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黑色蛾标记新品种贵蚕5号比较试验

2011-03-22 09:02罗朝斌岳宣孙运朋代方银
蚕学通讯 2011年4期
关键词:催青产茧量春蕾

罗朝斌 岳宣 孙运朋 代方银

(1.贵州省蚕业研究所,遵义 563006;2.西南大学蚕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北碚 400716)

蚕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是提高蚕茧产质量和蚕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优质桑蚕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是推动和稳定蚕桑生产的重要课题[8]。在品种选育、推广扩繁中,中系与日系品种的杂交率是直接影响蚕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现有品种采用的中系蚕蛾与日系蚕蛾仅凭肉眼观察不易发现纯对交配,从而影响制种的杂交率。关于蚕蛾形态应用研究,前人已有过相关研究报道,但仅限于二元杂交种的研究,实践证明,家蚕繁育优良品种应以四元为优。本项研究借助于我所育成的具有综合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四元杂交种贵蚕3号“57A·渝1×92A·24”,以此为载体,分别导入黑色蛾基因(16-200B系统),分别育成4个带有黑色蛾标记的多元杂交种的纯种,同时针对贵蚕3号4个纯种的性状,针对性地进行培育,最终培育出配合力强的白蛾×黑蛾(正反交)品种组合(黔·山×贵·高),拟命名为贵蚕5号(新品种已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本项目研究与实施,育成优良品种组合,由于该品种组合是白蛾与白蛾对交,制种时很容易辨认出杂交对与纯对,从而不会因纯对影响杂交率,确保制种过程达到全部杂交。本研究是对新品种按品种比较试验要求,开展了蚕种催青、幼虫饲养、全期经过、食桑习性、上蔟整齐度、营茧习性、营茧环境要求、产茧量、茧质、丝质等开展比较试验,以求了解掌握黑蛾标记品种原蚕各项性状,为新品种育成审定后进一步完善与制定饲养技术奠定了基础,可加快新品种蚕种推广应用,推动品种产业化进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蚕品种

供试新品种为:贵蚕5号(黔山×贵遵),对照品种:菁松×皓月、贵蚕1号、春蕾×镇铢和871×872。

1.2 试验地点

室内比较试验在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蚕桑研究室进行;区域试验在贵州省施秉县县、黄平县、和毕节市进行。

1.3 试验方法

1.3.1 品比试验

于2007年春蚕期将各品种同时出库,采用家蚕种常规催青标准进行催青,收蚁后实行全龄1日4回育(给桑时刻为:6∶30、12∶00、17∶30、23∶00),其中,1~3龄采用塑料薄膜防干育,4~5龄采用普通育,将两品种在相同温度、湿度条件和相同技术操作下进行饲养。各品种桑叶用量按蚕儿食下量给足桑叶,即以饱食为度,把握在每次给桑前蚕座内桑叶基本食尽,略有残叶。4龄起蚕24~48h定蚕数。每品种分4个重复小区,每小区400头蚕。各小区随机放于蚕架上饲养,每天调整蚕箔1次,给桑、眠起处理及消毒防病处理力求一致。适熟上蔟,6足天采茧,7足天调查各项成绩。

1.3.2 区域试验

蚕种分别于2007年春蚕期按各试验点出库时间与对照种同日出库,次日15∶00进入催青室,催青标准按二化性多丝量品种催青标准执行。各试验点于催青第11天蚕种发育己达己5胚子,进入黑暗保护。补催青后发放到试验农户,次日收蚁饲养。饲育型式为1~2龄全防干,3龄半防干,4~5龄普通育;给桑次数按1日3回育进行;农户实行小蚕共育,共育和大蚕饲养标准均按常规品种技术标准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和虫蛹生命率

从表1看出,经品种比较,贵蚕5号品种正反交平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高于对照菁松×皓月,分别达1.95g、0.48g和24.65%,万蚕产茧量、虫蛹生命率也优于对照品种。

表1 贵蚕5号杂交种试验品比结果

2.2 丝质鉴定

为了品种能尽快开发应用,将春、秋季饲养的贵蚕5号品种和对照品种在四川省蚕业研究所进行丝质鉴定,结果(表2)表明,贵蚕5号品种正反交平均茧丝长为1137.3m,比菁松×皓月长37.1m,正反交茧丝长差异明显小于对照品种;解舒率82.65%;解舒丝长940m,与对照相同;净度93分,与对照接近。综合各项鉴定指标,贵蚕5号品种丝质成绩较优良,达到或超过实用品种水平,而且正反交差异小。

