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初探

2011-03-20 17:57尹美侠
文教资料 2011年29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文化

尹美侠

(江苏省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江苏 丰县 221700)

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包孕丰富,蕴藉深厚,她甘甜的乳汁滋润了一代代的英才。纵观现代著名作家,哪位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汲取其语言的精粹而形成的清新、隽永的冰心的“美文”迷醉了多少读者,具有犀利、深刻语言风格的鲁迅杂文更让多少人叹服。然而现当代作者,甚至是轰动一时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却不能长久地为人们所欣赏,甚至是昙花一现,这固然有个人才华及多方面的原因,但和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蕴不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讲古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之魂,想以独特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须向古文化寻根探源、吸取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化殿堂的教师的职责就尤为重要。

现在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字一句地串讲,学生认认真真,奋笔疾书;当老师提问时,他们看着笔记本流利地对译。这种学法使学生只能对文章意思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不能达到增强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它仅仅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压抑了学生的灵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它仅重视了字的落实、句的翻译、段落的背诵,忽略了文章的内在的精髓、思想的价值、审美的感受、写作的借鉴等;它仅重视了课本知识尤其是讲读篇目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的迁移,面对同等难度的文言文,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又怎能谈及吸取精华、古为今用?这一切不得不促使人们对文言文的教学作认真的思考。

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文言篇目,表明祖国的典籍文化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这些篇目经过精心筛选,注重作品的感情因素、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它们皆是名家名篇,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为我们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基础。

针对不同的体裁,不同文章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总体的原则是:涵咏背诵,述说描绘,注重主动性;披文入情,析事明理,注重审美性;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注重实效性。吟咏背诵是掌握文言文的基础,随着基础知识阅历的增长,可以转化为自己的感悟;述说描写是学生主动参与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披文人情、析事明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是对内容整体慼悟上深层次再创作的精神享受;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是掌握文言文知识便捷之径。

诗词曲皆为古典文化璀璨的明珠,语言凝练有致,兼有极强的乐慼,最适于吟咏背诵,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演化为审美的享受。因此对诗词曲的教学不妨还学生琅琅的书声。教师在学生基本成诵基础上适当点拨,促其想象。如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就“一夜飞渡镜湖月”展开想象,细致加以描绘。学生思维很活跃,有“乘龙”、“御龙”飞逝与诗人的气质极为吻合的奇瑰想象。教师更应指导学生对人物心境、整篇的意境方面进行赏析。如教《天净沙·秋思》,学生在吟诵想象中渐入佳境,继之写出一段赏析性文字:只用了十八字就描绘了九种景物,却构成一个意境深邃、情韵极浓的画面。 “枯”、“老”、“昏”展示出一幅苍凉、颓败的景观,恰似游子心理的揭示。藤有依靠,鸦有归巢,一天将尽,何处是归宿?第二句幽雅,温馨的场景似与全曲不相协调,实质是以乐写悲,更勾起了游子的忧思,内心的悲伤。马儿不堪旅途劳顿,以至瘦骨嶙峋,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西风紧,一年将终,何处是归程?满脸忧思,满面风尘的游子在苍凉古道上慢慢融入黄昏……

对情理、事理性文言文,也要重要朗读,诵读时不仅要注意读清句读,而且要注意重音、语速,更要析事明理,注重审美性。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下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已,这又偏向了一面。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体会理解才行。”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而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去何能及君也!”极其由衷地赞美,是“私”——偏爱的不经意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已没有“妻”那么坚决自信,只在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不乏溢美之词,是因为“妾”的身份而“怯”的回答。客曰:“徐公不若美君之美也。”句式为一般陈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结的语气,缺乏真心的赞美,给人以干巴巴感觉,因为客仅是“有求”徐公。在诵读时如果不对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读出三人的感情语气的。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才可以体会感悟文言语句的美感,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对情理类文章理思路时,可扣住一个“情”字,提挈全篇,理解内容,进而详察其谋篇布局,领会其艺术匠心。《出师表》可谓情理类的至文。作者首叙先帝崩殂,起笔凝重,析蜀之利弊,写将士报知遇之恩;提三条建议,尽心荐贤;述先帝慨叹先后汉兴亡之故事;追忆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继之平叛、北征,明责律己,时间跨度几至诸葛亮一生,心诚词恳,有机统率于“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之下。作者十三次提及“先帝”,又写到出师前内政、军事的安排,使读者不仅看到诸葛亮效忠刘氏父子的耿耿忠,超人的才干,更能感受到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和无奈,由此读者也能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可谓是“曲辞谏后主,煞费老臣心”。对事理类文言文,在其内容的掌握上更应一个“论”字,及其语言艺术,即如何去论证的问题,这是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它们所论述的观点,在今天多少有点偏颇(并不排除有的观点今天仍是至理),但其论证的方式及其言语艺术,今天仍然发出熠熠的光彩。如《逍遥游》表述的“无己”“无利”“无名”只是没落贵族的思想意识,是一种自我超脱的幻想,不值得称道,但庄子以奔放的想象力,通过大量的鱼虫鸟兽活动的寓言、美妙的传说故事、大量贴切的比喻透彻精当地说理的论证方式,值得关注、探讨;它汪洋恣肆、饱蘸诗意的笔墨更值得借鉴、吸收。

对古文文化底蕴的探究和汲取都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具体可采用“四读”教学法。(1)根据阅读要求,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扫除文字障碍,不能单独理解的提出来同学们共同研究解决,仍然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解疑;再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疏通重点难点句子;老师不串讲课文翻译,只对难点句子作分析讲解。串讲过多,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时间一长,容易昏昏欲睡,不能积极地动脑思考;有时也不一定就听懂,就算听“懂”了,印象也不深,记忆也不长久。因此教师一讲到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和掌握的程度,容易造成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3)读清句读停顿,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4)结合作者介绍,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课后练习理清全文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此外,要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归纳整理。如积累本篇课文的文言实词,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找出实词的解释的异同,这样既可找出实词的多义性,又可加深对实词的牢固记忆。如古今意义变化的词语,像“绝境”、“感激”等词的古今意义;词性活用的词语,等等。另外,还要让学生勤动手、动笔,抄写注释,抄写精彩语断,默写课文,等等。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都要在老师的指点下,让其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这样便于学生由感性地理解升华至理性、规律地掌握,从而形成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更好地吸取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不断滋养、增厚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底蕴。

学习古代文化的目的就是吸取精华,古为今用,我们不仅能得到语言上的滋润,情感上的陶冶,思想的升华,而且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能守住根,把住魂,不至于迷失自我。如果大家都来关心文言文教学,相信这个花园定能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