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考和平古镇

2011-03-19 06:57张新荣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城门小巷大夫

张新荣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和平古镇,历史上曾经叫做“禾坪”,地处闽北邵武,离武夷山风景区约两个多小时车程,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建制始于唐朝,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些大户人家因时常遭受山贼土匪惊扰和抢劫,在黄氏族裔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以后历经族人数次修缮和扩建,逐成现在规模。它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曾孕育出进士等200多名,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也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具有中国古民居群落的典型特征。经考察,其大部分古建筑保存完好,小部分古建筑正面临倒塌和毁坏,希望当地政府赶紧进行保护性开发,使沉睡多年的古镇“养在深闺有人识”,真正成为武夷山地区又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一、和平古镇民居构成

古镇由一条蜿蜒曲折的古街道串联起近百条纵横交错的卵石小巷组成,沿着街巷民居分布鳞次栉比,居家风火墙错落有致(图1、图2)。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约有200幢,不仅留有东、北两座城门谯楼、旧时三宫(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分县衙门(县丞署)、聚奎塔,还有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黄氏大夫第、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廖氏大夫第、李氏大夫第、和平书院及许多祠堂,堪称中国古民居的瑰宝。

(一)东城门谯楼

明万历二十年,和平建城堡,四个主城门上建谯楼。东城门谯楼,上层为木构,三檐歇山顶,自下往上每檐缩小二分之一,使外形呈三角形稳固状。底层以方石和卵石砌筑,外延厚实刚毅,拱形门洞,厚度达数米。清同治年间曾修缮,城堡之墙体均就地取材,颇为奇特(图3)。

图1 和平古镇主街

图2 风火墙

图3 东城门谯楼

(二)旧时三宫

和平镇街市的北、东、南分别建有“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俗称旧时三宫。天后宫地处街北,坐东朝西,清咸丰八年建造,奉祀妈祖,有上下两殿,并建有戏台;万寿宫位于街南,为清代江西旅邵商人所建,建筑坐东朝西,也有上下两殿,上殿供奉许真君塑像,该宫不迎神,不祭祀,实际上被作为江西会馆,是江西商人在和平镇从事商业活动联系和聚会的场所;三仙宫又名灵仙观,在旧市东门谯楼左侧,坐西朝东,是道教庙宇,供奉邱、王、郭三仙塑像。

(三)分县衙门(县丞署)

县丞署俗称分县衙门,建于清乾隆年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置“县丞署”和“把总署”,隶属邵武府治,为县审案之公堂。现存建筑500余平方米,正堂保存较好,空间开阔,梁柱尺度大,粗犷威严,拱撑、雀替经过精心雕刻,造型方正敦厚,整个建筑还保留着官家那份威仪。因年久失修,部分地方已倒塌,但风骨尚存,建筑仍宏伟壮观。

(四)黄氏大夫第

建于清代嘉庆末年,为黄峭第十六世孙奉直大夫、直隶州五品知州黄映壁宅第。此宅分为三座院落,原有建筑约2 000余平方米。该房曾出过8名进士,历史上影响最大者为元代著名文学家、国史院编修黄清老,嘉庆年间祖孙三代均诰封奉直大夫。

房屋门楼为八字造型,砖雕粗犷豪放,既写实亦寓意,意境含蓄深远。一进门为连排四扇几何纹窗棂隔扇门,左右两边出入,敞开式客堂,前面左右厢房窗棂雕花与客堂家具雕花风格一致,比较厚重朴实,后进厢房窗棂花式却比较简洁,直棂配以小花小草雕刻装饰,整个建筑给人宽敞明亮、敦厚硬朗之感。

(五)廖氏大夫第

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朝议大夫、知州廖玉翅,朝议大夫、四品广东候补通判廖玉堂宅第。分为三座院落,原有建筑约2 000平方米。此宅自清嘉庆后即有太学生21名,儒林郎、登仕郎等30名,岁进、科进28名,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

该建筑一进院落左右为厢楼,二楼扶手栏杆为旋木式样,书房内木构件雕饰题刻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客堂照壁花窗和家具雕刻都厚重敦实,但又不失精雕细刻,建筑构架粗犷豪放,外墙砖窗造型变化丰富,造型独特,其建筑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谓中西合璧之杰作。

(六)李氏大夫第

建于清同治年间,三进厅,占地1 200多平方米。为奉政大夫,州同知李春江宅第,该房李氏祖孙四代“一门九大夫”,亦儒、亦商、亦官。

建筑为八字大门,其门楼雕饰精美细腻,风格以写实为主,从下到上由浅浮雕到深浮雕,由简单到复杂,使上面的雕刻看上去也很清楚。其龙、凤所处位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典型的时代产物。屋内梁柱构架厚实硬朗,拱撑、雀替无不精雕细刻,窗棂花式种类繁多,工匠雕刻技艺超凡脱俗(图4)。

图4 李氏大夫第

(七)和平书院

创建于五代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年),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3—953年)弃官归隐所创办。该书院历史上培养了大批英才人杰,如宋大理丞黄通,太仆司农卿黄仲,元代文学家、国史院编修黄清老等。

现存书院建筑占地面积470余平方米,据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载,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知府张凤孙有记。现存建筑一进院落两边为厢楼式,建筑木构架简单合理,垂直或格子窗棂,二层楼上为实栏板,客堂抬高地面,阶梯上去,敞开式入口扶栏相隔,整个建筑看上去非常简洁。

