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 “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观

2011-03-31 22:07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长沙410002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25期
关键词:全纳体育场馆以人为本

陈 曙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长沙410002)

所谓 “以人为本”是指凡事皆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具体说来包含着2方面内容:其一,人是创造者,拥有无穷的智慧,应当通过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二,人的人格、个性、价值和权力应当受到尊重,“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本位和自我尊严为人生价值取向[1]。“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人的全面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标志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今天,人类这一社会主体对自身发展的重新认识与反思。“以人为本”理念表现在体育方面就是要突出 “人文关怀”,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需求,发挥体育的强身健体、调适情感、促进交往、张扬个性等多种功能。这既是体育价值与功能的内在体现,更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观的构建,必将成为新世纪体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1 全纳体育观

全纳教育思想是特殊教育界针对特殊儿童遭受普通教育歧视、排斥等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而今已扩大到普通教育领域,并且被赋予了一种更为广泛的含义,成为新世纪世界教育的新思潮和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新标志。

全纳体育是在全纳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思想潮流的基础上,将全纳思想与体育进行融合而形成的体育学概念。全纳体育的提出也会促使人们去反思传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实践[2]。笔者认为,全纳体育观就是让每一个人平等地享受体育教育,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体育中来,均衡地占有体育运动资源,关注所有人的体育需求,最终形成平等、和谐体育观。其中全纳体育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全纳体育教育观、全纳体育参与观、全纳体育资源共享观等。在全纳教育思潮背景下,全纳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和信仰系。全纳体育则是让所有的人都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以获得身心健康、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行为,是整个社会对体育的功能及价值赋予更高的认识和社会活动。

2 “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观的构建

2.1 构建 “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教育观

全纳体育教育具体要求在体育教学理念、内容、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融入了全纳教育思想,使得现有的体育教育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质的转变。在体育教学理念上,应顺应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为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则是合理选择、调配使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激发、唤醒、发掘所有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身心健康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每位学习者都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受尊重的;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上,则是以全纳教育为指导原则,按照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内差异性标准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相结合来进行。既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客观情况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尺,又要考虑不同学生之间在体能、技能、兴趣等个性区别,制定出相对性要求,更加关注学生个人内部体育学习前后的发展与变化,建立学生学习进步档案,最终确立学生个性化评价标准,从而践行体育学习评价的全纳性[3]。

2.2 构建 “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参与观

1996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目前对纲要实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全国掀起了健身热潮,推出了诸如 “全民健身活动周”、“全民健身工程”、“国民体质监测”、“农村体育年”等重大举措。但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仍然不彻底,有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没有参与进来,不可否认这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现象,但也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4]。全纳体育参与观是针对只有部分体育参与这一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出的,是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全民体育,使得体育将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性活动,这种广泛性的内涵包括体育发展的广泛性、享受体育发展成果的广泛性和投资主体的广泛性,让社会充分地广泛地持久地利用体育资源[5]。让任何个人在任何时间及任何地方都能便捷地进行身体活动,建立旨在促进全民族身心发展的全纳体育体系,增进全民族人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遗憾的是,作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其发展却滞后于社会的总体发展。我国体育的发展一直依靠政府的推动,政府的发展观念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特别是 “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有力基石,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无论是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的当代,尽管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到体育中,但政府管理体制仍然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主导力量[6]。因此,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减轻人们负担,增加人们收入,兴办各种公共体育场所,让人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去参与体育活动。其次要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社会公共体育管理机制,用以保证人们参与体育的权利并获得相应的体育利益。政府管理体制必须回应人民大众的体育要求,积极采取策略与行动,激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对人们体育需求给与满足。第三,重视发展弱势群体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参与行为。国家应对弱势群体的人群、地域 (特别是农村地区)等分布情况做出调查,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健身方案,出台一些有关弱势群体参与体育的方针、政策,积极扶持开展弱势群体体育活动,为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创造一定的精神或物质条件。第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尽可能地让体育活动惠及所有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尤其要善于发掘和发挥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注重健身活动中体育与卫生、体育与文艺、体育与休闲相结合。第五,加强教育,提高人们对体育价值与作用的认识,变被动练习为积极主动锻炼。让每个人真正做到 “每天坚持锻炼1h,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3 构建 “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资源共享观

