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探析

2011-04-01 15:42肖三
成才 2011年6期
关键词:实验课新课程实验室

■肖三

农村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探析

■肖三

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目前我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认真对待,切实解决。

一、对生物实验教学认识不足影响实验课程的开设

有的学校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实验课开与不开,上与不上,上得好不好,目标落实与否,都没有规定与要求。不少高中生物学教师对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和目标没有很好的理解。甚至一些生物学教师认为新课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太多,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在他们这种观念看来,实验教学只是可有可无的,只是用来巩固理论知识的一种方式,做实验只是完成一种走过场的任务。还有生物学教师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内涵,不能正确认识教材安排大量实验的意义,教学观念没有更新,认为实验的作用不大,只是可以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而已,并不作为教学去落实。

对实验课地位及其与理论课关系的重新认识是改变目前实验教学不受重视的关键。新课程之所以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是结束生物教学靠死记硬背的旧程式,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它是生物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检验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实验课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而且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它与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生物教学中缺一不可。我们应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不要因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加深对新教材和课程改革的认识的基础上,按新课程的理念,发掘生物实验中蕴含的深层次功能,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公民而努力。

二、实验条件制约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

生物实验室是生物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生物实验室建设的质量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生物实验教学的进行。但现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育装备水平却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生物实验教学的需求,成为制约生物实验教学的瓶颈。建设足够的、高标准的生物实验室,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广大生物教师的期盼,对此国家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高中开设生物课,存在着认识上的多次反复。高中生物课程时开时停,生物实验室建设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的高中生物实验室是高中理科实验室中最薄弱的实验室。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仪器种类上缺少、数量上不足、易损器材和耗材长期得不到补充,仅有的实验仪器、材料不配套,导致有些实验无法正常开展,有限的仪器闲置,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生物实验室长期没有专人管理,显微镜等常用仪器得不到及时维护,功能下降,有的严重失修损坏,失去使用价值。

实验室建设的滞后,关键在认识。认识提高了,投入加大了,建设足够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生物实验室,提供满足新课程对实验教学需求的硬件设施是不难做到的。

三、亟待提高的教师素质制约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学生物教师综合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1.少部分教师缺乏良好的师德风范,缺乏与时俱进,洞察和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前沿问题的锐进精神;2.知识结构老化,对当代生物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了解,缺乏培养学生能力的敏锐眼光与思考;3.由于实验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课开课率低,教师锻炼机会少,缺乏必要的实验组织、设计、操作及实验材料或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等实验技能;教育观念陈旧,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脑海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他们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的生物教育观和素质教育观;教育教学技术落后,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的在职教育提供了很多培训机会,广大生物教师要抢抓机遇,积极参与,切身提高自身的素质。一要注重知识的更新,不仅要系统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及时吸纳本学科的最新成果,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生物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及其他学科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了解国内外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二要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技能训练。实验教学技能是中学生物教师应有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较强的组织、设计生物实验课教学的能力,熟练进行实验演示和操作的技能,实验材料或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能力,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的能力,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或小论文的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三中)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实验课新课程实验室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