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区域茶产品国内市场竞争力分析

2011-03-16 01:33许咏梅
茶叶 2011年2期
关键词:内销市场占有率显性

许咏梅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杭州 310018)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2009年我国茶园面积180多万公顷,茶叶产量134万吨,居世界第一;茶叶出口量30.3万吨,居世界第二;出口金额7.05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中国也是世界最大茶叶消费国之一,2008年中国茶叶消费量84万吨,超过印度,成为世界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茶叶是我国出口兼内销的农产品,每年中国出口茶叶占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内销量占茶叶产量的三分之二。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的增加,消费量还在不断增加,因此内销市场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各区域茶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力状况,因为茶叶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贸易,其根源也是茶叶的竞争力所驱使。也就是说,具有竞争力的地区茶产品就会向全国各地区流通数量多,流通速度快,不具有竞争力的地区的茶产品就会流出本区域的茶叶数量少,流通速度慢;因此本文主要测算各地区的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茶叶产品的竞争力大小,从而根据此进行排序,并与实际相比较是否相符合?本研究由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因为中国茶叶三分之一出口,三分之二内销,内销市场更为重要,因此研究内销市场上茶产品竞争力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学术界对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状况进行了研究,而对我国各区域省份茶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力状况的微观研究还未曾涉及,本文试图分析中国各区域茶产品在内销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进行研究,填补学术界的空白。

本研究中茶产品的竞争力测算指标同样运用: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我国各区域茶产品竞争力进行测算。并且在测算的过程中还要细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等细分品种茶类的计算。

因为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优势产业,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在一定的年限内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又由于2008年、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茶叶数据没有做统计,本研究受到数据资料来源的限制,因此,本文利用2007年数据对我国各地区茶叶竞争力进行测算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1 我国各产茶省份茶叶生产现状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下面是我国茶叶生产发展的具体状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茶园面积达1719.4千公顷,茶叶产量1257600吨,其中红毛茶69692吨,绿毛茶926587吨,乌龙茶144142吨,紧压茶38791吨,其他茶78388吨。全国产茶省份19个,其中浙江,福建,湖北,云南,四川,安徽,湖南等都是重要的产茶叶省份,占全国茶叶产量的80.98%。其中浙江、云南、福建、四川、湖北等是绿茶的主产地;湖南、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是红茶的主产地;福建省、广东省主要生产乌龙茶;湖南、四川、湖北、浙江、贵州、云南是紧压茶原料生产地;四川、贵州、湖南、福建、安徽生产其他茶类。北方一些地区如山东、河南、甘肃、西藏也开始生产茶叶,但是仅生产绿茶。

2 全国各地区(省份)茶产品竞争力测算

全国各地区省份选择生产茶叶的省份,主要有浙江、江苏、福建省、云南省、安徽,湖北,等产茶省份。

2.1 国内市场占有率

一个地区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指该地区的某产品销售额占国内该商品的总销售额的比例,由于销售额数据难以获取,可以用销售数量来表示。

本国国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占该产品国内市场销售总量的百分比。它可以用来衡量某地区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竞争优势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表1 2008年我国各地区茶叶产量 单位:吨

Mx表示x地区茶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Qi表示X地区茶叶产品的生产量;Xi表示地区茶叶产品的出口量;ΣQi表示全国各地区茶叶总产量;ΣXi表示全国各地区茶叶产品出口总量;ΣNi各地区茶叶产品进口总量。

本文将利用2007年我国各地区茶叶产量、出口量等数据对我国各主要茶叶产区及各茶类市场占有率进行测算,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各产茶省份中,内销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主要有:福建22.899%,云南18.6539%,四川 14.769%,湖北 11.718%,浙江是我国茶叶主产省份,是我国茶叶出口最大的省份,生产的茶叶主要用于出口,而内销市场上占-2.1879%,即浙江茶叶在国内市场上内销部分主要是从外地进口的茶叶实行再加工而流通到内销市场,而浙江本地生产的茶叶几乎全部用于出口。

