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类栏目热”的冷思考——以《非诚勿扰》栏目为个案研究

2011-03-20 17:06憨瑞祥
文教资料 2011年22期
关键词:非诚勿扰大龄栏目

憨瑞祥

(中国矿业大学 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大量的相亲节目,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以《非诚勿扰》为首的相亲节目被网友指责为“七宗罪”、“八宗罪”等,而且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对这类栏目的大力整顿和中央媒体追踪连续深度的报道,都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

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有必要思考催生相亲栏目的原因。是什么因素让相亲栏目如此“火”,收视率竟然位居榜首;也有必要思考,这类相亲栏目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因素的情况下,变质以后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还应继续追问,什么原因致使相亲栏目变了质、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其问题存在背后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一、相亲栏目的时代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元结构的社会,如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传统的被颠覆,等等。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是“城市剩女”问题出现的社会大背景。同时,传统礼仪社会的影响力逐渐被新的契约所取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逐渐减少,差异性逐渐增强。由于工作压力等因素而没有太多社交活动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女性,谈情说爱对她们而言是一种“奢侈品”,即使一些社会机构为她们创造了类似于“八分钟约会”的机会,也往往因时间原因而由父母代劳。城市社会的疏离性、城市交往的匿名性和短暂性、城市生活的紧张性和竞争性既缩小了大龄男女青年的择偶半径,又控制了他们的恋爱时间,使那些渴望爱情和家庭的女性(男性)不得不处于无奈的等待之中。

当下,中国人的婚恋观念逐步从传统化走向多元化,家庭和婚姻不再是大众唯一的生活方式。大龄男女青年们(其中,大龄女青年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更倾向谈大龄女青年,如无特殊说明,皆为本义,下文不再赘述)显然受到了多元化婚恋模式和非传统婚姻观念的熏陶与影响。与此同时,知识含量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大龄女性或男性成为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白骨精”,进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经济和人格独立,使得她们不再把婚姻看作寻求生活依赖的重要途径,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们中不少人在适婚年龄视婚姻为爱情的坟墓而玩世不恭,或对婚姻持消极的态度,从而错过“最佳”的结婚年龄,当被常人视为大龄女青年时,已悔之晚矣。

相对于婚恋观念的巨大转变,传统的择偶观念的影响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择偶观念中存在着“择偶梯度”,即男女双方选择伴侣时的标准有一个高低差异,男性的标准倾向于低标准,而女性相反或持平。实际情况是,大龄女青年们往往因追求事业耗尽了美好的青春时光,但她们的择偶观念仍没有或很少摆脱梯度择偶观念的影响。地位或经济占优势的大龄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也一再提高,但不幸的是,男青年早已“尘埃落定”。进而大龄女青年成了父母眼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的责备对象。

在此背景下,相亲栏目正迎合了这样的一个潜在的巨大的群体。之所以称为“巨大”是因为一个大龄男女青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牵动了其周围亲朋好友们,因而该现象更加值得关注。《非诚勿扰》栏目在设置之初,在所有栏目策划案中以1/3的绝对优势获得了改组首选。

相亲栏目的出现,并不是个案,也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时代背景下大龄男女青年现象催生的产物。它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带着问题意识来到这个社会,借鉴了国外相关栏目理念,因而在我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但是任何一个产物都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夹杂着不和谐因素,存在着许多难以权衡的问题。

二、“相亲栏目”热揭示青少年发展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纸行文,相亲栏目一度 “冷却”,有的关了,有的停了,有的改组了,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一片哗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价值澄清,特别是要揭示与正视相亲栏目所反映出的当代青少年发展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如何保持青少年个体(简记为“前者”)与社会主体价值观(简记为“后者”)之间的适度张力。唯物辩证法认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赖,那么前者作为部分,必然依附于后者这一整体,当然后者对前者具有决定和支配作用。但是,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这意味着,今天的前者暗含或引领未来后者的因子。同时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因此超越后者是前者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这就势必构成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事实上,保持二者之间的适度张力则是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和青少年个体价值观发展的必要条件。若前者太超前于后者,就会面临偏离后者方向的风险,但是若前者对后者亦步亦趋,那么后者就会丧失发展的动力。

这种忧虑不无道理,毕竟青少年对事物的模仿能力及其可塑性都很强,这意味着青少年对外界的影响缺乏抵抗力。《非诚勿扰》的成功运作所传达的信息或观念,已为不少青少年及其家长所接受。以往适应社会要求的道德观、价值观,是由父辈、老师、社会组织等的教化而主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的价值观则依赖青少年的自觉创造而时不时地超越、反叛社会主体文化价值观,但这种超越、反叛置身于后者控制之下,并逐渐被后者所认可、吸纳,成为其整体系统的新元素。而今,青少年愈来愈成为社会整体价值观的主要创造者。社会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日趋弱化,而同群(辈)的交流、互动、影响则越来越得到强化。此外,外界力量普遍看好青少年价值观市场的商业“钱”途,导致其畸形膨胀。显然,青少年个体与社会主体两者的实力具有不对称性,已凸显二者之间的适度张力消失殆尽。如何保持二者适度张力,以及二者的平衡,这些问题亟待我们积极而认真地探讨。

