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市文化品位再造与提升研究
——关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意义架构的思考

2011-03-19 06:57何玉莲章宏泽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常州架构

何玉莲,章宏泽

(1.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2.常州市鑫泽广告装饰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00)

作为众多设计造物之一的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设计门类。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城市信息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属于城市细部文化设计,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文化意义的架构是城市文化品位再造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的构建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物态文化层(Artifacts),即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由各种人造器物所构成的物态化的文化层次,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第二,行为文化层 (Tradition and Customs),即由人类的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方式,是指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往往集中体现于该区域的各种社会风尚——礼俗、民俗、风俗中。第三,观念文化层(Espoused Values),即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所构成的心理定势与评价标准。那么,对于城市文化而言,也应由这三个层次所构建。因此,在常州城市文化品位的再造与提升过程中,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化意义的架构也应该从城市文化的这三个层次来进行设计考虑。

一、物态文化意义的架构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城市物态文化意义的架构,是从城市公共设施感官识别的角度而言的,主要依托于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来实现,将形态、色彩、材质等视觉要素作为象征性符号传达文化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街道被拓宽,高楼拔地而起,老城变新城,而那些代表着城市地域文化与风俗民情的符号却在这些变化中逐步消失殆尽,人们已难以找寻到自己城市的特征。常州城市中大部分公共设施的设计虽然以统一的现代风格和协调的色彩呈现——造型简洁,大多采用几何造型元素,以蓝、白为主色调,仅配以灰色或不锈钢本色等中性色彩,有整体感却缺乏鲜明的城市特色(如图1、图2),貌似现代工业量产化的产物,而非城市中精雕细琢的“细节”。显然,在常州大部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物态文化意义的架构还不明显。

图1 主干道指示系统、垃圾桶

图2 BRT一号线站台

不过,常州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思,提出了四大核心理念——“民本、文化、现代、生态”,基于这些理念,常州展开了新一轮的建设。在常州快速公交线公交站台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新的变化;在常州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政府对于公共设施文化内涵建设的考虑,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态文化意义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逐步被关注和架构。

常州快速公交线的开通,实现了公共交通设施的优化,体现了“民本”理念。常州一号快速公交线上公交站台采用流线型动车组的外型,体现了BRT交通模式的快速化、高效化的“都市快车”形象。如果说BRT一号线是常州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那么在BRT二号线站台的设计上,我们看到了常州形象另一面的提升,虽然还是现代的造型构成方式,但是造型感中少了几分一号线所表现出来的张扬,增加了几分含蓄与内敛,让我们感受到了常州文化中的“礼让谦逊”,在色彩上也一改体现现代科技感的“蓝色”,而是采用了富有历史古朴感的“灰色”,从中我们看到了历史文脉的传承,以及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常州公园新建或改建项目同样坚持“民本”理念,坚持“文脉为根”的原则,表现出了一定的常州发展特色,每个公园的建设都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因而在园区内外公共设施的设计上也围绕公园的文化主题展开。如红梅公园是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主要文化基调的综合性市民公园,公共设施设计以历史文化元素为基,通过现代风格的造型形式呈现(如图3);东坡公园则力在保护历史遗存和充分挖掘东坡文化,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呈现多种历史文化元素的整合,体现出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古典美(如图4)。其他如圩墩公园等也都是围绕公园历史文化主题展开相应的公共设施设计,赋予其一定的物态文化意义,以向人们展示常州的历史文化特色。

图3 红梅公园指示系统设计

图4 东坡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在常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虽然从整体来看城市物态文化意义的架构还不明显,但是在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中,已经开始关注和尝试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加强物态文化意义的架构,城市形象已经有所提升,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若要更进一步地再造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还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设施中常州民俗文化的表现。常州素有崇文重教的历史,民俗文化气息始终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品质和丰厚内涵。在民间艺术方面,常州也有着不可小觑的成就,金坛剪纸、乱针绣、双面绣、奇石、脸谱、铜塑、蜡染、民间木雕、留青竹刻、铜刻、根雕、微雕、扇子、梳篦以及漆雕屏风等等,无一不彰显着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常州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了普查,并确定了常州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等首批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但是,仅限于保护,是不是会带来“养在深闺人不知”的尴尬局面?笔者曾经在给90后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像常州梳篦较具实用性的民俗文化,了解的常州人已经很少,而了解这一常州民俗文化的外地人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压根不知道。这确实值得深思。民俗文化应该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如能再现民俗文化元素,这样,既可发扬民俗文化,又可提升公共设施设计的文化品位,还能彰显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好地实现“传承历史文脉,发展民生文化”的城市发展特色,展现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二、行为文化意义的架构

行为文化又称为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通常所说的社区文化都是指这一类文化,可以通过行为方式和物质实体的方式被感知、被延续。在城市生活中,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公共设施的建设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功能的满足,而是把这种活动自觉地当作文化行为。如果说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物质文化意义的架构是通过“物”来承载城市传统文化的话,那么行为文化意义的架构,就是通过“行为引导”来传承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架构公共设施的行为文化意义,事实上就是借助公共设施的功能设计引导人们的活动方式,让城市文化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化人们的文化行为,呈现鲜明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充分考虑行为文化意义的架构,有利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精神生活品质的提高,有利于城市生活的和谐发展。