进一步地,我们根据茶类的细分来测算各地区各类茶的市场占有率状况,具体见表3。

表2 中国各地区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测算结果

表3 中国各地区各茶类国内市场占有率(%)状况

进一步地,从上表3细分茶类市场占有率来看,红茶总体市场占有率较低,主要省份红茶占有率为湖北0.8565%,湖南 1.6188%,云南 0.8796%,我国出口红茶的主要省份浙江 -0.3674%,安徽-0.261%,广东-0.152%,这几个主要红茶出口基地内销红茶占有率为负值,主要原因是生产的红茶主要用于出口,内销红茶主要进口再加工出口所致。

绿茶总体市场占有率较高,绿茶市场占有率高的省份为:云南 18.0138%,福建 11.388%,四川11.4586%,湖北9.537%,安徽4.8289% 等地。浙江为我国绿茶生产的最大省份之一,生产的绿茶主要用于出口到国外,内销市场上的绿茶市场占有率为-1.6299%,表明浙江绿茶内销市场绿茶是从外地进口茶叶再加工出口的。

乌龙茶市场占有率不高,乌龙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省份为:福建10.6511%,广东1.772%,其余地区乌龙茶生产量很少,其中海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重庆、西藏等不生产乌龙茶。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某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除以该产品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它可以表明某地区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反映某地区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它供应地区来讲,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

其公式为:

TCij表示i地区(省份)茶叶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ij表示i地区茶叶的出口总额,Mij表示j国茶叶的进口总额。

贸易竟争指数大于零,表示该地区该产品具有竞争优势,指数越接近1,优势越明显:贸易竞争指数小于零,表示该地区该产品的生产处于竞争劣势,指数越接近于一1,劣势越明显;贸易竟争指数等于零,则表示该地区该产品的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表4对国内主要茶叶生产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中因为获取的数据主要为茶叶数量,因此用数量来代替进行计算。

表4 中国各地区省份茶叶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测算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河北、山西、黑龙江、河南、湖北、贵州、青海、重庆、西藏这些地区茶叶贸易竞争指数为1即100%,表明这些地区茶叶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吉林茶叶贸易竞争指数为 -1即-100%,表明该地区茶叶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茶叶贸易竞争指数 >0,表明这些地区茶叶出口具有竞争优势,其中浙江作为茶叶生产地区,茶叶出口竞争优势最大。天津、辽宁、陕西茶叶贸易竞争指数<0,表明这些地区茶叶出口没有竞争优势而处于竞争劣势,其中辽宁最为劣势地。甘肃、宁夏两地的茶叶贸易竞争指数为0,表明这两个地区茶叶的进出口纯属国际间品种交换。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AC)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茶叶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茶叶占其出口总额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Xi——i地区茶叶出口额;Xit——i地区所有商品出口总额;Xw——中国茶叶出口额;Xwt——中国所有商品出口总额。

(在测算的过程中还要细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等茶类的计算)

表5 我国各地区茶产品RCA(%)测算

由上表5可以看出,RCA>1的省份有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海南省份,表明这些省份茶叶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中显性比较优势最大的为:云南(11.06)>江西(4.74)>福建(2.44)>海南(2.25)>广西(1.23)>湖南(1.22)>安徽(1.02);RCA<1的省份有湖北(0.8028)<浙江(0.7579)<广东(0.1567)<重庆(0.068869)<四川(0.044447)<江苏(0.04176),这些地区茶产品没有显性比较优势。

从细分茶类来看,红茶总体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但是从地区间比较来看,云南>广西>湖南>安徽;绿茶只有江西和海南两个地区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余地区也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但是从地区比较来看,江西>海南>云南>贵州>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福建;乌龙茶仅福建省具有比较优势,其余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从地区比较来看,福建>浙江>湖北>广东;花茶仅江西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余地区不具有显性优势,从地区比较来看,江西>福建>广西>湖南>云南;普洱茶仅云南具有显性比较优势,RCA=9.4199,其余地区均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但是从地区间比较来看,云南>广西>海南>广东>湖南>福建。