其次,如何引导青少年保有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青少年群体是一个其婚恋观、人生观往往不坚定的、易摇摆的、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危险群体。正是这样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对其担忧和关注。在引导青少年获得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的问题上,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类栏目是不称职的。为了收视率,不惜哗众取宠,如选择嘉宾时,刻意回避普通化、大众化的嘉宾,而选择包括语言风格、着装时尚、体型相貌、价值观、婚恋观、情感坎坷等有“看点”、能吸引“眼球”的嘉宾。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民众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窥视欲,因此,如果节目组忽视它,就很难获得经济效益上的成功。但仅考虑该问题是不够的,媒体不能忽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那些嘉宾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有错吗?想过有房有车的生活有错吗?这就是现实!”“节目反映或真实呈现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有错吗?”媒体处于强势地位,选择什么其实就是强化或强调什么。如果不能反映社会整体状况,大众的心态就会失衡。由于媒体与观众的信息不对称,媒体对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强调,都有可能误导观众。继而推演下去,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难任务。相亲栏目忽视该问题,使得我们必须考虑:谁可以解决它?未来的社会必定是青少年的,一代人的错误怎能让下一代人来承担?我们应积极投入这类问题的调查研究,努力探讨解决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等问题。

三、相亲栏目问题存在之背后的深层原因

国家广电总局对相亲栏目的大力整顿,以及中央媒体对其追踪连续深度的报道,无疑是当头棒喝,而由此引发的议论也纷纷攘攘。相亲栏目存在这么多问题,谁之过?难道我们指责几个嘉宾道德败坏、言语行为恶俗,然后封口就完了吗?难道我们关、停、改就足够了吗?难道指责那些毫无选择权的观众的见识、品味较低就能遮掩真相吗?

(一)多元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无所适从的价值观选择。

我国正处在快速的社会转型期,而转型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会有许多难以猜测的困难和障碍。经济、文化等多样化趋势逐渐形成,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转型期,一些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在一些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逐渐成为现实。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以上诸多变化不仅反映了人生自我价值的演变,更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演变。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冲突,无疑是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价值迷茫的主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在更关注个人得失,注重物质享受的拜金主义倾向的凸显。

青少年的突出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多重矛盾中摇摆不定。比如,他们对短期的、功利的目标的追求,过于重实际、轻理想的生活态度,等等。此外青少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时代,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籍报刊等往往宣传各种价值观念,一些青年人缺乏判断能力,进而产生对多元价值观的困惑。

(二)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现代社会,由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构成的大众媒体无一例外地渗透进社会其他子结构中,也由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社会自身的发展。同时,人们对各种资源和权力的追逐,也渗进媒体中,从而使媒体成为博弈的地方,明争暗斗的角逐场。

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交易双方普遍存在买方与卖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影响市场交易的公平。由此,市场经济主张“完全信息原则”。某种性质上,媒体提供产品,观众消费产品。我们了然于胸的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媒体如《非诚勿扰》等相亲栏目并没有遵守该原则。例如它从社会里只选择了一部分嘉宾的价值观提供给观众,这也暗示着媒体提供给观众的产品即是社会真实存在全部产品,使我们误以为“这就是现实”。媒体必须承担起这部分社会责任,把住关口,还社会一个真实的面貌,至少是能够反映社会主体价值观的概貌。媒体处于强势地位,它可以设置话题或制造舆论的焦点,靠着强势地位,来塑造大众头脑中的虚幻图景,塑造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一个假象而已)。

当媒体集中报道一个事件的时候,大众就会认为那个事件比其他事件更为重要。媒体的力量在于决定大众能够通过它获取什么信息,而信息的质量需要社会的拷问。媒体应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一个“守门人”。媒体生产各种信息,实际上是在评价、批评或赞同该信息所传达的旨意。例如《非诚勿扰》选择一些嘉宾,而这些嘉宾,除了外在形象,所附带的思想价值观等严重偏离整个社会主体价值观,或者仅能代表小部分群体的价值观,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真实面貌。该栏目选择某嘉宾并允许他们表达天马行空的价值观,潜意识地说明该媒体对其的认同或评价,进而主导观众对信息的获取和选择,同时也有将鱼龙混杂的信息强加给观众的可能。

此外,青少年个性的过于张扬,需要一个社会平台去展示,而相亲栏目对其有意的迎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栏目在“剩女”时代来临的时候,迎合了这个潜在的社会群体,但是基于多元社会的无所适从,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青少年个性的过分张扬的需求等原因,在开办的过程中变了质,偏离了原始节目的初衷。

[1]李希秋.论多元化价值观态势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2][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英]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等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乔治·瑞泽尔著.谢立中等译.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杨霞,刘云主编.社会性别视阈下的女性发展.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非诚勿扰大龄栏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大龄女也该有春天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