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模式的班级会议

2011-04-01 15:42陈登雄
成才 2011年6期
关键词:班规气氛班集体

■陈登雄

社会互动模式的班级会议

■陈登雄

社会互动模式是一种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重视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重视个体与社会成员或他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知识是在个人与团体的经验操作和互动中不断重组而产生的,并非仅源于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模式应用于班级会议中,把班会演变成社会问题的解决会议,可以使学生在与集体的互动中增进个体对现实环境的反映能力,提高社会活动能力;通过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他对学习的适应能力。在这种社会问题解决的班级会议中,学生共同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而共同承担学习上和行为上的责任。班会课因此可以“活”起来。以下是一次典型的社会问题解决班级会议的实录:

案例:老师,我想对您说……

时间:2005年12月16日

地点:高二(3)班教室

(说明:这个主题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在班级会议中自然形成的。起因是一位学生B在课堂上看报纸,遭到老师严厉批评,随后与老师发生了争执。)

师:我们这个班集体组建已经有472天了,同学们,我们曾得过哪些奖励或表扬?

学生(很兴奋,七嘴八舌的):有这么多天了呀!

军训时,我们是优秀班集体;

去年国庆汇演我们是最佳组织奖!

……

语文老师说我们班最干净,进教室来就舒服!

(笑)这个也算?

师:当然算!这有些表扬我这个班主任还真不知道呢!

学生(调皮地):其实我们很优秀的!(笑)

师:我真开心!要是L老师、D老师(教我们班课的几位老师)听说也一定很开心!不过C老师最近有点郁闷。

沉默。(全班同学都知道这件事,大家都猜测老师要开始训人了,谁也不敢贸然出声)

生A(生B的好友):其实C老师不该把报纸撕掉。

学生(七嘴八舌):是啊,不该撕报纸!

那天C老师可凶啦!从没见他发那么大脾气!

师:他那天怎么那么大火气呀?

学生:因为B是课代表吧!

“爱之深,责之切”呗!

生B(脸红地):我那天是不应该看报纸。不过老师把报纸撕掉了,我的火就“忽”地蹿上来了。

生A:算了,算了,都在气头上!(笑)

师(问生B):现在还生气吗?

生B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师:不过C老师好像还很伤心!

学生:还在生气吧!

师:不,是伤心。因为C老师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把我们班集体当成自己的家,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珍惜我们的每一份收获,也珍惜我们的每一点进步。

学生:是啊,平时他对我们要求很高,其实是对我们期望很大!

生B:我想和C老师谈谈!

在班级工作中,这样的班级会议不是自然形成的,这需要教师的努力与智慧。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1.形成卷入(invo1vement)气氛是社会问题解决班级会议的首要阶段,也是其必要前提。卷入气氛指的是渗透在班级中的一种温暖、热情、关心的气氛。一个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自己,可以完全自由地感觉,才能使他向着凡是能构成他的创造力的一部分的知觉、概念和意义广度地敞开。在这种气氛中,大家自由表达意见和情感而不受责备,无需害怕被批评,每个人的观点都有价值且受到尊重,坦诚就是参加会议的通行证。

我们在实施时注意以下几点可以帮助营造卷入气氛:

使用特殊的桌椅摆放模式。可采用“圆环型”“马蹄形”“会议形”(适用于小组讨论)。

选择合适的主题。主题必须是班级成员共同关心、共同拥有、共同经历的。如我的班级曾选择的主题有:

解读我的名字

我班班规

面对欺凌

我的职业和薪水

我家老照片

可以说,卷入气氛既是班级会议的前提条件,成功的班级会议又可以在班级中平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和谐气氛。

2.社会问题解决班级会议中,教师、班干部、学生都不必对某问题作出结论,而是由学生在与他人和集体互动中,就自己的行为作出个人的判断。

学生需要确定其行为背后和社会准则背后的价值,并在行为之间做出判断,并总结他们自己选择行为的价值。比如在“面对欺凌”班级会议中,两位被抢夺的学生情绪十分激动,回到班集体他们的恐惧感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愤怒,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借助集体的力量伺机报复抢夺者;但有些班级成员意见不同,认为既然他们已经报了案,就应该安心等待公安机关的答复,而现在大家应该讨论的是如何加强安全防护问题。在激烈讨论、各抒己见之后,大家总结出了几点意见:下课尽早回家;尽量不携带贵重物品;结伴而行。这样的会议虽然无法找回被抢夺的物品,但其意义恰恰在于讨论本身。这种集体中几乎人人都参与的讨论减少了学生的恐惧感,也平息了其盲目报复的冲动,是一种安慰,也是一次成功的心理疏导。

3.社会问题解决的班级会议的方向应该是积极的,其趋向或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埋怨或批评。如“老师,我想对您说”会议中,若老师或某班干部将会议基调引向批评,“对话”很可能戛然而止,会议的后半部分则会演变为“话语中心”的独白。在没有倾述完自己对老师“撕报纸”这一粗暴行为的不满时,学生是不会认识到:老师也是人,是有感情和情绪的,情急之下也会有不妥的言行,认识不到这一点,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平衡也就成为空谈,师生矛盾看似平息,实则愈演愈烈,由显性转为隐性,类似冲突事件恐怕还会频频发生。这种班级会议中的讨论却比批评更奏效,因为讨论是平等的而不是强加于某人的,讨论本身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教育或约束。再比如“我班班规”会议中,有的同学提出班规后立即遭到了同学的哄笑:你自己做得到吗?对此,教师并没有强化责备,而是说:应该问,今后,我们能做到吗?这化解了受嘲笑同学的尴尬,并把讨论引向了积极的方向。教师应当引导所有成员,提倡把语言中的“不能怎样”变为“可以怎样”表达。

4.社会问题解决班级会议中采用的互动模式对各年级、各年龄段的班级都适用。在这种班级会议中,学生无须严谨的逻辑思维,处于一种“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放松状态中。这对于每天紧张思考,学业压力很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体操”;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为重要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对于每天不得不独自学习的学生而言,这补充了他们对交往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指称的“重要他人”有近半数是同伴而非父母或老师。基于以上原因,这种班级会议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班会形式,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班会形式。这样的班级会议已经冲破了每周一次的频率,随时随地,应境而生,它自然、温暖、充满了爱和信任、尊重,变成了师生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武汉市弘桥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班规气氛班集体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My New Year Wishes
Creating an Atmosphere
CREATINGAN ATMOSPHERE
我爱我的班集体
如何进行班规的制订和实施
班规要科学合理
写出画面的气氛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