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广告的修辞学诠释

2011-04-02 07:06吴靖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修辞格谐音成语

吴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成语广告的新界定及其形式

所谓成语广告,是指用单个成语充当一则广告。具体来说,是指在广告画面、图像、音响等广告语境中,为了突出广告意图,或者有意变换成语中的某个字,或者保留成语的原貌,有意变换成语约定俗成的使用意义。例如:

A1百“衣”百顺 (蒸汽熨刷机广告)

A2一“箭”钟情 (箭牌口香糖广告)

B1饮“乳”思源 (牛奶广告)

B2良药“甜”口 (营养饮料广告)

C1望眼欲穿 (衣服广告)

C2津津乐道 (博生饮料广告)

C3一夫当关 (上海鱼牌挂锁广告)

A1、A2属于有意变换成语的结构和意义的成语广告,它是利用同音或近音字直接替换成语中的某个字,从而构成一个新型的成语广告,可称为成语广告的第一类表现形式——谐音成语广告。A1、A2的原型成语分别是“百依百顺”、“一见钟情”。谐音成语广告可分为两小类,一小类是字面上容易理解的谐音成语广告,如A1;另一小类是字面上不容易理解的谐音成语广告,如A2。但不管是否容易理解,其广告意图都十分突出,广告效应明显。

B1、B2也是属于有意变换成语的结构和意义的成语广告,它是借助成语的结构,利用反义或类义语素来替换成语中的某个字,从而构成一个语义仿词成语广告,姑且称之为成语广告的第二类表现形式——仿义成语广告。B1是仿拟成语“饮水思源”,B2是仿拟成语“良药苦口”。仿义成语广告也可分为两小类,一小类是类仿成语广告,如B1;另一小类是反仿成语广告,如B2。

C1、C2、C3属于第三大类成语广告——保留成语的原貌,有意变换成语约定俗成的使用意义,姑且把这类成语广告称为换义成语广告。换义成语广告可分为三小类。第一小类是临时新生字面意义,如C1“望眼欲穿”,本义是指盼望真切,把眼睛都望穿了,而作为广告则是指看见某类衣服就想穿在身上。第二小类是临时回归字面意义,如C2“津津乐道”,“津津”原义是指吃东西有滋有味,一般使用的是其比喻意义“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即“喜欢谈论”。“津津乐道”的意思是“很有兴趣地去谈论”,比喻说话像吃好东西一样有滋味。作为广告语,“津津”的语义又回到了本义上,即指“饮料有滋味,大家都说好”。第三小类是临时产生比喻意义,如C3“一夫当关”,“一夫当关”,本义是指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广告用来说明鱼牌锁坚固实用安全,像人一样“把着关”。成语临时产生了比喻意义,启人联想,把锁的作用之大、功能之强表现得生动形象。

二、成语广告的修辞格概析

成语广告是一种修辞现象,是对成语的创造性运用,是一种临时运用成语的异乎寻常的修辞活动。这种修辞活动约运用了九种修辞格——飞白、谐音双关、别解、拟人、仿词、移就、易色、语义双关、比喻等。

成语广告有三大类,每类成语广告所使用的修辞格大同小异。

第一,谐音成语广告所使用的修辞格,主要是飞白、谐音双关、别解和拟人等。例如A1“百衣百顺”和A2“一箭钟情”,就是借助成语“百依百顺”、“一见钟情”的固定结构,故意用错字“衣”、“箭”,运用了飞白修辞格;并且运用的是谐音字,又是谐音双关修辞格;整体意义与原成语意义不一样,是别解修辞格;而A1“百衣百顺”又运用了拟人修辞格,将“衣”拟人化,“百衣”依顺蒸汽熨刷机。

第二,仿义成语广告所使用的修辞格,主要是飞白、仿词和别解等。例如 B1“饮‘乳’思源”、B2“良药‘甜’口”,分别模仿成语“饮水思源”、“良药苦口”,运用的是仿词修辞格;故意利用类义语素“乳”替换“水”、反义语素“甜”替换“苦”,明知其错,故意仿照,是飞白修辞格;并且套用成语的整体意义,类其义或反其义而用之,产生了别解,突出了牛奶或营养饮料的品味。

