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围城》修辞格的翻译研究

2011-03-20 17:06
文教资料 2011年22期
关键词:修辞格围城原著

陈 莹

(河池学院 外语系,广西 宜州 546300)

《围城》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经典的喜剧性讽刺小说,其幽默隽永的语言特色无疑得益于钱钟书对各种修辞手法游刃有余的运用,其运用不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而且常常独辟蹊径、出奇制胜,因而深深吸引了源语读者,但这对译者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内容,而且要再现原著的风格。而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体现原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译者对修辞手法翻译是否得当事关原著的思想、精神、风格传译忠实与否的问题。本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围城》英译本主要修辞格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1.功能对等理论

传统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往往强调处理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1]。然而,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汉英修辞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英中有些修辞格虽然名称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差别很大,所以在翻译时,译者有时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辞格,因而,用传统的翻译理论很难评判并指导文学作品中修辞格的翻译。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而且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2]功能对等理论首先要求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同时也要求译文具有与此相适应的风格韵味,在文学翻译中尤其如此。奈达认为,翻译的完全对等不存在,是否对等应该按照接受者对译文信息所作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信息所作出的反应程度来界定。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言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否则译文就违背了初衷[3]。就《围城》的修辞格翻译来说,原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使表达内容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所以如果译文让读者感受不到原作者的意图,体会不到源语读者所享受到的那种乐趣,那它就是失败的。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功能对等理论可以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

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指导下《围城》中修辞格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2.1 直译——翻译时体现原文的语言和修辞特点。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有些修辞的直接英译在语义和文化形象上与汉语一一对应,这就为在英语中再现汉语中绝大部分常用修辞手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原著中采用的修辞形式直接译成英语后,既不会使英语读者产生理解上的误差或困难,又能保持原修辞效果,让他们领会到原作者的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则可采用完全直译的方法。例如:

例1.吃到的饭在胃里作酸,这没吃到的饭在心里作酸。[3]

The food he’d eaten soured his stomach,while what he hadn’teaten soured histhoughts.[4]

这句话采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甲乙两件事物连起来叙述的时候,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叫拈连。“酸”在汉语中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一种化学特质,另一个是指“因为自己得不到就诋毁或蔑视某物”的情绪,原作者把与“胃里”搭配表示第一层意思的“作酸”顺势拈用于第二个“心里”,恰好表达了“酸”的第二层意思,而英文中也有“酸葡萄”这一说法,因此,译者在此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目的语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句话。在这个例子中,直译的方法不但忠实地再现了原文,而且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中的原修辞的艺术美,实现了形式和意义的对等,这样译文读者可以体会到原著的语言风格。

例2.(高松年)还要勉励在座诸位做印度的泰戈尔,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呃——法国的——罗素(声音又像“噜苏”,意思是卢梭)……

Heencouraged theaudiencetobecome India’s Tagore,England’s Shakespeare,France’s-uh-France’s Rousseau(alsopronounced ‘loso’)...

原文采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段,反讽通常是指内涵与表面意义不相同的叙述,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里不一,正话反说是其最大的特点。在《围城》中,反讽是钱钟书艺术创作的精髓所在。钱钟书总以一本正经的“严肃”笔调叙写貌似一本正经的人和事,那些令人倾倒的反语构成了一种充满轻蔑之情的讽刺笔调[5]。

此处,钱先生用句末括号里的补充向读者描述这样一个想炫耀自己的学识,却又连“罗素”和“卢梭”都分不清的“伪知识分子”的形象。而译者在翻译时,却没有能真正体会到原作者的用心,没有把后半部分翻译全,这样给译文读者的感受就是这位高校长在发Rousseau这个音时咬舌了,他们会认为只是一个发音错误的问题,而体会不到原作者的讽刺的口气,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体现原文的语言和修辞特点,实现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的目的,有必要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此句,建议翻译为:

Heencouraged theaudiencetobecome India’s Tagore,England’s Shakespeare,France’s-uh-France’s Russell(alsopronounced like‘ruso’,whichsoundslike Rousseau)...

