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2011-03-20 05:16韩海燕郭姗姗
外国语文 2011年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跨文化

韩海燕 郭姗姗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1.引言

胡适曾强调:“我们学习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识几个洋字,会说几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入西洋的学术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箭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并教。”(胡适,1995:25)胡适的思想道出了语言与文化的天然关系:语言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又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的特点。21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扩大,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具有相似性,并增强民族的自我意识。这种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需要教育转变传统观念,为人与人之间的谅解服务。高校外语教学的功能就是文化育人。

2.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的职能本质上是文化的启蒙、传承与创新。外语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基础性、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韩海燕,2009:92)。

校园是文化的校园,课堂是文化的课堂,应为大学生提供思想碰撞的动态空间,使大学生获得广泛的精神交流和价值分享。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也具备独立而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异国文化有认同,有敏感,有吸收,有批判;没有父母一代的传统保守,也不遵循老派的清规戒律,而是凭着对文化的热情以及交流的渴望,显示出一种学习文化的本能需求,希望与外部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要顺利实现与外部文化的平等交流,必须“知己”、“知彼”。“知彼”就是培养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和了解世界的文化多元性,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具备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做合格的世界公民;“知己”则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弘扬和重构本民族文化,去“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高慎英、刘良华,2004:76)。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为满足其主观需求提供了可能。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世界在走向中国,中国也在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实现的是双向的交流。从“文化校园”视域来看,大学教育在从应试教育的“学校文化”转向素质教育的“文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王鉴,2010:18),外语教学因其学科本身所特有的跨文化性和交际性特征,毫无疑问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要把单一机械的传统教育转变成丰富而有创造性的文化熏陶;要体现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和世界公民意识;要加强学生自身的自我文化意识,做合格的“世界公民”,弘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正是高校英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的本质体现。

3.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缺失探因

语言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了解目的语文化,而且还应该包括彰显母语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然而在现实中,传统的校园文化标榜智育至上,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存在着目标的功利性、内容的封闭性和评价片面性等弊端。高校外语教学同样片面追求语言的证书价值和工具价值,忽略其文化价值,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与社会需求和大众需求严重脱节,其文化育人的本质被严重扭曲。主要体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输入意识淡薄;重视“精英文化”,摒弃多元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忽视母语文化,学生无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表达母语文化等方面。

3.1 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缺失的宏观分析

高校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教师和学生都是身处社会之中,社会之大环境、大思想会对外语教学产生相应的影响。

3.1.1 社会需求的导向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社会普遍要求高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英语越来越具有“工具性”。为了证明高校毕业生具备了相应的英语能力,英语等级考试应运而生。大学生对英语等级考试趋之若鹜,用人单位也对各种英语等级证书奉之若宝。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视课堂教学为单纯达到“获得英语证书”的方式,从而忽视了其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其价值不再只是“证书和工具”,而更重要的是“沟通和交流”,是世界公民个体间进行“平等对话”的基础。但在目前这种社会导向下,英语无法发挥其作为世界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沟通功能,最终导致其文化育人功能的缺失。

3.1.2 文化教学理念的偏颇

在国内英语的传统文化教学中,“英美文化”一直作为“精英文化”(傅书红,2007:36)占主导地位。曾几何时,对英美文化的学习趋之若鹜,认为外国的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外国的文化就是先进的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一味强调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导入,相对轻视中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忽视母语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育人功能。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普遍存在“厚外薄中”的倾向,忽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异域文化不加甄别,来者不拒;对异域文化的好坏不分,盲目崇拜,盲目学习,从而导致对自己的母语文化盲目批判和忽视。另外,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症结之一,追求知识经济并不意味降低对文化素养的要求。

3.1.3 对外语教学文化功能的发挥引导不力

目前,有关语言教学的文化教学,很多学者围绕教不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教学方法层面进行的。而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语言文化教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评价都缺乏专门的、具体的引导和说明。虽然近些年外语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由于目前缺乏一致的认同,给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2 影响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微观分析

3.2.1 教师和学生的文化意识淡薄,文化能力缺失

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少有机会到国外长期学习、交流,他们的英美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策略等都是通过书本获取的,这种间接的文化认知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由于国内长期的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中国文化认知也不是很全面,其文化素养也有所缺失。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何实现本土文化与外部文化的有效交流,彰显本土文化,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依然注重外语的知识点讲授,鲜有对语言所透射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将外语教学演变成机械的教学,不管授课内容怎样,都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先背景介绍,后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之后,进行单词的讲授,之后对课文进行讲解,最后处理课后练习。学生则完全逆来顺受,听之任之。这种教学模式使文化熏陶游离于课堂之外,完全忽视外语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

