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郊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素养探究

2011-04-01 17:19武汉市江夏区教学研究室辛从飞
成才 2011年11期
关键词:口语师生素养

■武汉市江夏区教学研究室 辛从飞

提升城郊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素养探究

■武汉市江夏区教学研究室 辛从飞

教学是借助语言展开的师生特殊的交往活动,语言是教学重要的工具,也是师生交流的媒介。自教师职业产生之初,它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借助于书面语言对已有知识的了解,还是运用体态语言传递某种信息,或是通过口头语言表达某种思想,它都忠实地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活动。可以说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影响着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

现实的学校和课堂中,教师教学语言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呢?笔者因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与教研员的特殊角色,自2005年起,在城郊小学听过上千节常规课。通过对无数堂课中各层次教师教学语言的耙梳分析,有了较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一、教学语言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嗯”“啊”泛滥,啰嗦重复,表意不清

请看以下教例:

师:这首诗的作者啊,是谁?啊?

师:诗歌前两行,啊,写得怎么样?啊?

师:她回答得啊,怎么样,啊?

师:你们一起来读啊,怎么样啊?

上述教例中,教师口语极不纯净,杂质多,“啊”“怎么样”句句不离,泛滥成灾。这样不清晰的表达刺激着学生的耳膜,一节课,二节课;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都得无条件接受这种“熏染”,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这得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学科的爱,对教师的信服,对祖国语言的感受呢?

这个教例并非个别现象。城郊小学每天进行的课堂上,各科教师包括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不干净、表意不清晰、口头禅多,诸如“这个”、“那个”、“嗯”、“啊”、“好不好”、“怎么样”之类的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更有甚者,教师口语中病句丛生,颠三倒四,意思含混。这些现象的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讲述过教学生涯中深深刺激了她的一件关于语言的往事。一次,于漪和学生一起在学校礼堂里听报告。报告结束,于老师说:“今天报告的内容比较好,谈青年学生如何求知、如何成长,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但一名调皮的男孩打断于老师的话说:“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说着,就把练习簿打开给她看,上面画满了计数的一个个“正”字。于老师愕然了,没想到不良语言习惯的危害这么大,居然能掩盖报告的内容。她惊出一身冷汗,从此为了避免自己犯这样的错误,她开始了一段苦练表达,用语言吸引学生学习,“粘”住学生注意力的艰苦训练。

(二)词汇贫乏,语言枯燥,缺乏形象和色彩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贫乏、干瘪、枯燥,缺乏形象感、色彩感和生动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与教师的阅读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苍白不无关系。有些教师没有阅读习惯,涉猎不广,没有留意语言源头的别样风景,因此,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自然有限,教学时便多半只会重复教科书中的内容,语言表达枯燥机械,少有值得学生模仿借鉴之处,因此,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和提高。

以上所述问题,其实是教师语言元认知监控能力缺失使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好些人“这个”“那个”地说了一辈子,本人却浑然不觉。教师对自己课堂上说了什么会有所关注,而对于表述这一内容时所运用的语言形式,如用词的准确性、语音、语调的清晰度,常常缺少感知,或者说,压根儿就没去关注,更谈不上及时的调整与改进了。

(三)预设过头,生成缺失,交互少智慧

我们看到,城郊小学部分教师在课前,已经把准备在课上说的每句话都写在了教学设计里,好像很符合“精细备课”的要求,也是好些学校推广的做法。其实不然,课堂充满着不确定性,“学生是带着自身的全部丰富性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在课堂当下情境中变化的情况纳入“思考圈”,未能细细倾听来自学生的语言,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不能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而一味将事先“背”好的语言倒出来,只会让学生感觉无趣,上课也就成了应付和迎合教师的无味活动,使互动生成的课堂演变成“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这一普遍存在的课堂现象,表面上看,是教师语言呆板缺少灵活性所致,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与教育素养的缺失,他们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认为理想状态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预设的问题作答,若非如此,就一再引导,直到预期答案出现为止。在这种观念下的课堂,教师自然就只顾自说“教案”话,不能及时捕捉处理来自学生中的有用信息,而且由于缺乏与学生对话沟通的智慧,就无法作出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高水平的互动生成。课堂上教师的言说,也因为少了现场感和情境性,而变得苍白无力,这种课堂也就不可能真正打开学生心扉,撞击学生灵魂。

