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元气及其保养方法探析

2011-04-01 03:18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精气元气过度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古代哲学认为元气是构成和推动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原始物质。《冠子·泰金录》载:“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赖天地精气以化生,“人禀天地之气生”,故元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 元气的产生及作用

元气,又称真气、原气。元气禀受于父母“两精相搏,合而成形”的先天之精气,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营养和滋生。元气发源于肾中命门,藏于丹田,以三焦为通道运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1]。人体的阴阳,靠其调节平衡;脏腑的功能活动,靠其推动;四肢百骸,赖其运动;皮毛肌肉,赖其以充养;五官清窍,赖其以惠聪;思维意识,赖其以神明;精血津液,赖其以化生和布散。总之,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和“精、气、神”等均依赖元气“升降出入”的流动过程来实现。(《素问·六微旨大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2 元气的特性

元气与生俱来,通过父母之精一次性获得。在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鲜明的特性:一是元气的物质性[2],人是由精气构成的,“人始生,先成精”,先天精气的盛衰决定后天的禀赋;二是元气具有鲜明的先天性或遗传性,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长像、身高、性格、气质、身体素质等或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恶性肿瘤、先天性遗传疾病等与父母具有相关性;三是元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犹如抛物曲线,由渐到盛到衰;四是元气受之于先天,同时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如生长过程中的生活起居、劳逸、心理环境、社会环境、意外伤害等对元气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发病时人体元气的这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趋向性及转归。

3 影响元气虚衰的因素

机体的元气充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动就旺盛,身体素质就强健而健康长寿。父母精气虚衰,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生活失养,起居不慎,或病久损耗,以致元气的来源缺乏或滋养不足或耗损太过,是影响元气虚衰的根本因素。

4 元气虚衰的临床特点

4.1 发育不良 表现在出生后,囟门闭迟,发音、说话、走路迟等发育不良或迟缓性。

4.2 身体素质差 免疫力低,防御力弱,抵抗力差,对外感病邪有易感性。

4.3 与父母的某些疾病有相关性 如高血压、恶性肿瘤、先天遗传性疾病等。

4.4 病程的渐进性 由于元气耗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元气不足,导致抵抗力下降,致人于病也有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4.5 虚衰性 元气不足的病变呈现全身脏腑功能的虚衰性。

4.6 停滞性 元气不足,全身温煦、推动力不足,表现为气血津液的停滞性。

4.7 黏滞性、缠绵性和复杂性 元气不足,抗邪无力,常表现为久治不愈,或显效缓慢的黏滞性、缠绵性和复杂性。

4.8 生育机能低下 元气不足,肾之精气不充,表现为男子不育,女子不孕。

5 日常生活中保养元气的基本方法

5.1 生活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

5.1.1 生活有节 保养元气必须重视饮食生活的适宜有节。元气源于先天,养于后天脾胃。脾胃对食物中营养的摄取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和增进健康的源泉。《难经》云:“人赖饮食以生”。但饮食必须适宜有节,“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过饥过饱、过寒过热,偏食、饮食无规律、酒肉过度等皆会损伤脾胃,从而影响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致元气的后天失养。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切忌暴饮暴食;提倡以“素食为养”。食物中除保证每日营养,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外,应多吃一些含纤维素丰富的素食,纤维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肠道蠕动,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忌太过荤食,糖、高脂肪、过咸食物应尽量少吃为佳,避免损伤脾胃,影响后天之气的消化吸收。

性生活的适度。过度的性生活耗损肾中精气,不仅影响新生命先天元气的禀赋,而且由于肾中元气过度损耗,身体素质下降,抵御力低下,易患疾病,或未老先衰,甚或不孕。

5.1.2 起居有常,劳逸有度 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或过度的安闲是内养元气的重要措施。古人云:“劳(逸)则气耗”。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起居规律,劳作或安闲要适度。认为劳累太过或劳力太过,过度安闲均会对人体元气产生损耗。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过度的夜间活动、扰乱生物活动规律,或过度的安闲都易损耗肾中精气,耗伤元气,滋生疲惫不堪等元气不足之证。

5.2 精神调摄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对元气、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和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素问》云:“恬澹虚无,真气(即元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思想要纯洁安定,情绪要乐观愉快,精神要振奋饱满,才能保养元气,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容易发生疾病。同时认为:“喜怒不节则伤脏”“百病生于气”。认为情绪的过度忧伤或过度喜乐都会削弱机体抵抗力,引起内脏病变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发生疾患。实践证明,任何心理变化都会传到有机体的最小一个细胞,影响机体的健康。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使元气通达,增强免疫能力,预防疾病传染,提高治疗效果,甚至还能延长患者的寿命。相反,长期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人“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损志”,人的欲望太多,会对肾中精气造成不良影响;“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丧”。所以要善于调摄情志,保持心平气和,豁达乐观。不要过多追逐名利地位、贪婪奢侈生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自解、自乐、自消遥,提倡亲和行为,才能调和人体五脏六腑的能量,调解阴阳平衡,保养元气,强身健体,维护身心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元气充盛,健康长寿之人,秘诀无不是精神愉悦,快乐一生。

5.3 内养正气、预防疾病 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常消耗人体元气,而且病程越久元气愈亏,元气虚亏,抗邪无力,又常导致疾病久治不愈。故在日常生活中内养元气,预防或及时治疗疾病,是避免元气耗损的重要方法。中医预防疾病的关键一是内养正气:《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张仲景“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二是外御病邪: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防御气候变化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现实生活中,平素懂得内养元气,预防疾病之人,常常元气充沛,既使患病治疗效果和愈后均较好。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对年老、身体羸弱,生命原动力衰退之人,可常服金匮肾气丸,以“少火生气”;或多食核桃仁、黑芝麻、枸杞等补肾之品,以延缓元气早衰。

为此合理的生活起居,保持愉悦的心情,内养正气、预防疾病是保养元气,保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基本方法。

[1]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卢文杰,段绿化.对肿瘤本质及其病因的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2):77-79.

猜你喜欢
精气元气过度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植物活体状态精气成分测定方法与估算模型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