3.2.2 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文化能力评价的缺失

在实际教学中,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分析、语音等语言知识的考察成了主要内容,分数已经成了衡量教育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各种英语测试无不用分数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对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考察与评价却无从谈起。教学“分数化”评价使得在教学评价中,重量轻质,方法单一,评价标准呆板,缺乏弹性。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不但对目的语文化一知半解,对母语文化也是似是而非。因此,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3.2.3 教材设计中的文化不对等

跨文化交际已经由过去的单向交际转变成现在的双向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弘扬母语文化是交际活动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内容。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外语教材,如《现代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等国内优秀教材,在选材上都偏重英语的原汁原味,却很少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本来体现母语文化,缺少中国元素的表达。从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来看,教材中的母语文化缺失造成学生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缺少中国文化元素的表达能力,在国际交往中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2010)。

3.2.4 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的缺乏

语言交际本身就伴随着文化交流。事实上,“目前我国的文化教学尚未考虑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张友平,2003:43)。在中国人力图学习地道的英语去体验英语国家语用习惯的同时,对方也在捕捉、模仿中国人的一些语言思维习惯。外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的忽视必然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国际交往中丧失自身的文化身份。高校英语教学应借助英语这个国际通用的语言媒介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

4.发挥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在国际交流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发挥我国英语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使学习者既能追随英语的国际化脚步,做世界公民,又能真正地服务于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4.1 注重文化导入,培养“跨文化”能力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重塑的过程(胡文仲、高一虹,1997:193)。因此,英语教学就是了解世界文化,并进行文化间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共享”的过程,即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基于互相尊重、平等的立场,通过了解和使用英语这一世界语言而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学习的过程。平等的文化交流体现在语言的平等和文化的平等,体现在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的真诚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听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英语教学应注重排除阻隔学生与外部文化交流的屏障,加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树立文化教学观念,充实文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充分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具备文化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应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学习外国文化与习俗。通过文化对比,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在教学手法上,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中的作用,加强多媒体网络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利用网站和媒体,多途径、多层次地进行语言文化教学,使学生在真实、自然、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文化差异。再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对国内外的焦点话题进行讨论,对文化焦点进行剖析等,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差异中的多种障碍,如文化偏见障碍、文化禁忌障碍及文化环境的约束等,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跳出自身文化的固有框架,自由地、客观地去观察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化,认识到自身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提高跨文化的能力。

4.2 加强母语文化熏陶,提升母语文化素养

外语教学的过程同样是对本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弘扬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师生双方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母语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研究中国文化现象,并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奥妙的表达方式。

首先,要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在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网站,有目的探讨母语文化与异族文化的差异,并探讨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奥妙的技巧,积极研究文化对策;在教材编写和选择上要平衡文化内容,摒弃彻头彻尾的“英美文化”,恰当地融入中国元素,充实母语文化的教学内容,增加反映中国文化内容的英文材料,增加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的英文词汇,使学生能够用英语顺利表达中国文化。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并尽可能地挖掘母语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实践中探索用英语表达有关中国特有的文化,包括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习惯等,而不是仅仅是学习和研究英美文化,对国内的文化现象从不提及。再次,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师资的培训不应该只是“送出去”,将教师送出国门学习外国文化,更应该“走进来”,使教师提升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要使其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和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做语言的解惑者,更要成为文化之旅的引路人,真正发挥英语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在学术交流时,不应只邀请外国语言文化专家,也要邀请中国语言文化专家开展中国文化讲座,使教师能够深谙中国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4.3 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强化母语文化输出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外语学习者肩负着对外传播母语文化的责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有很多的珍贵元素需要去传承和创新。所以,外语教学在实现文化的输入的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中华文化输出。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增加,表现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领域的英语词汇已经大量出现,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有许多反映母语文化的词汇早已融人英语,成为规范英语的一部分,如人人熟悉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kongfu(功夫)、toufu(豆腐)等。但是实现母语输出的最大障碍仍在于缺乏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为此,必须重视母语文化输出。

重视母语文化的创新性输出,从一个全新的文化视角来理解并重新建构母语文化,从而实现母语文化的延伸。具体做法如:可以利用电视媒体,例如中央电视台九套和国外电台介绍我国文化;组织教师对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资料进行系统的编撰,编写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使其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阅读英文版的中国古典著作。此外,为了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质有深刻的了解,应该结合西方文化的介绍,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教学。

5.结语

高校外语教学的本质在于文化的启蒙、传承与创新。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导入,引导学生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借助外语这一“国际媒介”,将中国文化与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中国文化的重构与输出,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确立应有的地位,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的本质所在,更是时代的召唤。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傅书红.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胡适.胡适文选一散文与随笔讲演[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韩海燕.“文化校园”视角下的英语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7]王鉴.从“应试教育校园文化”到“素质教育文化校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8]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母语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