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异读词辨读的现状研究

2011-03-19 07:57赵贤德李申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注音义项读音

赵贤德,李申霞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异读词的大量存在是汉语用语用词中出现误读较多的原因之一。这些异读词的存在,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更阻碍了汉语的规范化进程,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有鉴于此,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联合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使普通话中的异读现象的处理有法可依,标志着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经过《审音表》审定的音在成语中的使用情况如何?《审音表》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我们选取这个课题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根据《审音表》审定的音,我们挑选出四十多个容易误读的成语,以问卷的形式在部分中学生中开展调查。

选择这一年龄段,是因为年龄低的人群,词汇量有限,很多异读词对他们来说过于陌生;而年纪偏大的人群,除教师、学者外,大部分人对所学拼音差不多早已遗忘。选择成语中的异读词进行调查,一方面是因为成语是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固定短语,且具有定型性、整齐性和习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简练,含蓄精辟,生动优美,是汉语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要实现汉语规范化也必须对成语进行规范。我们随机选择了1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绝大部分是初三学生,也有少数初二学生,但所占比重较小。汉语言文字知识是中学生平时学习和中考考核的重要内容,所以该调查结果基本可以反映中学生掌握异读词的实际情况。虽然反映的是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可以由此推测普通民众的水平。

二、辨读现状

通过对10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将调查结果分为两部分,一是已经取得的成绩,二是还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部分异读词审音后的语言实践证明,其规范音已被广大学生普遍接受并使用,调查中这部分词的错误率相对较低,基本在10%以下,见表1(加点的字为被调查的异读词,以下同)。

表1所列成语中的异读词都已经过《审音表》审定,因而可以说《审音表》已逐渐融入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它极大地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

表1 部分成语的规范读音人数与误读音人数的比较

(二)存在的问题

异读词审音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的来说,误读率仍然较高。通过分析误读的原因,我们将这部分容易误读的词分为以下四类。

1.带有很强书面色彩的成语。这部分异读词,其中的一个读音记录的是古代文献典籍中流传下来的词语。口语中很少使用,但书面语中仍会经常用到。因此,人们遇到这些成语中的异读词时往往受到常用音的影响而误读。其误读情况见表2。

表2 部分书面语色彩很强的成语规范读音人数与误读人数的比较

表2所列的成语,主要是书面的文言词语。对于加点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分别为:

“心宽体胖”的“胖”:〈书〉安泰舒适。

“力能扛鼎”的“扛”:(1)〈书〉用双手举(重物)。(2)〈方〉抬东西。

“呼天抢地”的“抢”:〈书〉触,撞。

“虚与委蛇”的“委蛇”:〈书〉同“逶迤”。

“拾级而上”的“拾”:〈书〉轻步而上。

“图穷匕见”的“见”:〈书〉同“现”。

“法家拂士”的“拂”:〈古〉又同“弼”。

由于读者对这些书面的文言词语接触较少,因此很容易误读。即便经常接触,但如果没有专门研究,也不一定能认读准确,因为这些书面文言成语出现在现代语文中一般没有注音,一般读者遇到这种熟悉的词语很可能直接读其常用音。所以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讲述“汉代风云人物”时将“力能扛(gāng)鼎”说成“力能扛(káng)鼎”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而且主持人浑厚有力的旁白也说成是“力能扛(káng)鼎”①。

2.因不同读音对应的义项之间有紧密联系或完全重合而导致误读。这部分异读词一般都包含多个义项,且有些义项之间意义相同或相近,甚至交织在一起,人们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这些异读词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义素。如表3所示:

表3 成语中有共同义素的异读词规范读音与非规范读音人数的比较

由于这些成语中的异读词之间具有共同的义素,所以,读者容易误读。例如:

“量”:有liáng和liàng两个读音,读作liáng时有义项“估量”,读作liàng时有义项“估计”,二者意义相近,“估量”和“估计”一般人如何分得清楚?所以自然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读,因此在对“量体裁衣”进行注音时,72%的人选择了“liáng”。

“横”:有héng和hèng两个读音。《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560页对“横(héng)”的解释义项七是“蛮横;凶恶”。与“横(hèng)”义项一“粗暴;凶暴”相近,“横(hèng)”只用于成语或文言中。也就是说,同一个“蛮横”的“横”既可以读“héng”,也可以读“hèng”,读者不容易作出选择。

“露”:“出头露面”和“抛头露面”意义相近,可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00页将“出头露面”中的“露”注音为“lòu”,第1 024页将“抛头露面”中的“露”注音为“lù”。《中国成语大辞典》,对这两个成语的注音也是如此。而《汉英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修订本缩印版)将“出乖露丑”、“出头露面”、“抛头露面”三个成语中的“露”统一注音为“lù”。考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以谁的注音为准呢?