二、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为教师教学语言“照像”,提供反思的“镜子”

生活中,我们每天在走出家门前,都会用镜子照照自己:梳头拢发,拉衣抻领,让自己保持得体的形象。可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课堂上,教师没有了可直接照见自己教学语言得体与否的“镜子”,对于自己说了什么和怎么说的,往往关注不够。

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将教师的授课过程予以录音或录像,把课堂上师生互动交往的全过程真实地用视频或音频文件记录下来,为教师后续的反思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这一方法可称作为课堂语言“照像”,教师也能从随后回放的视频或音频文件这面“镜子”中照出自己语言的真实面目。

常规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活动,一般都由同事们品头论足,他们援引教师授课时的一处处细节,分析得失,提出建议,授课人虽然频频点头,很是认真,不时埋头煞有介事地记着这些诤言……但反思这样的教研活动过程,如果当场录了像,此时再回放相关镜头,让授课者看到“镜子”中自己在语言表达中的种种疏漏与失当之处,评课人的意见会因录像的回放显得更有说服力;授课者也一定会发现一直以来附在口头上习焉不察的种种表达陋习。相信这种情境“重现”会令教师的内省与思考更有效,更“刻骨铭心”也并不为过。

经常通过回放录像或回听录音的方式,锻炼自觉监控语言表达的意识和习惯,深入反思,不断锤炼语言,能使语言“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老舍语)。

(二)读书读报,以写促说,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口语能力

教师语言苍白、平淡,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等问题,与教师本身所吸收的信息量少、眼界与视野不够开阔大有关系。因此,经常读书看报,关注电视互联网中的各种信息,将吸收人类优秀语言的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时空,是成就良好语言素养的可行之路。

谈到读书,值得提醒的是要有所选择地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古今中外人类的优秀文化的不断滋养,构筑宽广扎实的文化底蕴,保持教学语言纯净、优美和形象。

此外,良好的口语素养的养成,不能缺少“写”的训练。在一般人看来,“写”与“说”是两码事,其实二者在学理上是一致的,它们同属于信息输出。适当练“写”,既是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所需,更能规范口语表达,使口语更具逻辑和条理性。长期坚持,教师的口语表达会更典雅、干净、清晰,语言素养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三)视学生为平等的对话者,在交流互动中提升生成“活语言”的教育智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对话和交往活动。而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课堂动态生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不能将课前准备的语言像竹筒倒豆子一般完全按预设的过程去演绎教学进程。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视学生为平等的对话者,承认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的造就,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由情境生成的教学环境。

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有根据课堂现场灵活生成“活语言”的能力,唤醒点燃学生: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使其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使其归于平静;当学生茫然无绪时,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唤起他的力量……这种即时生成“活语言”的能力,得依靠教师灵活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不会凭空而降,它需要教师在精心营造真心参与的课堂对话中去历练积淀,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滋养丰厚自身。这种历练和积淀,是在不断变革的课堂上天天进行着的。因此,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需时刻留意着来自学生中的种种信息,对其进行及时的“重组”,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教学也就具有了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师生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获得生命真实的成长。

教师语言素养的提升策略当然不只上述有限内容,还有诸如语言沟通技巧的合理运用,语言的修饰“包装”等众多内容。

“语言就是力量。”(雨果语)教学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文雅华贵,而以真理般的朴素见长;不像相声语言那样调谐逗趣,而以清楚、明了著称;不像绘画语言那样色彩斑澜,而以科学的简练取胜;不像舞蹈语言那样感情外露,而以沉着的深情内蓄。为人师者,当以“不是蜜却可粘住一切”的语言表达效果为目标,不断历练,不断超越,充分享受教师作为“睿智的言说者、耐心的倾听者、平等的对话者”这一充满丰富创造性之职业的无限欢乐。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口语师生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