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

2011-03-31 05:53路宝利
关键词:职业教育

路宝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秦皇岛066004)

论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

路宝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秦皇岛066004)

唐代在诸多领域皆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由于其强盛以及政策的开明等因素造就了唐代职业教育的自觉意识。其不仅表现在唐代技术发达,更表现为如职业人才规格、职业道德、职业教学论、成熟的官府手工业艺徒制等整个体系的完善。剖析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无论对于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认识或是对现实启发皆有必要。

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

唐代因发达与强盛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皆占有突出的位置。在技术创造与发展方面亦非常突出,如农业方面创制曲辕犁,发明筒车;手工业方面发明夹颉和﨟缬二种染色法、唐三彩、雕版印刷术以及赵州桥伟大工程等皆文明于世。考究唐代技术昌盛原因,其中职业教育自觉意识为一鲜明特征。自觉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于职业教育理性认识程度以及职业教育践行状态。

一、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开明

唐代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逐步形成“君臣一体、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诸如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军事、财政、教育等权力多元合理分配又相互制约。唐代君臣集体议政决策体系的初步建立,唐代皇帝经常与宰相、文武百官在一起讨论军国大事。唐高祖、太宗、高宗曾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分别制成《武德律》、《贞观律》和《永徽律》。比较注意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建立广泛严密的监督机制,唐代国家的监督机构由御史台和谏官组成,另外还有比较广泛的社会舆论监督。唐代还任用一些波斯人为官,说明政治开明。唐代中期的名将李元谅是波斯人的后裔,自小从军,后升为上将军,波斯大酋长阿罗喊于公元658年出使中国,后留在唐朝任职。

(二)经济发达

唐代从“贞观之治”达至“开元盛世”其政治稳定与政策开明导致了其经济繁荣。均田制限制了地主土地兼并,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农业人口激增。农业生产水平以及人均粮食产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处于很高的水平。“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充实”。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对唐玄宗开元盛况的讴歌。工商业与商业城市发达,其中从陆路与海上开辟了诸多商道与西域、南海等几十个国家具有贸易往来,并造就了广州港、潮州港和扬州港三大港口,以及长安等国际性大都市的出现与繁荣。出现所谓自贞观以后“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百姓殷富”,“丁壮之人,不识兵器”等封建社会繁荣景象。

(三)文化繁荣

唐代为开放与兼容并包即比较典型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朝代。就如张广达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做到了兼收并蓄的朝代。”其因此带来唐朝文化的大繁荣。诸如在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鲜明地体现此特点,唐代文化之所以富有生气,“一是唐代的社会和文化能条贯、折衷此前数百年的遗产,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在破除了胡汉各个民族交流的障碍之后,多元文化终于在唐代得到充分显现。另唐代文化的开放除了民族间的交流之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西方和印度等地区文化的吸收。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生动局面。此在石刻、建筑、音乐、绘画等方面也都留下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的印记。敦煌文化为其中典型例子。尤其在文学艺术上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大诗人以及瑰丽的诗篇。另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达到极高的成就。

(四)重视文教

在唐初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科学技术得到了朝野人士的普遍重视。唐朝的武后、玄宗、德宗都分别著有农书和医书,在朝的文武大臣有不少从事过医药、化学、建筑、水利、农业、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工作。据《唐六典》及新、旧《唐书》记载,人们凭借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获得职位,甚至可以官拜尚书,这也促使科学技术在民间受到重视。中唐以后,国家离乱,战事频繁,学校不存,科学技术的传播主要由私学承祖。中晚唐时期,朝廷预求科技人才往往是到民间访求。

二、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形成的产业背景与职业境况

(一)均田制、租庸调制并行与农民初步“自由”