第三,换义成语广告所使用的修辞格,主要是别解、移就、易色、语义双关、比喻等。例如C1“望眼欲穿”,运用了别解修辞格。C2“津津乐道”既运用了别解修辞格,又运用了语义双关修辞格。C3“一夫当关”既运用了别解修辞格,又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又如:“神机妙算”(计算机广告),本指超越常人的机智和巧妙的计谋,而本广告却用别解的修辞手法,将“机”和“算”分别解释为“计算机”和“计算”,该成语也就摇身一变,成了赞美计算机的绝妙好词。该成语本用来描写人,而广告却用来描写物,这里也是运用了移就修辞格。“臭名远扬”(臭豆腐广告),本义是指坏名声传得很远。广告用来说明臭豆腐的名声传得很远,运用了别解修辞格;感情色彩由贬为褒,运用了易色修辞格;描写对象由人移为物,运用了移就修辞格。

三、成语广告的修辞心理分析

(一)成语广告的修辞心理根源

成语广告的修辞心理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对成语的喜爱心理。成语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突出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成语家喻户晓,简洁明了,音韵和谐,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此,选择成语做广告具有强烈的心理穿透力。第二,对谐音成语广告的猎奇心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谐音成语广告相对于成语来说,是“不平常的东西”,它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出人意料,并且雅俗共赏,幽默风趣,因而特别能吸引顾客的眼球。例如,“鳖来无恙”(鳖精口服液广告)这则谐音成语广告,相对于原型成语“别来无恙”来说,十分新颖。原型成语“别来无恙”,是古人久别相逢或别后通信的问候语。无恙,指没有疾病、灾难之类的事。谐音成语广告“鳖来无恙”,一字之差,幽默风趣,激发人们去联想,意谓“喝了鳖精口服液,就不会有病了”。人们看懂以后自然会一笑,甚至拍手叫绝,牢牢记住有“鳖精口服液”这种产品。

(二)谐音成语广告的修辞心理简析

广告语言的目的是吸引公众眼球,凸显广告意图。谐音成语广告恰好具备这一修辞心理功能。例如,一“箭”钟情,在形式上与原型成语有差异,因而特能吸引公众眼球;“箭”替换了“见”,凸显了广告意图——箭牌口香糖。

谐音成语广告的修辞心理,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图形—背景理论认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人们在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时,总是把这一事物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例如,人们看到书桌上有支笔时,通常是把“笔”当作图形,把“书桌”看作背景。认为知觉场总是由两部分构成:图形和背景。图形具有的特征是:面积或体积小,运动或在概念上可移动,凸显程度高,较依赖,不太熟悉,不易预料等。背景具有的特征则相反:往往面积或体积大,位置较固定,凸显程度低,较独立,较熟悉,更易预料。图形是在感知中特别容易引起注意的突出部分,而背景则是比图形更大的起衬托作用的部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更容易识别和感知图形。很显然,谐音成语广告也是由两部分构成:谐音字是图形部分,而原型成语就是背景。谐音字使人们心目中原本承认的固有模式(整个成语背景)发生了冲突,造成的不和谐状态使谐音字成为知觉上的凸显图形,从而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起到了吸引公众眼球的强大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图形”的谐音字更凸显了广告意图——或凸显产品名称,或凸显产品的某些不同凡响的特征和功能。例如:“无与‘轮’比”(轮胎广告),其谐音字“轮”就是图形,在感知上变得非常显眼,“无与‘轮’比”不同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无与伦比”,特别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在引起人们足够注意的同时很自然地凸显了产品名称——“轮胎”。

谐音成语广告是原型成语的变异,变异之后有些照字面可以理解,有些照字面不好理解,字面语义似通非通,但是公众为什么能理解和青睐呢?因为谐音成语广告的修辞心理,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完形趋向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的基本思想。心理学的完形趋向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认为:(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通常不是由元素的分析开始的,即不是由元素到整体(即完形),而是从整体到元素,即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以有意义的完形整体为基础的。例如人们看到一辆汽车,一开始便从整体上认识,而并不因为它缺少一个轮胎或更换了一个新轮胎而改变认知。(2)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大脑对来自感官的信息总是不断地加以整合。当人们接触到一个不完整的感知场时,往往以相邻和相似为参照点,以一种“可预见”的方式即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沿着“好”的完形方向把这个场“看成”是有秩序的;总是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把分散的元素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做是一个单位,整合成一个完形。人们有这样的体验:望着天上漂浮的云彩,很容易将云彩整合成棉花、奔马等各种形状。谐音成语广告的认知过程也遵循完形趋向和概念合成的心理规律。例如,“随心所‘浴’”(热水器广告),当它进入受众的感知后,原型成语“随心所欲”立即被激活,由于谐音成语广告变动的只是个别谐音字而不是其整体特征,因此,人们就会按照习惯仍然从原型成语的整体思路去理解它。同时,由于这是热水器的广告,人们自然会在原型成语意义的基础上追加热水器广告的意义,两重意义相互映射,产生新的合成意义:热水器性能好,人可以凭意愿,想怎么洗就怎么洗。