表2 贵蚕5号品种丝质鉴定成绩

2.3 农村比较

为了掌握黑蛾标记品种在农村应用的各项成绩与现行品种的差异,以贵蚕5号品种和贵州现行推广的常规白茧品种为参试品种在贵州不同地理、气象环境的蚕区毕节市、施秉县、黄平县开展了区试比较(表3)。对表3中主要性状结茧率、普茧率、张种产茧量进行对比分析,平均结茧率以贵蚕1号的最高,为98.469%,其余依次为贵蚕5号(98.281%)>镇珠×春蕾(97.880%)>871×872(96.723%),贵蚕1号、春蕾×镇铢、贵蚕5号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与871×872间差异达极显著。普茧率以贵蚕5号最高,达95.569%,其余是贵蚕1号(95.165%)>春蕾×镇铢(92.787%)>871×872(92.363%),贵蚕5号与贵蚕1号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贵蚕5号和贵蚕1号与春蕾×镇铢、871×872间差异均达极显著。张种产茧量以春蕾×镇珠最高,达42.319kg,其余为贵蚕1号(41.588kg)>贵蚕5号(39.632kg)>871×872(35.50kg),各品种间张种产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其中,春蕾×镇铢极显著于贵蚕1号、贵蚕5号和871×872,贵蚕1号极显著于贵蚕5号,贵蚕5号极显著于871×872。分析结果表明,作为蚕品种主要抗性指标的结茧率较高,可见贵蚕5号品种的抗逆性较好,适应性较强。

表3 贵蚕5号品种在贵州各县的应用比较

综合杂交种比较试验饲养成绩和丝质鉴定各方面成绩,贵蚕5号品种除了蚕蛾带黑色蛾标记的特性,可繁育高杂交率的优质蚕种的特殊性状外,还具有健康性好、抗性强、产量较高、茧丝长、解舒好、净度优等特点,常规综合性状达到或超过现行推广品种水平,而且正反交差异小,稳定性好,有利于推广和提高工艺性。

3 结论与讨论

经室内品种比较、农村区试比较,黑蛾标记蚕品种贵蚕5号是一对抗逆性强、产茧量较高、茧质较优、适应性较好的桑蚕新品种。农村区试比较经方差分析显示,该品种产量等主要性状与贵州现行推广的白茧品种贵蚕1号、春蕾×镇铢接近,比作为该品种母本的871×872优良,达到了基因导入与生产性能提高,既具备了黑色蛾标记可繁育高杂交率的优质蚕种的特殊性状,又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是一对可用于生产优质生丝的黑蛾标记优良蚕品种。全面推广应用该品种,可提供特殊性状桑蚕新品种及高杂交率繁育新技术,推动贵州蚕业向优良、高效、特色化方向发展。

[1]向仲怀.家蚕遗传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鲁成主编.家蚕遗传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3]向仲怀主编.中国蚕种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6.

[4]向仲怀主编.蚕丝生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5]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科学研究所主编.中国养蚕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

[7]鲁成,向仲怀,黄君霆.21世纪蚕业科学基础研究发展趋势[J].蚕业科学,2005,26(2):104-116.

[8]向仲怀,杨焕明.家蚕基因组研究对蚕业学科及产业发展的影响[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6):1-5.

[9]代方银,鲁成,向仲怀.家蚕保存系统广食性种质的检出与培育[J].蚕学通讯,2003,(4):3-5.

[10]马宝俊,高玉军.特殊用途家蚕品种介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1:70-72.

[11]严孝银,何斯美,钱荷英.家蚕夏秋用优良品种品种的遗传增益分析[J].蚕业科学,2000,26(3):184-187.

[12]罗朝斌,等.桑蚕新品种贵蚕3号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03,(5):15-19.

[13]刘锡,罗朝斌,易勇,等.家蚕特殊用途新品种“渝黔绿茧”区域比较试验[J].蚕学通讯,2007,(4):16-18.

[14]吴玉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家蚕育种[J].农牧情报研究.1990,(1):39-43.

[15]范建奇.三对春用品种的比较试验.蚕桑通报[J],1997,(3):16.

[16]吴海平,王丕承,张庆芳.浙江省春用蚕品种比较及评价[J],蚕桑通报,1997,(2):8-10.

[17]吴海平,王丕承,张庆芳,等.浙江省夏秋用品种比较及评价[J].蚕桑通报,1997,(4):7-9.

猜你喜欢
催青产茧量春蕾
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 Model with a Cache-Like Memory Module
不同催青条件对两广二号原原种产卵成绩的影响
单张蚕种产茧量提高措施
桑蚕种催青中死卵的发生与防治
基于纳米TiO2开发的家蚕饲料添加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全国各蚕桑产区饲养量、产茧量及推广品种10年间的变化
淳安县蚕桑产业现状与对策
春蕾圆梦 高考助学在行动
桑蚕一代杂交种催青技术与经验
抓住蚕种催青关键技术 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