唐代农业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并行。均田制,不是把土地重新分配,而是在地主占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控制在国家手中的荒地,按农户人丁数量定期分配给农民耕种,然后向农民征收租调徭役的制度。619年唐政府制定的租庸调制于624年与均田制同时执行。它是以授田为前提向农民征税派役的制度。租,即田税,唐政府规定每丁每年交租二石。调是绢税,唐政府规定每丁每年调绢二丈或布二丈五尺。庸是指以绢或布替劳役即以绢代役。租庸调制保证了国家财政和劳役的来源,“输庸代役”则保证了农民劳动的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有利于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纳资代役制度与手工业者相对自由

唐代官府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了保证官府工匠均是材力强壮、技能工巧者,规定地方州县的工匠以“团”、“火”为单位,在官府服役时不许隐巧补拙,避重就轻。“凡计工程者,夏三月与秋七月为长功;冬三月与春正月为短功;秋之八月、九月为中功。其役则依户部式”。在和雇比较普遍的唐中,大部分工匠不必非要在官府从事生产不可了,政府可以用由工匠上缴的代役钱来随时雇工匠。“纳资代役”制度使民间工匠有了相对的人身自由,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但是为了确保官作坊的技术骨干,同时规定“其巧手供内者不得纳资”,有缺“则先补工巧业作之子弟”。因此,手工业者自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商业政策两面性与城市“百行”

唐朝官府鼓励外商,但对本土商业发展却加以抑制。因此商业政策呈现两面性。其“重农抑商”政策具体表现为禁止商人入仕,禁止官员经商等。对比之下,唐代积极鼓励国际贸易。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均是商品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西市主要为外国人交易的场所。唐代海上贸易的大发展,促进了广州港、潮州港和扬州港三大港口的繁荣。唐代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20多个南海国家都是经南海在广州登陆。唐代“行”这一组织出现,亦称作铺,如铜坊、染坊、纸坊、糖坊、油作铺之类。他们既是手工业作坊,通时又是铺肆,出售手工业制成品,且被组织在商业性质行会里。“行”是商业繁荣的标志,如长安市有二百二十行,洛阳丰都市有一百二十行,大同市有六十六行等。城市“百行”亦充分说明了手工业不断分化以及商业种类的不断拓展。

三、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的内涵表达

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内涵与标志主要是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与理性认识,如职业人才规格、职业道德、职业教学论萌芽等。另外,唐代手工业艺徒制度成熟亦为重要标志。

(一)职业人才规格萌芽

科技人才规格与标准提出是中国教育史上突破,凸显了技术人才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唐代不少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现以孙思邈为例,其在总结医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要掌握医道,必须做到“胆大”、“心小”、“行方”、“智圆”。所谓“胆大”,指能果决断诊;“心小”指治病细心谨慎;“行方”指行为方正不阿;“智圆”指知识丰富,又有智谋,能做到“见机而做,不俟终日”。另外,注重招生对象素质基础。算学、医学及天文历法等学已有了自己的招生、管理、考试、任用制度。社会上自学成才的人,可以通过明算科、明医科等形式的科举考试在国家中找到工作。考试时虽有些死记硬背的地方,但主要还是注重“明数造术,详明术理”,学生业务水平如果超过现任官的,可取而代之。可见当时是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

(二)职业道德教育萌芽

唐代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工匠,都强调道德问题。《隋书·艺术列传序》认为技术以“因民设教”为目的。应“救恤灾患,禁止淫邪”。如“医巫所以御妖邪,养性命者也”,“技巧所以利器用,济艰难者也”。《新唐书·方技列传序》认为有方技的人只有“卓然有益于时者,兹可珍也”。至于那种“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或“矜以夸众,神以巫人”的所谓方技之人,在当时已为人所不齿,被指斥为“技之下者”。在这种思想熏陶下,隋唐时期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崇高道德理想又热心服务于民众的科学家。如孙思邈在传授技艺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业品德的戒律。如传授医学的咒禁学,就规定“凡欲学禁,先持五戒、十善、八忌、四归”。要求后学“济扶苦难”、“不淫声色”、“调和心性不乍嗔乍喜”。《黄帝内经》还专门撰写了“疏五过”、“征四失”,详尽地阐述了医德的内容。科技专业教材中设专章论述科技道德,是我国所首创,足以说明对科技道德教育极端重视。