四、谐音成语广告的修辞影响

谐音成语广告的修辞影响与谐音成语广告的修辞效果密切相关。谐音成语广告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三点:第一,似曾相识,新奇有趣;第二,见字明义,一目了然;第三,简洁易懂,过目不忘。例如,“一戴添骄”(奥威手表广告)给人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因为它是“一代天骄”的谐音;同时由于它在形式上与“一代天骄”有别,所以又给人新奇有趣的感觉。“一戴添骄”的谐音双关语义一目了然:戴上奥威手表,增添骄傲自豪的神气;戴上奥威手表,造就“一代天骄”。“一戴添骄”借助于原型成语“一代天骄”,简洁易懂,令人过目不忘。

谐音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本不足为怪。但是,由于当今科技的发展,现代媒体的广泛宣传,谐音成语广告深入人心。模仿谐音成语广告的修辞样式,得到了强化和普化。可以说,自谐音成语广告出现以来,在社会用语和中学生用语中掀起了“谐音”的浪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视栏目名称谐音化、成语化。例如:《焘焘不绝》(2010年湖南教育台,“焘”是主持人的名,此栏目主要是讨论问题,意味滔滔不绝),《缘来是你》(2010年湖南电视台女性频道,专门展示男女相亲的内容),《绝代双椒》(2010年湖南移动电视,指男女二人构成最好的搭档来讨论问题),《谈股论金》(2010年宁夏卫视,分析股市行情的栏目),《粤来越开心》(2010年旅游卫视,意味来广东旅游越来越开心),《丁点真相》(2010年湖南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姓丁的主持人讲解故事真相)。等等。

第二,影视剧名称谐音化、成语化。例如,《谈情说案》(2010年10月31日湖南长株潭电视台2频道),《极度凶鳄》(2010年7月10日长沙公共频道),《缘来如此》(电影名),《娜是不一般》(2010年7月5日湖南长株潭3台),《嘻游记》(2010年7月9日湖南互动频道),《宫心计》(2010年9月29日四川卫视),等等。

第三,经营店名称谐音化、成语化。例如,“餐谋天下”(餐馆名称),“娇点服装”(女装店名),“百幸鞋业”(鞋店名),“衣衣布舍”(布料服装店名),等等。

第四,对中小学作文教学有一定影响。例如,《作文周刊》(初中版)2005年第10期刊登了《广告新奇成语演义》一文,该文介绍如何运用谐音修辞方式改换成语,把谐音成语当作标题来趣说校园故事。文中列举了中学生自己创作的一些“例文展示”,例如:

“君子好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是《诗经》里面的诗句,可我班同学却把“君子好‘球’”当成语来疯传。最近班上出现了罗纳尔多和姚明的崇拜者,他们相继对足球、篮球产生了浓烈兴趣。一有空,他们就抱起球玩个不停,甚至在教室里也踢来投去,不到几个月,他们的球技长进不小,可窗玻璃和灯具却损坏了不少。有一天,班主任把小球迷们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教育道:“君子好‘球’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在教室里胡作非为。从今天开始,谁也不能把球再带入教室,只在体育课上才能挨着球皮!”“哦——”小球迷们张圆的嘴巴足以放下一个足球。

这篇文章的结尾说:“校园里的成语在继续演义,另类文化也在暗中滋长。”我们不得不承认,谐音成语广告对中小学作文教学是有一定影响的。

[参考文献]

[1]李昕.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英广告语谐音双关的变异使用初探[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0):60-62.

[2]高艳梅. 广告语言与成语[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3):126-127.

[3]黄漓江. 成语谐音仿拟广告词理解的认知阐释[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5):96-100.

[4]胡志林.广告新奇成语演义[J].作文周刊:初中版,2005(10):2.

[5]吴靖. 广告谐音成语新辩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106-108.

[6]吴靖. 广告谐音成语的社会文化解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8-141.

[7]吴靖.广告语言的突破:广告变异成语大观[J].新闻爱好者,2009(9):70-71.

[8]李洪孝.广告语成语变用的影响及浅探[J].魅力中国,2008(26):91-92.

[9]单强.广告语言艺术中的谐音浅析[J].廊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2):8-9.

[10]王淑花.广告汉语谐音字现象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3-125.

[11]陈庆汉.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J]. 新闻界,2007(2):116.

猜你喜欢
修辞格谐音成语
论修辞格的本质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初中语文修辞格教学初探
拼成语
绝妙的数字灯谜
猜成语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