“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961页,“模型”注音为“móxíng”,而第968页“模子”注音为“múzi”,解释为“模型”。意义完全一样,为何一定要设置两个音呢?这让读者如何分辨呢?

3.习惯使然而误读的词。这类词,虽然不同读音对应的义项之间意义划分明确,但即便是经过长期训练靠不断强化记忆来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中学生也容易误读。一般读者的误读率比较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如表4所示:

表4 部分习惯误读的成语的规范读音与误读音人数的比较

表4中成语“强词夺理”、“强人所难”的“强”字,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多地发qiáng音,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以“强(qiáng)”打头列的词语多达47条,而以“强(qiǎng)”打头的词条只有9条,其中“强(qiǎng)”的意义只有“勉强”一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 097页“强迫”注音为“qiǎngpò”,而第1 094页对“强(qiáng)”的解释是“使用强力,强迫”。意义没有本质区别的同一个字符,却要硬性规定出容易混淆的两个音,意义何在?所以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发“qiáng”音。同样,其他成语中的异读词“几、荷、种、靡、称”等的误读也往往是由于习惯性误读造成的。

4.被调查者对成语的意义不了解,望文生义而导致误读。如“安土重迁”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元帝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此后“安土重迁”一直表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搬迁。这里的“重”是看重、重视的意思,应读zhòng,但在被调查的100人中,62人都读作“chóng”。可能是大部分人将其理解为“搬到另外一地定居”了。如表5所示:

表5 部分难以理解的成语的规范读音与误读音人数的比较

表5中的成语的意思分别是:

恒河沙数(shù):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

凤鸣朝(zhāo)阳:凤凰鸣在早晨太阳初升的时候。后亦比喻高才得遇明时。

斗转参(shēn)横:“参”是“参宿”。北斗转向,参星横斜,表示天色将明。

沐猴而冠(guàn):“沐猴”即“猕猴”。猴子戴帽子,比喻人面兽心,虚有其表。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取名位之辈。

犯而不校(jiào):“犯”是“触犯”,“校”是“计较”。谓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另外,王俊霞在数百大学生中对成语“装模作样、西学东渐、拾级而上、虚与委蛇、果实累累、窗明几净、济济一堂、心宽体胖、自怨自艾”中的异读词进行调查,其误读率也令人吃惊②,如表6所示:

表6 大学生对常用成语中异读词的规范读音和误读音的比较

王俊霞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这些学生高考前对异读词进行过多轮训练,他们的误读率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如果把这些异读词的调查范围扩展到社会上的其他阶层人员,错误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三、整理和规范异读词建议

由于异读词在成语中的误读率较高,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减少不必要的异读现象,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错误率高而使用频率低的异读词要进一步统读。语音规范的立足点是广大人民群众,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更有效、更方便地使用语言。因此,应该遵循“从众、从俗、从今”的原则将一部分成语中的异读词进行统读。如:“力能扛鼎、呼天抢地、拾级而上”等都可以分别统读为“力能扛(káng)鼎、呼天抢(qiǎng)地、拾(shí)级而上”。

(2)词义之间意义区别不大或者意义几乎没有区别的文白异读词要进一步统读。如:“量体裁衣、飞来横祸、烟熏火燎、所向披靡、出头露面、一曝十寒、箪食壶浆、强词夺理、强人所难、大模大样、装模作样、窗明几净、西学东渐”等可以分别统读“量(liàng)体裁衣、飞来横(héng)祸、烟熏火燎(liáo)、所向披靡(mí)、出头露(lù)面、一曝(bào)十寒、箪食(shí)壶浆、强(qiáng)词夺理、强(qiáng)人所难、大模(mó)大样、装模(mó)作样、窗明几(jǐ)净、西学东渐(jiàn)”。

以上建议不一定正确,但旨在引起人们对怎样正确处理异读词的思考。异读问题的事实是明显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有所作为。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旧的异读词通过规范后逐渐消除,新的异读词又可能不断产生。异读词的规范是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审音表》颁布使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语言实践证明,该表已经存在与语言现实明显不符合的现象,因此亟待需要修订③。

鸣谢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顾亚珍老师协助做了调查工作,谨表谢忱。

注释:

①宋国斌:《“力能扛鼎”怎么读》,《咬文嚼字》,2008年第9期,第11页。

②王俊霞、刘云汉:《多音字读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汉语学报》,2007年第1期,第49-57页。

③赵贤德:《试论汉语语音发展演变中的单音化趋势》,《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114-117页。

(注:本文亦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扶持学科的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注音义项读音
“那”与“哪”的读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字词篇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我是小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
Enhanced Precision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