2.2 意译——保留修辞意义,灵活处理原修辞形式。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在翻译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也不应拘泥于形式对应。毕竟英汉两种语言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这就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不同,所以完全对应的英汉修辞也是为数不多的。为了不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译者可以舍弃原修辞的形式,只保留其意义,尽力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

例3.想跟鲍小姐后会无期……

thinkingthat sinceheand Miss Paowould never meet again...

此句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它是“仿照一个现成的词语,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语……仿体与本体不异而异,同而不同”[6]的一种修辞方法,作者仿造了“后会有期”而新造了“后会无期”。此修辞效果主要是通过四字格成语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实际上内含的意思很简单明了,因此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不可能也毫无必要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只是把其意义传达出来就可以了。虽然译文读者无法体会到原著的这一修辞魅力,但是译者在信息的传达上,已经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了。

例4.不知道什么鬼指使自己说……

Withoutknowingwhatpossessed him...

这是采用了析词修辞手段的一句话,汉语中,多音词或成语有它的凝固性,一般是不能拆开来使用的。但有时出于表达的需要,故意把一些多音词或成语拆开来使用,这样的修辞手法叫析词。原作者把这个成语的前半部分拆分成一句完整的话,中国读者在看到这句话时能很快把它和“鬼使神差”这一成语联系起来,能够很轻易体会到译者的幽默,但是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因此译者无法体现这一修辞手法,只能把基本的意思传达出来。译者用“possessed”一词达到再现源语信息的目的,但笔者认为原译文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把它译为:“without knowingwhat devil possessed him”,它的回译是:“不知道着了什么魔似的”,加上一个“devil“使译文在语义上更接近原文。

2.3 增/减译——把握语境,适时增/减译。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有时候,直译或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或传达的修辞效果,这可能基于两种情况,一是原文所要传达的意象目的语中无法找到,二是原文所用的表达方式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这时要取得在原文中的修辞效果,可以在把握住上下文语境的前提下,采用增补或删减的对策来达到翻译的目的。

例5.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尽致,天气热,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

Second Daughter-in-law and third Daughter-in-law had done thorough makeup jobs which,because they had perspired so much in the heat,looked like the half-melted“happiness” character on weddingcakes.

此句用的比喻是《围城》修辞格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它的种类之多,广度之泛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在此句中,钱钟书用“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来形象地比喻两位少奶奶被汗水冲刷的脸上滑稽可笑的妆容。由于中文是表意文字的,英文是字母文字,所以如果译者仅仅用直译的方式把“喜”字翻译成“happiness”,译文读者未能把“happiness”这个词与汗水与化妆品交融的一张脸联系起来,从而难以像原文读者那样领略到原著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因此,笔者建议在直译的基础上增补对“喜”字的注释 “looked like the half-melted character喜-meaning happinesson weddingcakes.”,这样既保留了原文形象,又传达了原修辞的效果。

例6.中学女孩子已经把门面油漆粉刷,招俫男人了……

...high school girlspaintingand plasteringtheir facesto attractmen...

这句话采用了转喻的修辞方法。转喻是比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本体事物。“门面”和“油漆粉刷”分别喻指女孩子的“脸”和“化妆”这一行为。 英语中“paint”和“plaster”都有“粉刷”和“上妆”的意思,译者舍弃喻体“门面”的翻译,直接让“paintand plaster”和“faces”搭配,实际上就已经能达到传达源语修辞效果的目的了,如此译法不仅保留了原文形象,而且增强了对读者的感染力。

3.结语

《围城》中形式多样的修辞格充分体现原作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为了让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阅读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这些修辞格带来的美的艺术感受,译者要尽力将原作中的修辞特色忠实地反映出来,要做到这点,译者首先要透彻了解原作中各修辞格的功能,认真揣摩作者的意图,去挖掘隐藏在修辞格后面的深层含义,灵活处理英汉修辞格的差异,使修辞格的原文与译文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Nida,Eugen A.,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1969.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Kelly,Jeanne&Nathan K.Mao.Fortress Besieg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5]钱华.《围城》语言修辞初探 [J].甘肃高师学报,2005,(1).

[6]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修辞格围城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拔牙
“围城”内外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围城”之战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