3 结论与建议

以上我们对我国各省份茶产品竞争力水平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显示:

(1)全国各产茶省份中,内销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主要有:福建22.899%,云南 18.6539%,四川14.769%,湖北 11.718%,湖南 7.723%,安徽5.2239%,浙江是我国茶叶主产省份,是我国茶叶出口最大的省份,生产的茶叶主要用于出口,而内销市场上占-2.1879%即浙江茶叶在国内市场上内销部分主要是从外地进口的茶叶实行再加工而流通到内销市场,而浙江本地生产的茶叶几乎全部用于出口。进一步从细分茶类市场占有率来看,红茶总体市场占有率较低,主要省份红茶占有率为湖北0.8565%,湖南1.6188%,云南0.8796%。绿茶总体市场占有率较高,绿茶市场占有率高的省份为:云南18.0138%,福建11.388%,四川 11.4586%,湖北 9.537%,安徽4.8289%等地。乌龙茶市场占有率不高,乌龙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省份为:福建10.6511%,广东1.772%,其余地区乌龙茶生产量很少。

(2)贸易竞争指数测算结果显示,河北、山西、黑龙江、河南、湖北、贵州、青海、重庆、西藏这些地区茶叶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吉林地区茶叶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而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这些地区茶叶出口具有竞争优势,其中浙江作为茶叶生产地区,茶叶出口竞争优势最大。天津、辽宁、陕西这些地区茶叶出口没有竞争优势而处于竞争劣势,其中辽宁最为劣势地。甘肃、宁夏这两个地区茶叶的进出口纯属国际间品种交换。

(3)显性比较优势指标测算结果显示: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海南这些省份茶叶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中显性比较优势较大的为:云南、江西、福建、海南、广西、湖南、安徽;湖北、浙江、广东、重庆、四川、江苏这些地区茶产品没有显性比较优势。从细分茶类来看,红茶总体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绿茶只有江西和海南两个地区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余地区也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乌龙茶仅福建省具有比较优势,其余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花茶仅江西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余地区不具有显性优势;普洱茶仅云南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其余地区均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1、根据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生产。茶树的生长受到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如自然界的光、温、水、气和土壤的影响,这往往决定着茶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水平。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茶业生产,在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地域如浙江、云南、江西、福建、海南、广西、湖南、安徽等地扩大茶树生产;而在不具有比较显性优势的地区少扩大茶树生产;在适合种植绿茶地区扩大绿茶生产,适合种植红茶区域扩大红茶生产,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发生优势,提高我国茶产品产量和竞争力水平。

2、加快提高我国茶叶生产水平,并提高茶园管理水平。首先提高茶树良种率。与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家相比较,我国是世界上良种利用率较低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茶叶单产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靠扩大茶园面积来提高茶叶产量。因此,我国政府和相关茶业部门应采取措施,大力推广茶树良种率,提高单产水平,加强茶园精细管理水平,实行集约化经营。

3、加快区域市场开放,促进各地区茶叶贸易流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茶与健康的进一步认识,国内茶叶消费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各区域茶叶市场的发育好坏直接反映了该区域与外界流通的程度,区域市场越开放,发育得越好,本区域茶叶更好更快地向外界输送,促进茶叶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

4、加快实现我国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促进产业一条龙发展。我国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信息闭塞,限制了生产,加工和销售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大力扶持茶农户合作组织的发展,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尽快实现茶业领域的产、加、销高度整合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茶产品质量水平,提高茶产品竞争力水平。

1 许咏梅.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世界农业,2006,1:26-28.

2 陈小静.中国苹果竞争力变化及其非价格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北京:20-21,27-29.

3 丁俊之.世界茶叶产销综述.茶博览,2010,1:34-37.

猜你喜欢
内销市场占有率显性
玩具产业需要拓展内销市场
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转”出新机遇
外贸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困难不少,电商平台已纷纷出招帮扶
内销清淡 出口激增——二铵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