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发展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2011-02-19 13:34翟媛媛
淄博师专论丛 201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园儿童

翟媛媛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1](P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幼儿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与目前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适应。[2]幼儿阶段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期。

一、心理健康:幼儿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心理健康是幼儿生理健康的保障。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要想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做到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心理健康是幼儿智能素质提升的前提。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影响到其以后的智能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促进幼儿智能素质的不断提升。当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时,会表现出烦躁多动、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从而影响其智能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能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3](P22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健康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

(四)心理健康是培养“完整儿童”的需要。培养“完整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所谓培养“完整儿童”,是指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完整培养,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注意健壮体魄的训练和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4]

二、现状堪忧: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紧迫而又必要

(一)教育重心的失衡。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分为积极的培养和消极的防治两个方面。从幼儿终身发展的角度看来,积极的培养应该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培养应该重于防治。然而,在实践中,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教育机构,往往都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同于对幼儿心理问题的矫正,他们打着教育的“旗号”,却恰恰做出了有悖于教育初衷的行为。

(二)认识上的缺失。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教师,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陷入了种种认识误区。具体说来,一是大多数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的模式转变。二是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人们常常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只注重表象的改正而不是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三是部分幼教工作者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借鉴中小学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墨守陈规和教条主义的做法较突出。[5]

(三)幼儿园师资的缺乏。一方面,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受社会经济取向的影响,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节约办园支出,幼儿园大都缺乏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由幼儿园的一般教师承担,从而阻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就整个幼儿教育领域来说,男幼儿教师相对缺乏,幼师队伍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现状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非常不利,尤其对于男孩子来说,没有男教师的教育和陪伴,可能会导致其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四)幼儿心理问题的突出。根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表明,有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有多动症,25%的幼儿有偏食习惯,22%的幼儿脾气古怪。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其他调查表明,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等心理问题。[6]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基于社会性发展的视角:积极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幼儿懂得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其社会性的发展是始终相伴左右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发展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主要涉及到幼儿与三方面的“重要他人”即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交往及由此建立的人际关系。基于此视角来审视,可以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一)寓教于亲子交往中:科学育儿,加强合作

亲子交往是幼儿最早经历和建立的一种交往。家庭作为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长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父母的育儿风格会影响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育儿风格是育儿价值观、育儿态度、育儿行为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民主型的育儿风格最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该运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幼儿的各种权利,重视幼儿的心理需求,尽可能采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

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家长尤其要注意加强家园合作,重视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与教师一起协商解决幼儿成长中的问题。幼儿园则可以通过讲座、家访、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密切家长与幼儿园的联系,共同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寓教于师幼交往中:体察童心,尊重差异

师幼交往指的是在幼儿园中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交往。幼儿园是幼儿除家庭以外的专门化教育机构,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教师也因此成为除父母之外的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者。良好的师幼交往可以给幼儿提供安全感、支持和帮助,有助于促进幼儿自我概念和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幼儿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意识,使幼儿更倾向于自尊、自信。有研究发现,幼儿的问题行为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高的相关性。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幼儿行为问题越少,反之亦然,他们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致力于与幼儿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职前教育或职后培训等方式配备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资,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好人力储备。各园所可以为幼儿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运用养成教育法,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游戏和活动等方式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有针对性的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问题行为的矫正。同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将其置身于素质教育的系统中,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融合到健康教育、语言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五大领域的各目标之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发展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完满状态。[7]

(三)寓教于同伴交往中:游戏载体,混龄教学

同伴是指与儿童相处的,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对于儿童来说,亲子交往和师幼交往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并且具有不可选择的强制性。同伴交往则是一种平等交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家庭以外,同伴交往逐渐成为儿童交往的主要方面。[8]与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相比,在同伴交往中所形成的同伴关系具有更真实、更丰富和更平等的特点,它对于幼儿健康的心理的发展具有独特而无法替代的作用。早期同伴交往不良,将导致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不良,影响到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帮助幼儿了解到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游戏搭起了同伴之间交往的桥梁,应该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活动。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幸福的伴侣。”幼儿最喜欢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固有的快乐活动。幼儿每天除去睡眠、进餐、盥洗等必要的活动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游戏。可以说,幼儿生活在游戏中,伴随着游戏而成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阶段,孩子对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参与的愿望,但是由于其自身能力有限,还不能直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游戏则成了把幼儿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桥梁。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情绪得到宣泄,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认识自己和实现自我,身心得到愉悦和满足,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智力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绪,培养了其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9]游戏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家长和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并且要积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弥补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很多幼儿园开始了混龄教学的尝试。所谓混龄教学是把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内,一般用“大带小”的形式进行生活、学习、游戏。在混龄环境中,年长幼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弟弟妹妹讲解他们掌握的知识,而缺乏经验的年龄较小的幼儿模仿有经验的哥哥姐姐,并对所获得的新经验加以内化;年幼幼儿的一些新奇想法也可以促进年长幼儿的创造性发展。[10](P28)在混龄教学中,通过异龄互动,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寓教于健康环境创设中:保障环境,营造氛围

幼儿总是在特定的成长环境中走向社会化的,幼儿的成长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往往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独特作用。因此,为幼儿创建健康的教育环境非常重要。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提出环境教育的六要素,环境的六个要素包括:自由的观念、结构和秩序、真实与自然、美感与气氛、蒙台梭利教育以及群体生活。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园就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种环境要使幼儿的身体、智力、个性都得到发展。其实,不仅是幼儿园,家庭也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注重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双重创设,提供给幼儿身心发展所需的充满自由、爱、营养和快乐的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从更大范围上来讲,我们应该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尊重幼儿的成长,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多方位、立体式的社会教育环境。

[1] [10]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5]方成智,许新赞.关注幼儿心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 杨竟楠.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6]曾彬,卢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2).

[7] 黄金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J].文教资料,2007,(5).

[8] 罗家英.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 王秀爽.谈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幼儿园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