二、和平古镇民居特色

(一)古镇整体成封闭的城堡

明万历二十年,和平古镇在黄氏族裔首倡下,建成城堡,并在四个主城门上建了谯楼,主城门周边原都建有城墙,整体成封闭的城堡式。现还保存东、北两座城门谯楼。城门底层以方石和卵石砌筑的拱形门洞应该是可以走车的车门,厚度达数米,关起城门后就如一道铜墙铁壁。城门上建谯楼在古时的作用非同小可,平时可观望四方,战时站在最高层能及时了解敌方或山贼土匪的方位、人数、武器配备情况等,为保卫一方平安早作准备,把古镇百姓的损失降到最低。此城堡式的建制在当地也实属罕见。

(二)街巷布局纵横交错

和平古镇街巷布局就整体而言比较单一,建筑风格极为一致,主要靠一条蜿蜒曲折而又铺砌整齐的石板古街道串联起近百条纵横交错的卵石小巷。其变化主要靠街道两旁鳞次栉比、大小不一的商铺排门与四通八达、交错分布的小巷民居来显示特色:街市两旁大都是清一色一层或二层楼房,看着长长的木质排门、滑溜溜的石板街道,似乎还能联想起当年喧闹的商行旺铺景象;主街两旁建筑或砖砌,或木构造,或排门,或隔扇,绵延不绝;卵石小巷交错出现在街区两边叉路口,或宽而顺畅,或窄而曲折,变化丰富;小巷内居家风火墙错落有致,高大的门楼砖雕盈墙,层层叠叠。这种单一而又不失变化的特色,恰巧就是和平古镇商住和居住建筑朴实、单纯的可贵之处。

(三)建筑组合虚实相间

就街区建筑环境来说,和平古镇建筑组合的“虚”与“实”主要体现在那条唯一的商业街两旁的敞开式商铺排门与小巷里有着高大院墙的封闭建筑群之间的对比上,一边是喧闹的恨不得与主街连成一片的敞开式铺面表现出来的“虚”,一边则是冷清的巷子里高大院墙表现出来的“实”。还有单户居住建筑群本身的敞开式院落、天井、厅堂、廊与实体房间虚实相间的做法。至于居住建筑内部完全是建立在传统木构架体系上的空间分隔,采用隔扇门、窗、罩来实现相邻空间的“透”、“堵”关系。

许多大夫第门楼和院墙上,或是各种砖雕,图案玲珑乖巧;或是各种漏窗,形式变化多样。门屋、厅堂里的隔扇门、隔扇窗种类繁多,极富情趣,阳光透过各种图案的隔扇,斑斑驳驳,洒落一地。恰如其分地起到了建筑立面“虚”与“实”的协调和过渡作用,如此大量运用,应该也是和平古镇建筑的特色。

(四)建筑构件重雕刻

和平古镇许多大夫第的门楼构架采用牌坊形制,外八字造型,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式样。开有门洞的大开间上往往有三间,中央一间较高,上书“大夫第”字样,下设有垂花头,垂花头下为门簪,两边较矮,一般花鸟砖雕装饰。门两边的八字墙和平墙上也都有砖雕花卉图形。砖雕造型生动活泼、精美绝伦,雕刻手法流畅、丰满华丽而不琐碎。其内容大多为自然花鸟、四时风情等。可以说是升华了的自然山水在现实居住环境中的体现。

古镇一般的住宅建筑,基本形式为正房三间、五间或七间,两侧厢房对称,进深三到五进,楼房较少,横向常有一二条平行廊联结,高墙包绕。室内建筑木构件用材较大,均为清水露木纹,非常自然。柱础取材或石或雕刻,青石台阶,灰砖铺地,庭院、天井中设石雕兰花架,架上养兰,传闻此地为中国第一兰乡。梁枋、雀替、梁柱节点等部位以及隔扇门、隔扇窗上的木雕则显得较为朴实无华。

三、结语

和平古镇四周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古镇修建时为了抵御山贼土匪惊扰和抢劫而修成城堡式。镇内街巷布局主要由一条蜿蜒曲折的大街串联起近百条纵横交错的小巷构成,街市两边是各种作坊、店铺及住宅,另有小巷、住家纵横其中。东、北城门谯楼保存完好。街市的北、东、南分别建有“三宫”。县丞署建筑宏伟壮观。其中和平书院和几间大夫第保存尤为完整。这些都是古镇人居环境与生活结构的基本元素。整个街区鳞次栉比、纵横交错,想当年的作坊、店铺一定是热闹非凡。在高大的城门庇护下,居家彼此为邻,随遇而安。自然环境、街区环境、居住环境融为一体。

古镇大小街巷常被一条主街串联,四通八达;民居大门常采用重雕刻的牌坊形制,外八字造型;建筑内里都设几重天井,便于采光、通风和排水;家家户户喜在天井中央设石雕兰花架,养兰赏兰。和平古镇具有闽北地区民居的典型特征。

在当今许多领域,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居环境尽管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也无时不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同化。所以,只有更加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把握符合人性、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的规划设计。和平古镇是城堡式的村镇居住环境,这种外表封闭、独立,内里以一条主街为商业活动中心,两边布局错综复杂的小巷、住家,既单一而又不失虚实变化的“随意而筑”,是否值得当代城市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去借鉴呢?

猜你喜欢
城门小巷大夫
《古村小巷》
小巷深处
进步太快
邬大夫就诊记
城门城门几丈高
虞山城门
城门苦荞
间接性失忆
东汉城门校尉略论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