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凤庆县古茶树资源对凤庆县茶叶产业地位和价值的影响

2011-03-16 01:33汤培彪杨忠兴
茶叶 2011年2期
关键词:根部周长茶树

张 伟 汤培彪 杨忠兴 王 华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650051;2.凤庆县林业局,675900)

1 古茶树的概念

何谓古茶树?2005年3月在云南省召开的古茶树国际研讨会上通过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建议稿指出: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林)。按古茶树的生态类型划分,主要有野生型、栽培型和过渡型3种类型,野生型茶树是指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阶段性来看是最原始的茶树,也是物竞天择的结果;而相对于野生型的茶树,就是经过人工选育、改变、驯化,并且提供了人工的生长环境的茶树,称之为栽培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是指从野生型演化到栽培型的过程中,有些茶树的生态特征介于两者之间的茶树。

2 古茶树资源现状

根据凤庆县古茶树资源调查资料记载,全县古茶树面积 3733.34 hm2,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2106.67 hm2,株数126600株;栽培型古茶树群落206.67 hm2,株数26630株;民国以前人工栽培的古茶园1420.00 hm2,株数2105000株。见表1。

在凤庆县范围内有代表性的单株古茶树共有20株,它们分别是:1号香竹箐大茶树,位于凤庆县小湾镇华峰村香竹箐,根部周长5.8 m,高9.3 m,冠幅7×8 m,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粗的大茶树;2号新源本山古茶树,位于腰街乡新源村,本山古茶树属野生大理茶树,根部周长3.6 m,民间称这种茶种为“苞红茶”、“本山茶”、“大山茶”,2002年因水源位移至树根而糟根死亡,标本存于滇红展室;3号琼英古茶树,位于郭大寨乡琼英洞老李寨农业生产合作社,根部周长1.5 m,高7.9 m,此树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列入我国古茶树保护之一;4号羊山大茶树,位于大寺乡岔河村羊山社,根部周长4.0 m,高8.7 m;5号熊山大茶树,根部周长3.3 m;6号白岩大茶树,根部周长1.88 m;7号甲山大茶树,根部周长2.82 m;8号红卫组大茶树,根部周长2.43 m;9号龙竹山大茶树,根部周长2.25 m;10号梅竹大茶树,根部周长2.2 m;11号鼎新大茶树,根部周长2.23 m;12号四十八道河大茶树,根部周长1.8 m;13号桂花村大茶树,根部周长1.9 m;14号箐中大茶树,根部周长1.81 m;15号柏木大茶树,根部周长2.5 m;16号平河寨大茶树,根部周长1.85 m;17号平河汤家大茶树,根部周长2.25 m;18号大尖山大茶树,根部周长1.49 m,高22 m;19号新华水源大茶树,根部周长1.8 m;20号诗礼古墨蜜蜂河大茶树。

表1 凤庆县古茶树资源现状分布情况

3 茶叶产业发展状况

凤庆县是“世界滇红之乡”,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云南最大的滇红茶和普洱茶原料基地。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先后被国家列为优质茶生产基地县和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5年又被国家列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凤庆的经济发展优势在茶,潜力在茶,希望在茶。

目前凤庆县主要有滇红“凤牌”和“王子冠”两大茶叶品牌,茶叶产品主要有功夫红条茶、CTC红碎茶、绿茶、花茶、速溶茶、普洱茶、紧压茶等10多类130多个规格的花色品种,形成了系列化产品。主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外销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企业由1978年的1户发展到了24户。

“十五”以来,凤庆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政策,狠抓“先科技、建基地、扶龙头、树品牌、扩市场”等各项措施。全县13个乡镇,39万农业人口中有180个村7万多户农户种茶,涉茶人口达34万多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85%以上。2009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9620.00 hm2,其中投产面积15946.67 hm2,高优生态茶园6560.00 hm2,茶叶产量达18106t,平均每亩单产76kg,茶叶工农业产值达45857万元。

4 对当地茶叶产业发展地位和价值的影响

古茶树、古茶林、古茶园是生态有机经济茶园,对研究我国和世界茶树的起源、茶树驯化、孕育、繁衍、传播、育种、栽培、教育、食品、医药、宗教、民族、茶文化考察、寻根探源、旅游等具有重要科研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宝贵的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农业遗产,是潜在的经济资源及世界茶树原产地活的档案馆教育基地。根据凤庆县的古茶树资源状况,并结合近年来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着重从古茶树的种质资源、稀有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几个方面对凤庆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4.1 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古茶树、古茶林、古茶园是人类和作物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进化的结果。野生古茶树是大自然的恩赐,栽培古茶树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生物进化学认为:“目前种属最多的地区,也就是那种植物起源地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带。”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起源中心。“每个物种最初都出现在一个地方,然后从这里向四周迁移到古代和当代环境允许的地方繁育生长”。凤庆县分布的原始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茶树品种、古茶树群落地域分布较广,古茶树面积较大,古茶树树围大小和不同树龄的茶树构成了世代同居的茶树景观。

