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勇
2011年11月16日至18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和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举办的“新时期典型模式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江苏省委、苏州市委领导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江苏、浙江、广东的党史工作者40多人,就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形成的原因、发展过程和特征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典型模式形成的原因。典型模式是对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形成的区域经济实践的一种概括。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考察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后,从城镇发展路径的角度提出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等概念。典型模式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原因,又有其共性。
一是地理优势、人文背景和历史条件为典型模式产生的基础。比如苏南模式产生于长江三角洲,那里交通便利,运输畅通;商品生产起步早,历史上是商贾云集之地;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农民有寻找新的就业门路而致富的客观要求;集镇星罗密布并紧靠上海,易于城乡沟通和发展工业;多年来的高积累、低分配,使乡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办工业;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社队企业一直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存,为后来的乡镇企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再如珠江三角洲面临南海,通过海路,近则到达台湾、港澳、东南亚等地,远则直航全世界。另外,珠江三角洲在陆地上与港澳相邻,是国内最接近国际市场的地方。而且该地区是著名的侨乡,当地居民与华侨、港澳同胞关系密切,各种信息较为灵敏,群众商品意识较为浓厚,历来是广东商贸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从晚清以来,侨汇就一直是珠江三角洲一带重要的民间资本来源。这些都是珠江模式产生的先天优势。温州模式不同于苏南和珠江模式,温州地处中国东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从而较少受到封建皇权和重农轻商传统文化影响,而具有久远的经商、开放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术。与此相联系,温州形成了注重事功、讲求实利的区域文化。
二是党的政策为典型模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要求对社队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鼓励社队企业的发展,使苏南的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异军突起。再如1979年,中央允许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某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赋予两省更多的主动权,使广东拥有了在计划、财政、金融、物资、商业运作、对外贸易、劳动工资、物价调控等方面的“特殊权限”,在80年代初先行一步,迅速启动改革开放的大门。
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尤其是亚太经济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为典型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当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已经完成工业化,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问题,它们的产品需要开拓新的市场,而劳动力和土地的紧缺则让它们的制造工厂急需寻找新的出路。这使珠江三角洲和苏南地区从中受益。
典型模式的特征。典型模式的不断发展也是自我扬弃的过程。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的内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不断发展,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基本特征。最初的苏南模式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三为主、二协调、一共同”的基本特征,即以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基层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城乡协调、经济和社会协调;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建立,9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经过两次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结构从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发展为混合经济模式,多种所有制并存。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南模式实现了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经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超越,如在社会结构上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了城乡互动统筹发展。苏南模式的发展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带动了苏南模式的转型和提升。现在苏南已经逐渐形成了国资、外资、民资三足鼎立,非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比翼齐飞的格局。
珠江三角洲模式突出的特征:一是外向型经济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比重,海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异常重要。对此,80年代有一句话:“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指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企业的原料、资金和技术大都来自港澳和海外,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大都往外销,唯有土地、厂房和廉价劳动力是在珠江三角洲当地。二是政府的扶持、民众自发的创业、外部力量的介入三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发展方式及格局的灵活性。如东莞号称“洋枪队”,它利用其与香港接近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三来一补”型企业,构建起了最为明显的“前店后厂”的格局;顺德被称为“武工队”,它的集体制乡镇企业最为发达;南海被称为“游击队”,它的草根经济(私营企业)最为发达;中山被称为“国家队”,它的地方国营企业最为发达,集群优势较为明显。另外,珠江模式在企业经营、资金来源、产业选择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珠江模式笼统地概括发展形式和特点并不相同的顺德、南海、中山、东莞等地的经济发展,显得有些牵强,现在经济学界、历史学界很少提及珠江模式的概念,而称为东莞模式、中山模式等。进入新时期,珠江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广东省委提出了“泛珠江三角洲发展战略”,大力推行“双转移”战略,以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换代。
温州模式与其他两种模式完全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正值国家商品短缺,温州农民发挥自己制造小商品的优势,从成本、技术要求不高,运输方便,不受国家计划控制的小商品入手,走出一条靠家庭工业致富的路子。温州以个体经济为主,通过发展家庭工业和兴建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当时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7年,温州完成了两次创业,第二次创业使温州模式告别了“家庭时代”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一些传统产业出现了产品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企业加大了科研和新技术开发的力度;民营企业积极引进国内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民营经济大规模进入工商业之外的其他经济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温州模式在发展中引起过许多的关注和争议,它在理论上主要突破了两个禁区: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禁区,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二是所有制理论上的禁区,即是否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问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在会上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了在今后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关注的问题。一是三种典型模式的共性。三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它们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是它们发端于中国农村,是在农村改革起步时产生的。它的价值在于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有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它们发展的过程是从传统农村向现代化农村转型的过程。二是政府在典型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政府与民间的互动过程。三是这些模式具有的特殊性。各种模式的发展都具有很多的细节,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要有明确的概念;模式形成的特殊条件和模式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以及它们与产权、产业结构、就业、财政、税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