(三)职业教学论萌芽

在职业教育实践当中,逐步探索出重智能、重创新、集众长、强调验证等多种适合职业教育的方法。《新唐书·方技列传》总结了士君子“能以技自显于世”的经验,就在于其学艺“不迂”、“不泥”,医家还指出学习医学如果一知半解,就会酿成灾害:“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孙思邈富于创新精神的代表。其无论是方剂还是药物,都有自己的独创。清代徐灵胎在其《医学源流论》称赞孙氏创新“:此医道之一大变也。”博古通今,集众家之长为隋唐科技专业教育提倡的又一重要原则。它大胆突破了儒学重师法、守家法限制。僧一行学习天文、历法知识曾云游天下,多方就教,取众家所长,制成当时最完备的《大衍历》。隋唐科技教育还强调验证,例如天文、历法的教学就是采取观察、测量和数理推算等手段加以验证,医学教学则主要根据对临床效果的考察进行验证。孙思邈传授医术时,注重直观。他精心制作了三幅大型彩色针炙挂图,称《明堂图》。这些类似现代的实验与实习,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积极意义。

(四)隋唐官方实科教育的成熟

隋唐时代的实科学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属于国家教育行政系统的正规学校:医学和算学,医学又有中央医学和地方医学。二是属于职官“官学”性质的学校,主要有京师药园和太仆寺的医药弟子,以及太史监、司天台系统的天文历法生。实科教育已经有了内部分科教学,如医学教学分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四科进行。另外,实践教学趋于成熟。如司天台作为天文专科学校,附设于司天台,按业务范围分科教学,有天文、历法、漏刻三种,博士带学生,在业务实践中进行教学,重视观测。太仆寺作为兽医专科学校,附设于太仆寺,教授治疗牲畜的技术和知识,边学边参加治疗。另外,教学实践长短不等如官营工场中的技术学校,这种学校学习期限根据工种长短不等,长的4年,短的才40天。

(五)唐代官府手工业艺徒制成熟

唐代官府手工业艺徒制达至成熟。其管理体系严密,唐代继承发展了古制,专设少府监(或称内府、尚方)负责管理百工技巧(“掌百工技巧之政”)和将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据《新唐书·百宫三》记载,少府监训练工徒,有一套管理制度:明确工匠职责,各司其职。学制严格,如《新唐书·百官志》“细镂之工,教以四年;东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选择精师,唐代官府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了确保官作坊的技术骨干,同时规定“其巧手供内者不得纳资”。严格学徒,“不耻相师”是唐代工匠的一个传统。严格传艺,为了确保名工巧匠认真传授家技,有关部门对此严格考核与监督,甚至要处分不真正履行义务者。

(六)经学教育中经师传艺

在汉代经学教育中,已具有兼容实科知识的特点。隋唐之世,结束了自汉以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经学。有几位对经学统一曾起重大作用的经学大师,都兼传实科知识。史称“刘焯于《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十余部,推步日月之经,量度山海之术,莫不覈其根本,穷其秘奥。著《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并行于世。”又称刘炫“与术者修天文律历”,曾编者《算术》一卷(《隋书·刘焯刘炫列传》)。他还修订了《周髀》关于每百里日影差一寸的说法,后世僧一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子午线实测工作。二刘在讲经的同时兼传科技知识,孔颖达就是刘焯的门人。这是经学大师传习科技知识的实际事例。

