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超声声像图对肢体淋巴水肿的诊断价值

2011-02-27 10:41韩晓玲,谢永高,邓晓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皮下组织下层淋巴管

淋巴水肿是临床较常见的慢性淋巴系的疾病,临床上易误诊,往往造成治疗不及时或者根本不治疗[1],最终导致象皮肿,此时临床治疗又比较困难。早期发现淋巴水肿并及时治疗能够缓解早期淋巴水肿的症状,延长其病程。目前,淋巴水肿的诊断仍缺乏一种方便、快捷的检查方法,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是一种方便、快捷、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临床诊疗资料完整、因局部肿胀来超声科检查的患者23例,观察其血管、软组织的声像图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08~2009-02在湖北新华医院临床诊断为淋巴水肿的患者23例,其中男6例,女17例,年龄16~92岁。其中11例女性患者为单侧上肢淋巴水肿,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均在手术时进行了淋巴结清扫;3例女患者及6例男患者为单侧下肢肢体淋巴水肿,有脚气病史;3例女患者下肢病变病因不明,无相关心血管、肾脏疾病史,临床诊断原发性淋巴水肿。23例行诊断性治疗后均有好转。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为配备有高频实时线阵探头的Philips HD11, Envisor-HD彩色超声诊断仪,频率6-15MHz。选择仪器预设的血管及小器官(浅表软组织)条件,依据具体情况调节深度、增益及聚焦,使图像为最佳状态。超声检查方法:23例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所匹配的高频探头扫查肿胀部位,观察肿胀部位浅表软组织的图像特点,并与健侧同部位软组织相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差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侧肢体软组织层图像显示各层次清晰,回声规整,肌纹理清晰(图 1),而患侧肢体皮下软组织各层次显示模糊,回声增强,肌纹理显示欠清晰。健侧肢体皮下软组织层厚薄均匀一致,而对侧肢体患部皮下软组织层较对侧明显增厚(表 1),回声相对较杂乱,并可见增厚的皮下软组织内显示细小管道样无回声或低回声相互交织(图 2),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均不能显示血流信号。

表1 研究患者的患侧皮下层及健侧皮下层厚度(mm)对比(±s)

表1 研究患者的患侧皮下层及健侧皮下层厚度(mm)对比(±s)

患 侧 健 侧 患侧-健侧t值P值皮下层厚度 15.56±4.11 4.71±2.17 10.84±3.58 14.52 0.00 深筋膜厚度4.10±0.901.97±0.432.13±0.5618.240.00

图1 正常人皮下组织声像图特点:层次清楚,纹理规整,回声均匀

图2 淋巴水肿患者肿胀部位皮下组织声像图特点:皮下层及深筋膜层明显增厚,皮下层纹理紊乱,回声不均匀,可见交织呈网的细小管道样回声,将皮下成分成不规则的“地图版块”

3 讨论

淋巴水肿好发于女性,80%发生在下肢,也可以发生在面部、上肢、躯干及外生殖器[1]。该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淋巴回流受阻而导致过多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的病理状态,主要位于皮下组织层[2],淋巴液来源于组织间液,由毛细血管壁滤过形成的组织间液有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运输系统汇流入静脉[3]。淋巴运输系统包括各级淋巴管、淋巴干及淋巴导管,毛细淋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毛细淋巴管网形成淋巴管丛,由淋巴管丛汇合成集合淋巴管,集合淋巴管再汇入局部淋巴结,最终经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汇入静脉系统。各种原因致淋巴运输系统受阻或功能失调,淋巴液就会聚集在组织间隙及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水肿。早期的淋巴水肿休息后可缓解或消失,但由于病因的持续存在,会导致淋巴水肿反复发作。又由于淋巴水肿患者的组织液含有较多的蛋白成分,可刺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的纤维结缔组织广泛增生,胶原沉积,淋巴管的破坏与阻塞进一步加重,久之皮肤逐渐变硬,弹性减弱,逐渐形成象皮肿。

