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在文本细读的旅程上

2011-04-01 17:19江苏南京特级教师储广林
成才 2011年11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材

■江苏南京 特级教师 储广林

践行在文本细读的旅程上

■江苏南京 特级教师 储广林

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自课改以来,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脉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永恒追求。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提高课堂效益,就是要尽量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滋润与成长。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就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崔峦

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本文”;还不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著名作家吴伯箫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现状?其关键还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细读,有效、高效的前提是对文本的准确有效地把握。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什么是文本?说得通俗点,就是我们使用的教材。文本是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修养的一个载体。

什么是文本细读?我想用几句话来形象地描述一下。用朱光潜在《美学》里的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把这个“走”换成“读”:慢慢读,欣赏啊。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或者说: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最后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

二、文本细读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文本细读的关键就是准确地把握教材。语文教师要真正上出一堂好的有效的课,在课前的预设中至少应该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其中“教什么”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教什么”就是要做好文本的细读和学情分析。相对而言,这个问题更为重要,没有足够的重视,便会极大地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益。文本误读,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政治化

作为静态的文本,对它的阐释会因解读主体的不同而有千差万别的结论。语文教学无疑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如果强要给文本贴上政治的标签,却将会成为语文的噩梦。这种现象虽在七八十年代较为盛行,但在现在的许多课堂,还隐约看到这样的影子。如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一路花香》这篇课文,教师的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懂得课文蕴含的道理,而对文本语言一点也没有涉及,词语品味也是蜻蜓点水。我们认为,要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懂得道理。

2.概念化

概念化,就是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观照一类文本,用几个固定的概念去抽象丰富多彩的形象。更多地从背景、创作意图等去解读文本,以一种所谓神圣的情操去操作文本。从而使文本丧失其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光彩,教学由此失去生命的活力。

如学习课文《落花生》,“你觉得应该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是许多上《落花生》课堂上必问的一个问题。而学生的表现也总是大同小异——“苹果石榴派”的人数总是要大大超过“花生派”,而且可以驳得对方无招架之力。作者许地山实在没有说苹果石榴的半点不好,只不过是用它们高挂枝头的形象和花生深藏不露的特性做了一个比较而已,意在说明即便如花生外表并不好看的,但它实实在在,对人有用,这就是做人最需要的一种品格。文本的价值在于启迪人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而学生的辩论却转入了关于“包装”的话题,事物的象征概念已然被偷换了,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与文本已经没有什么关系。我不反对在班会课上开展这样的辩论,不过对于阅读课来说,文本,还是需要本位的解读。

3.虚无化

文本解读的另一个极端是虚无化,即过分强调多元理解,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颠覆经典文本,片面追求文本的“现实意义”,从而否定其原有的价值取向。乍看之下,这样的解读似乎体现了“与时俱进”,其实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解读行为。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客体,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建的对话系统中,它居于核心的环节,因此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尊重文本,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不误读文本。

三、教师怎样进行文本细读?

针对误读文本,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训导课、常识课等等。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也就是说,细读指向的言语性。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对言语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品味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的细读,是文本细读关注的重点。

1.用心细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

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2.用心细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听窦老师的课我们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合欢树》、《有关庙的记忆》、《病隙碎笔》等文本段落使我们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在细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几点:

一是抓住“重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用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对于每一篇课文来说,由于它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因此它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上都有它“特殊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要教学目标,它也是这篇课文特有的教学价值所在。

要抓住、抓准课文的“教学重点”,不能孤立地研究课文,而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有机地联系单元教材教学、全册教材教学,乃至年级、学段教材教学,这样才能抓准“重点”。

二是把握“特点”。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由于写作对象不同,人、事、景、物,因此教材内容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又由于作者对写作对象所特有的情感体验,所以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同样具有无限丰富性,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在课文的表达形式上,作者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把握“特点”就是要深入研究课文,准确地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上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样既能帮助我们抓准重点,又能因文而宜,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凸现课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一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前面那两句话看上去是多余的。它可以直接说“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加上这两句,读起来味道就大不一样——时光流逝,一去不再复返。像这种句子看起来很普通,但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就慢慢跟作者融合了。

三是掌握“难点”。所谓“难点”,是就学生学习而言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或达成的目标。

一篇课文的“难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可能是内容理解上的“难点”,也可能是语文知识掌握、过程方法指导、思想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难点”;教学“难点”同时还受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情感体验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篇课文,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其难点也是不尽一致的。

因此,要正确地把握教学“难点”,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内容和要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突破难点,提高效益。

四是适度拓展。文本细读要姓语,就是指老师带领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语文课要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的环节,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是以这个为基点,也应该姓“语”。

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

语文的根本在文本,文本的灵魂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上老师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品味、咀嚼、消化乃至吸收文本。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引领学生潜入文本,与课文的作者进行对话、与课文的主人公实现共鸣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古平岗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