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1-02-21 13:56郭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历史能力

郭杰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郭杰

1 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

对课标的研读不要停留在浅层次上,要注意挖掘隐性知识。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强化能力立意及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目标的考查。在复习阶段,要研读《考试说明》,必须按照《考试说明》安排复习内容,明确复习方向。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并能够对历史信息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问题探究的能力、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2 教学中要关注新观点和新观念

历史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课程资源相当丰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在教学中,除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外,还要适当关注史学界

和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把其中公认的主流观点作为教学参考,从而适时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如已被广泛采用的文明史、全球化、近代化、文化史等,同时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观点、观念。

3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材料解析等试题中,许多学生就是由于不会从所给材料中准确读取有效的信息,白白地丢了分。这无疑提醒人们,历史教学不单是教会学生历史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将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融合起来,探索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4 处理好记忆、理解、运用的关系

识记重要的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科能力的养成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否则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想象不需记忆重要知识就能回答好历史问题。闭卷考试必须记忆重要历史知识,就是开卷考试也必须记忆重要的历史知识,因为虽然在开卷考试形势下可以翻阅图书资料,但却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在开卷考试情况下,由于按历史发展顺序提供的现成试题答案不多,更多的试题是对知识的整合、迁移形成的新问题。答好此类问题必须对重要的历史知识加深理解,才能在新的情境下解决新问题。这就是识记、理解和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即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

5 掌握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要把握好教材中的学习主题和学习课程标准。学习主题和学习标准是一本书的纲要,是浓缩了的重点知识,许多内容其本身就是试题的要点和答案;反映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因果关系,构成学科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其可以快捷地检索到问题要求的内容;在开卷考试情况下,设问的知识点往往跨度很大,概括性强,通过对其检索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掌握目录也是将书读薄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对“目录”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和考试应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录又是逻辑化、条理化、高度概括的知识,通过对目录的检索,可以快速查阅所需的内容。对“目录”的理解和掌握及在学习和考试中的应用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综合复习阶段,各种练习题量大、内容多,然而必须回归教材,千万不要“灯下黑”。

要做到强干弱枝,可找出不同版本的教材加以对照,从中挖出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例如:考察的一部世界史主要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而国际共运、民族解放运动等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所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是重点,而国际共运、民解等内容便是非重点。一般的大题也是出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上(包括国际关系),对于非重点的内容考查核心知识,一般内容不作为考查重点。

6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师角色界定中,教师只需按书本传授知识,无需研究创新。新课程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互动关系,教学大纲的退出、课程标准的启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他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发等,已迫使教师从被动的传授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整合内容,善于引导他们自己积极思维,自己研究解决问题。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狠下工夫,尤其要加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7 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实践与探究

在历史课改的实验中,要克服那种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象。要注重实践性,积极开展探索创新活动,不直接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知识形成过程,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出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情境,质疑、想象的空间,探索、发现的机会,交流、展现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 处理好历史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法制观念和科学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富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一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特别应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心思考、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适时适度地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特别注意改变过去那种生硬的说教和机械的灌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要靠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并逐步把这种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

9 要注重历史资料、历史地图的教学

历史材料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明确材料的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设计问题,并通过师生的讨论、体验,实现问题解决,以问题解决推进教学进程。历史地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分析历史地图涵盖的地域入手,概述其自然环境、地形特点,再进一步分析其地域所发生的事件,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特点、意义、影响、作用以及启示。获取挖掘历史地图蕴涵的历史信息,解读信息,多角度地看待与分析问题,通过体验,概括结论,引发对现实问题的重新思考。

10 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广大教师要结合备课、钻研教材、授课过程,系统地、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理论、历史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素养。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科研意识,并在积累、反思、修正中不断完善自己。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历史能力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