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5例

2011-04-01 03:18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病证胃气顽固性

(吉林省第二荣复军人医院,吉林 梨树 136502)

呃逆,古称为“哕”,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气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类脾胃病证。顽固性呃逆病情迁延,日久难愈,呃声频频,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及正气亏虚引起,其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胃失和降而成。西医则认为本病多由于膈肌痉挛引起,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等均可引起这种不自主的膈肌间隙性收缩的病证。笔者自2002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针刺配合654-2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5例,均取得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年龄21~30岁15例,31~40岁12例,40岁以上8例;女20例,男15例;病程呃逆持续发作1 d者17例,持续2 d者11例,持续3 d者5例,持续4 d以上者2例。

1.2 病因 胃炎12例,胃溃疡10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5例,脑血栓后遗症2例,无病因可查者4例。

2 治疗方法

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疗:患者仰卧位,取上脘、中脘、太冲、双侧内关及足三里穴,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约0.5~1寸,行中强度刺激,得针感后留针20 min。去针后取双侧内关、足三里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将注射器针头快速进针于皮下,提、插、捻、转至有酸、胀、麻、重等感觉,经回抽无回血,每穴位注射654-2注射液2.5 mg。每日1次,病情严重者每日2次。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呃逆症状消失;好转:呃逆症状减轻,偶而发作,程度较轻;未愈:呃逆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结果 本组35例,治愈24例,好转7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88.6%。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4 病案举例

李某,女,35岁,农民。因3 d前与丈夫争吵后出现打嗝症状,自服“利嗝丸”无效后,前来我院门诊就医。症见:呃逆连声,胁肋胀痛,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诊断:顽固性呃逆,气机郁滞型。处置:给予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先取上脘、中脘、太冲、双侧内关及足三里穴,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去针后取双侧内关及足三里穴各注射0.25 mL 654-2注射液。第2天复诊,症状减轻,连续治疗2 d,呃逆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

5 讨论

中医关于呃逆病因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胃气逆为哕”,认为胃气冲逆为其病机关键,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肝气犯胃或脾虚痰湿中阻等均可致胃气上逆动膈,气机逆乱而发呃逆。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大法。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长于治疗心胸胃之疾,有和中降逆,利膈宽胸之功;足三里[1]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主治六腑之症,亦有和胃降逆之效。选此2穴配伍注射药物,可调和脾胃,宣通气机,宽胸利膈,胃气和降则呃逆自止。654-2注射液有解除膈肌痉挛,使膈肌张力下降,抑制大脑皮质而镇静的作用。穴位注射药物将针刺与注射液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及刺激作用更好结合起来,以增强延续针刺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更有效的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状态。对于顽固性呃逆[2]患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可收到很好止呃效果。且此方法安全、简便、无不良反应。

[1]孙彩霞.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观察护理[J].中华医学杂志,2004,22(7):214.

[2]孙凤菊,刘雪莲.头针治疗顽固性中枢呃逆35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1):26.

猜你喜欢
病证胃气顽固性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