引起淋巴水肿的原因虽多,但发生的病理变化大致相同,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淋巴回流障碍,真皮内和深筋膜淋巴管扩张,组织间隙广泛水肿。晚期主要表现为象皮肿。国内刘执玉[4]等通过手术切除标本固定后肉眼观察发现:切面见皮肤及深筋膜明显增厚,真皮及筋膜呈灰白色,质坚硬。皮下纤维组织及纤维间隔增宽,脂肪组织被广泛分割或消失,增生的纤维间隙间见有不规则的淋巴间隙。

结合淋巴管的解剖及淋巴水肿的病理,我们发现,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水肿患者相比较,本组23例淋巴水肿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其特征性。淋巴水肿主要位于皮下组织层,超声表现为患者的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增厚。淋巴液含有较多的蛋白成分及淋巴水肿常有的感染等导致的炎性改变,均可刺激纤维组织增生,所以会出现回声增强,纹理显示不清的超声表现。淋巴运输系统失调致淋巴回流不畅,阻塞远端淋巴管网扩张,超声表现增厚的皮下层内见交织成网或蚯蚓状的细小管道样无回声区,CDFI显示细小管道内无血流信号,为淋巴水肿的特征性声像图改变。

淋巴系统解剖结构特点复杂,成像较困难,而放射性核素显影被认为是诊断淋巴循环不良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显影率低、有创、毒副作用等原因,临床应用较少[5]。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显示,MRI及 CT能够很好地显示淋巴水肿患者的淋巴间隙,对淋巴系统疾病及淋巴水肿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由于价格较贵,临床常规应用困难[5~9]。超声检查已经发展成为普及的影像诊断方法,且随近年来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发展,超声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超声具有价格便宜、无创、安全的优点,能为淋巴水肿患者的诊断提供很重要的信息。但目前超声对淋巴水肿的检查受到一定限制,难以显示淋巴管阻塞的部位、淋巴管的运输功能,也难以了解引起淋巴水肿的原因。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技术更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超声将对淋巴水肿的患者提供更多有利的信息。

[1] Yuan ZB, Chen LB, Luo QY, et al. The role of radionuclide lymphoscintigraphy in extrem ity lymphedema. annals of nuclear. Medicine, 2006, 20(5): 341-344.

[2] Kim W, Chung SG, Kim TW, et al.Measurement of soft tissue compliance w ith pressure using ultrosonography. Lymphology. 2008, 41(4): 167-177.

[3] 张涤生. 实用淋巴医学.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10-42.

[4] 刘执玉. 淋巴的基础与临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78-84.

[5] Liu NF, Lu Q, Jiang ZH,et al. Anatomic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lymphatics and lymph nodes in diagnosis of lymphatic circulation disorders w ith 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lymphangiography. J Vasc Surg, 2009, 49(4): 980-987.

[6] Lohrmann C, Foeldi E, Bartholomae JP, et al. Gadoteridol for MR imaging of lymphatic vessels in lymphoedematous patients: initial experience after intracutaneous injection. Br J Radiol, 2007, 80(955): 569-573.

[7] Clément O, Luciani A. Imaging the lymphatic system: possibili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Eur Radiol. 2004; 14(8): 1498-1507.

[8] Dimakakos PB, Stefanopoulos T, Antoniades P, et al. MRI and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lymphedema and lipedema. Int Surg, 1997 82(4): 411-416.

[9] Kim W, Chung SG, Kim TW, et al. Measurement of soft tissue compliance w ith pressure using ultrosonography. Lymphology, 2008, 41(4): 167-177.

猜你喜欢
皮下组织下层淋巴管
高频超声对带状疱疹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积雪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亚洲梨木栓和皮下组织特性和裂化反应
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聚桂醇治疗左腋下巨大淋巴管瘤1例
有借有还
眼睑淋巴管分布的显微解剖研究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肢体淋巴水肿分级诊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