这些古茶树种质资源,经过数千年风霜雨雪的侵袭,长期的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抗性强,适应范围广,生命力旺盛,不少古茶树种质资源现仍能直接生产出优质的高优生态茶叶来,是培育优质丰产高优生态茶树的重要原始材料,是科学选育各种新型品种的基因源。有了这些基因源,任何优质茶树品种都可以培育出来。它们的种质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生存能力强、适应性广等优良特点,为凤庆县发展高优生态茶园,提供不可再生的最丰富、最佳的活“祖种”,是培育品种取之不尽的基因库;特别是那些制出的茶叶达到或优于现代栽培型茶种水平的古茶树种,为科学研究有性、无性、杂交、细胞等培育高优茶树良种,提供了宝贵的活资源和无限宽阔的利用前景。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有性繁育种有凤庆大叶种茶,凤庆大叶种,又名凤庆种,是有性繁殖系品种。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原产凤庆县,主要分布在凤庆、云县、昌宁一带。植株高大,茶树最高达6 m以上,分枝部位高,密度较稀,树姿开张或半开张,叶片呈水平或向上斜生。叶长12.6~20.5 cm,宽5.2~8.1 cm,叶形椭圆,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面隆起,叶色绿,富光泽,叶片较厚软,叶脉9~14对,叶缘呈波状,叶齿稀浅。预芽能力强,芽叶肥壮,色黄绿,多茸毛,持嫩性强,1芽3叶,百芽重平均98~170g。抗寒性和适应性较勐海种强,结实力较强。产量高,在良好培育条件下一般每公顷产量为3000 kg左右。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春茶1芽2叶鲜叶含咖啡碱3.56%,氨基酸2.90%,茶多酚30.19%,儿茶素总量134.19 mg/g。198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

4.2 供应了优质古茶树茶叶原料

凤庆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9620.00 hm2,其中投产面积15946.67 hm2,茶叶产量达18106t,平均每亩单产76kg。而全县古茶树面积3733.34 hm2,占茶叶种植面积的19.03%,占投产面积的23.41%,产量按平均每亩单产76kg计算,古茶树茶叶产量为4256t,占茶叶产量的23.51%。凤庆县古茶树给当地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优质原生态茶叶原料,采用古茶树做的茶叶,具有清香、花香、果香和蜜香,且饱满而耐泡,品饮其浸泡的茶水,滋味浓醇回甘、口感丰富而润喉,较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占有力高,创汇价值大。由此可见,凤庆县古茶树资源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中所占的份额之举足轻重,并促进和带动了凤庆茶叶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4.3 显现了古茶树资源的天然价值和稀有价值

凤庆县的古茶树资源分布区域较广,面积较大且零星,分布地类型各异,各群落面积大小有所不同。而安全、卫生是评定茶叶质量的重要指标,凤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古茶树多数生长在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植被较好、土壤优质的高海拔地域,生长在这些地域的古茶树,数千年来极少受到污染,古茶树主要靠自然肥力维持生长,其生长地生态多样性丰富,害虫天敌多,极少使用化学药剂,所以古茶树产出的茶叶无论从生态无污染、还是保健健身、治疗疾病、养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真正提现了纯天然的价值。凤庆县的古茶树资源对本县茶叶种植业来说面积相对较大,但对全省、全中国、全世界来说又是何等之少,物以稀为贵,同等嫩度古茶树产出的茶,价格比“现代茶”一般要高出5~10倍。凤庆县正是具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同时古茶树的天然价值和稀有价值带动了凤庆茶叶产业的发展,并提升了凤庆茶叶在全省、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

4.4 促进了茶文化的科学传播和源源流长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的种植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社会现象形成了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上古时代,“神农尝白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迄今已有5000~6000年,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茶见诸文字是公元前200年左右,至今2000多年,可见,从茶树的产生——茶树的发现——茶树的利用——见诸于文字,其时间之漫长,空间之浩大。而云南凤庆县就拥有一株当今世界上存活着的最粗壮的古茶树,即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其根部周长5.8 m,高9.3 m,冠幅7×8 m,据《中国云南名茶大观》大型彩色摄影艺术画册载:“凤庆县香竹箐人工栽培型大茶树,经中国农业博物馆专家初步鉴定,树龄高达3750年”。这说明凤庆人民在3750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和利用茶叶了,比茶见诸文字还要早1750多年,种茶年限与中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年限5000~6000年相差不远。

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做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目前全县有24种民族。就是有了这么多的民族居住在这里,在劳动和生产过程中,以及各民族之间与外界的礼仪交往中,丰富多样的民族生活习俗、茶文化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凤庆特色的茶文化。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较早的民族,长期以来孕育了丰富的茶文化,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茶,对茶的利用提升到了是解除疲劳的药品、是接待亲朋的佳品、是馈赠好友的珍品。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如傣族的香竹筒茶、布朗族的腌酸茶、竹筒茶,拉祜族的火罐茶、佤族的烤茶、彝族的土罐茶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代代相传。另外,茶对各民族的影响已浸透到精神和宗教方面,在婚丧、节庆、祭祀等活动中,茶叶常常作为必须的饮品、礼品和祭品。因此,凤庆县拥有的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促进了凤庆县茶文化的科学传播和源源流长,同时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带动了凤庆茶叶产业的快速稳步发展,提升了凤庆茶叶在全国和全世界的知名度。

猜你喜欢
根部周长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降低低压铸造铝合金轮毂辐条根部缩孔报废率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巧算周长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苗木栽植时根部的处理
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