组53例中,Ⅰ级14例,Ⅱ级22例,Ⅲ级10例,Ⅳ级3例,Ⅴ级2例,死亡2例,微创组ADLⅠ~Ⅲ级46例,优良率86.8%(46/53)。

3 讨 论

高血压作为脑出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高低与脑出血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尤其脑出血后24h内由于正常的脑循环自动调节机制受损,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其他应激性激素如皮质醇等分泌也增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很容易导致脑出血的发生[1]。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1903年,Cushing 最早采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但当时条件差,技术不成熟,治疗效果差,一度冷却下来。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存在一定争议,大多数学者主张进行内科治疗,较少采取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备是CT或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脑出血手术病例进行合理选择,术中应用显微技术清除血肿和双极电凝止血,从而使手术更加精细准确,将损伤减少至最低程度。并采取了早期手术,即发病后24~48h内手术。甚至提出超早期手术,在脑出血后7h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的发生和发展,改善脑循环,促进受压脑组织的及早恢复。手术方法有骨瓣或骨窗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和微侵袭手术。传统开颅手术视野清晰,但手术创伤大,清除血肿的同时可能增加对脑组织的损伤,手术时间长,失血多,需全麻,所引起的损伤、水肿反应重,特别是年老的HICH患者,术后病情往往加重,病死率居高不下[2]。小骨窗开颅术是常规开颅的微创化,主要分为经外侧裂和经皮层2种,术前根据CT或MRI确定血肿在头颅表面的投影位置和钻孔部位,骨窗直径2.5~3.0cm,显微镜下清除血肿。采用此手术方法能保证有效清除血肿,直观下止血可靠,又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创伤。如分离侧裂经岛叶清除血肿,还能减少对脑组织过度牵拉损伤,减轻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3,4]。本资料中采用小骨开颅组5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术后ADLⅠ~Ⅲ级恢复有40

例,优良率78.4%;显著高于传统开颅手术组。近年来,微创侵袭颅内血肿清除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为HICH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微创术在电钻驱动下进入血肿经针腔排出体外,可尽快清除血肿,即减轻了血肿的直接压迫损伤,也减少了血肿本身释放的多种生化物质的继发性损伤,打破了出血后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可显著提高脑出血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5]。本资料53例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术后ADLⅠ~Ⅲ级恢复总共有46例,优良率86.8%,明显高于传统开颅手术组和小骨窗开颅术组。当然,任何部位的脑出血,只要血肿量很大、中线结构移位明显或临床出现脑疝症状者,均应实施大骨瓣开颅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总之,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罗民新.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2):95-97.

[2]张爱明,廖志刚,董又坤,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1):50-51.

[3]杨光,却端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手术术式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1270-1271.

[4]李静,李澄,王苇.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评价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出血后6个月运动功能结果的相关性.磁共振成像,2010,1(1): 15-18.

[5]赵金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8):992-993.

猜你喜欢
骨窗骨瓣开颅
鞍底骨窗大小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影响分析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的研究进展
骨窗加压包扎防治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