在常州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已经关注到一些大众健身设备以及儿童游乐设施的规划设置,如社区里的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的建设,方便了社区居民的健身活动和儿童游乐活动;在以青少年科普教育和活动基地为特色的青枫公园里,塑胶跑道的设置方便了晨跑的人,沙滩、轮滑场地为青少年活动提供了便利,满足了一部分群体的文化活动需求。在这些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行为文化意义的架构”,也看到了其所带来的影响——人们的公共活动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但是,一些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需求却并未被考虑其中。琴棋书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突破“艺”的范畴,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民众文化。我们有“以棋会友”的传统,有抚琴遇知音的典故,有连贯数千年的书法艺术。在常州,下棋、书画艺术等都有着较为广泛的民众基础;滩簧有着“常州第一戏”之称,锡剧也是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仍然被许多人所热衷着。但是,在我们的公共设施建设中却忽视了这些。在众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中,曾看到有人自带水桶在公园的走道上练习书法;曾看到一堆戏剧票友自带乐谱架,在公园的长廊内练习交流;也曾看到有人席地而坐下棋;更了解到一些书画爱好者,不得不借住于饭店包厢以聚餐的方式进行书画技艺交流。而这些状况的出现,正是缘于在公共设施的行为文化意义的架构过程中,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忽视。因此,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在架构公共设施的行为文化意义时,在 “发展民生文化”的同时,同样要强调“传承历史文脉”,尊重地方文化特色,为地方文化、民众文化活动服务,这既是“民生”建设,也是“文化”建设,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艺术”,才能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甚至能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中来。

三、观念文化意义的架构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观念文化意义的架构是指城市公共设施要符合本城市中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要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近些年来,公共直饮水器作为“舶来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数量逐步增加,但却无一例外地只提供冷水,许多人甚至将它看成清洁用水,而并非饮用水,而且在我们传统生活习惯中,很多人有泡茶的习惯,没有热水毫无意义,世博会服务中心热水供应处排队等候的场景应该可以说明问题。更何况多数中国人并不认为直接在水龙头旁边饮水是雅观的行为,也就不愿意接受饮水机所提供的饮水姿态。在常州的一些公共环境中,也遇到过类似的尴尬。曾经看到一则电视新闻中如此报道,“有位老人每天早上自带热水壶,为在红梅公园晨练的人们免费提供开水,令人敬佩”,而另外一个事实是,常州红梅公园内设有9个公共直饮水器,却被有些人用来洗脚,小孩上完厕所过来洗屁股的也有,还有往里面扔垃圾的。显然,这项公共设施的设计忽视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因而被人们误用。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其设计应符合民众所特有的传统行为习惯和文化观念,应该通过新的公共设施物化形式来保存、延续和发展这种生活方式,适应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文化观念。即使从长远来看是值得推广的“舶来品”,也应该根据地域文化观念特征进行改良设计后再投入实施,避免被误用或成摆设。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中的一项产品类设施,也应该如其他产品一样,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而进行专门性的设计和布置。而城市公共设施的目标消费群体就是城市中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有着自己传统的文化观念,公共设施的设计应以这些文化观念之下的行为习惯为基础进行设计。事实上,人们的这种观念也是一种城市的历史文脉,值得尊重。因此,在常州城市文化品位再造与提升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人们观念中的“历史文脉”,这样才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文关怀,推进“民生文化”的发展。

在常州目前的公共设施建设中,已经关注到了文化品位的提升,不过主要还只是关注城市文化的物态文化层面的架构,在今后的文化品位改造和提升中,还应该关注更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继续以“民本、文化、现代、生态”为核心理念,在“传承历史文脉,发展民生文化”的主题下,护住常州历史文化根基,着眼于城市文化的三个层次的架构,即物质文化意义、行为文化意义、观念文化意义的架构,细化公共设施服务民众的实用功能,延续地方民俗文化,强化城市文化特色。只有让城市文化真正融入民众的生活,民众才能有参与的可能和激情,共建“幸福常州,常乐之州”,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才能注入鲜活的生命,也才能形成常州的发展特色。确保“城市文化品位的再造与提升”不能仅限于视觉形象上,而要进入百姓日常生活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文化品位的提高。这样造就的城市文化底蕴才是深厚的,才能打造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冯志.设计文化和文化设计——试论公共设施设计的文化关联[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6(6):50.

[2]林佳梁,李彬彬,罗西锋.城市文化导向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70-72.

[3](西班牙)约瑟夫马萨拉.城市元素[M].周荃,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张焱.我国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区域文化差异性研究[D/OL].(2010-10-16).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1-2009199545.htm.

[5]杨继梅.城市再生的文化催化研究[D/OL].(2010-10-16).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47-2008051769.htm.

[6]胡凯.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OL].(2010-10-16).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95-2009250545.htm.

[7]何玉莲,章宏泽.公园标识系统设计——常州红梅公园标识系统设计实录[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7(2):68-72.

[8]何玉莲,章宏泽.传统与创新——常州东坡公园标识系统设计解析[J].广告大观:标识版,2010(6):44-46.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常州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常州的早晨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一路惊喜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
2013年中国公共设施清洁市场研究报告(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