这里的体育资源主要是指有形的、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等,包括进行运动竞赛的国家体育场馆,各个企事业单位满足职工体育活动的体育设施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体育场馆设施分布情况如下:体育系统的场地占有量仅为全部场地的2.34%,而学校系统的占有量为67.17%,工矿、铁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占有量为16.5%。传统观念下,这些体育资源只是被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所使用和享受[7],这使得构建 “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资源共享观成为使然。而构建 “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资源共享观,首先就是打破这种体育资源使用 “壁垒”,建立政府性体育场馆,让社会所有成员定期定时享用,各个企事业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也应当尽量满足其地域及周边群众和居民享用的公共体育场馆使用机制,让所有的人都能平等使用社会中各种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

其次,加大国家和政府对体育投入,建立更多体育场所、设施,增添诸多特殊的体育活动场所、器材,既满足一般的普通人的体育需要,又满足特殊群体 (如有肢体残缺、运动障碍的人)的体育需求。例如,日本政府和社会十分重视残疾人体育,在各大城市由政府出资建立伤残人体育服务中心。如大阪市就建有2个供残疾人使用的体育中心,其中 “长居伤残人体育中心”就十分具有代表性。又如,上海市青浦区区政府新建1片社区运动场、2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37个健身苑点,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该区已建成小型公共运动场16片,健身苑 (点)425个,健身器材5766余件,全区健身苑 (点)实现了村村全覆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6个。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经达到2.24m2,经过努力,可望在今年实现 “十一五”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m2的目标[8]。

同时,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扩大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程度、让更多的社会群体更大限度的使用体育资源。

最后,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应考虑到不同类型体育人群的体育需求。体育场馆在建设设计以及管理服务中,都要有利于所有人的参与和享用,更加人性化。例如:设立专门的盲道,专门的残疾人入口处及观众席;建立各种各样的服务导行、服务标志,创设危险时逃离危险的通道。培育专职体育场馆工作人员,建立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志愿者队伍,选派专门的服务人员帮助寻找座位、指导方向等。这种设计与管理理念让人人都有权利欣赏体育、参与体育、分享体育。

3 结 语

构建 “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观,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观应着眼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体育观,在遵循人的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发扬体育的人文社会精神,提倡人人平等,尊重人们之间的差异,满足所有人对体育不同的需求。为此,倡导全纳体育教育,将全体学生纳入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体育的锻炼者、享受者和受益者。这是构建 “以人为本”全纳体育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参与观是构建全纳体育的条件。只有让整个民族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才能使整个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形成现代文明主体,产生智力和人力资源的相对优势。“以人为本”的全纳体育资源共享观是倡导人们对社会体育资源占有和使用的文明程度,是人们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过程,为构建全纳体育提供重要物质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和观念的不断改变,特别是对体育的认识不断加深,为全纳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条件。但是,任何事物的完善和发展都须经过一定的阶段,全纳体育的发展也尚需一个过程。因此,构建全纳体育观,让所有人都参与到体育这个大家庭中来,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建设同步推进,切忌出现急功近利和胶柱鼓瑟的做法,只有这样,体育才能健康稳步的发展,发挥其对社会、对人民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1]王萍丽.“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106-108.

[2]陈曙,罗永华.论体育教学中的全纳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20-23,29.

[3]谢福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7):110-112.

[4]杜志娟,侯力健,于宝明.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0):17-19.

[5]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3):11-13.

[6]苗治文,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的科学发展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6(9):5.

[7]王振生,鲁政道.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社区化服务的探讨[J].职业时空,2009(4):170.

[8]金维雯.青浦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可达2.5m2[N].东方城乡报,2010-05-13.

猜你喜欢
全纳体育场馆以人为本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