(七)民间精艺与品牌传承

私学家传与专科教育。唐太史令庚俭,就出身于天文占星世家,李淳风与之类似,祖上四代都长于天文历算。阎立德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工程师,曾参加建造昭陵、翠微宫、玉华宫等大型工程,官至工部尚书。其父擅长工艺,家传得法。私学家传还广泛的存在于民间手工业中,凡名牌产品的制作工艺,在古代几乎都是依靠家传继承发展的。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唐代名琴绝品“九霄环佩”、“松雪”、“响泉”、“春雷”、“忘味”、“百纳”等,就是唐代西蜀成都雷威和雷氏一家所制作。雷氏家族以制琴为世业,所制古琴被人们赞誉为“雷公琴”,数百年间一直颇享盛名。《酉阳杂俎》卷六记载开元中有一位名叫铁头的笔匠,能莹管如玉,而无人传其法。其说明民间精艺失传危险。

(八)职业教育空前重视

唐王朝对于传播科学知识,给于了一定重视。尤其注意向官吏进行普及教育。据《新唐书·百官二》记载,唐朝宫内有“宫教博士二人,从九品下。掌教习宫人书、算、众艺”。这是朝廷向宫人普及算学等科学知识的证明。据称唐代官吏上朝要带筭(算)袋,在朝议政时还常用筹算决事。世称神童的刘晏,累官至京兆尹,曾管理“度支”和“盐铁”,他“每退朝,马上犹以鞭算”。这是唐王朝要求官吏识算的证明。唐朝统治者还重视普及医药知识。曾多次颁布药方于天下,并且将此视为济世安民的善政。当然颁布药方并不能代替医疗知识技术教育,不过,却造成了社会注重学习医学卫生知识的风尚。所以著名文人王勃曾说:人子不可不知医。并向长安曹元学习医术。唐代编撰出版了许多科学技术书籍,其中不少为“科普读物”,唐末问世的《四时纂要》就是其中杰出代表。这是继崔寔(实)《四民月令》之后又一部著名农家历书。它逐月列举了应做的农事及具体技术,其中关于植棉的论述,是我国古书最早的记录。这种通俗性的农书,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在古代几乎普及到各家各户,这在世界科普教育发展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四、唐代职业教育自觉意识的特征与思考

(一)职业教育不平衡与中国特点

职业教育不平衡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唐代出现学校专业教育如算学、医学、书学等,但农业、手工业、商业并未出现;第二,在教育内容上,仅医学在职业道德方面多有论述,说明此学科发展程度较高。第三,官府手工业艺徒制开始成熟且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但在商业、农业没有见到技术传承的制度规定,商业学徒是否出现,需进一步考证。

(二)政府科技政策两面性与职业教育命运

隋唐科技教育政策具有明显两面性。第一,提倡与扶持,如上文所述,唐朝统治者还重视普及医药知识。曾多次颁布药方于天下,并且将此视为济世安民的善政。与此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同时推行愚民政策,特别是对于天文、历法等科学技术事业,为了显示所谓王政的天意,唐王朝多次颁布法令,严禁民间学习研究,更不许民间造历。他们以权势压制科学家研究活动,剽窃其科研成果,还利用宗教迷信活动破坏科学发展。唐代技术传承与垄断并存。

(三)实用路径与理论研究的局限

唐代的造瓷业相当发达,已有许多著名的瓷窑和唐三彩等享誉世界的名瓷。对于瓷器制作,工匠们所掌握的许多工艺都很成熟。然而,在制瓷领域,它只是以技术的形式流传后世,而没有上升为化学方面的某一理论,更没有通过多项试验创造出玻璃或其他制品。不仅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社会上的著名医师、工匠和技术人才地位低下,只能靠一技之长“卖艺”为生,因此留给后人的不是家财万贯,而是“薄技在身”。这种现象沿革至今,致使中国技术应用发达而科学研究落后。

(四)手工业行会出现与“百行”兴盛

上文所述,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出现了手工业行会且“百行”兴盛,充分说明手工业内部的细致分化以及在商业一体表现。行会组织出现凸显了手工业以及并存相当的商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重要阶层。尽管历代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业作为社会运行的活力要素,在压抑中蓬勃发展,并逐步寻求政治地位。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5.

[2]王仲荦.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3.

[3]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路宝利(1969-),男,教育管理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史、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PHONEY WAR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