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幽

2011-04-03 12:19刘建国邓新年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型学分应用型

刘建国,邓新年

(湖南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幽

刘建国,邓新年

(湖南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就成为今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然而目前理论界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的探讨与研究,不能为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強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分析,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幽

自从我国制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以来,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的驱动下,许多仁人志士对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及各种问题进行了全面、广泛、深入的探讨研究,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着众多的观点与见解,但在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方法与途径等方面都达成了许多共识,为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撑。

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是由高校本科教育培养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基层单位从事各种应用性创新活动的中层次创新人才。其主要职能是从事高科技含量不是很高与创新难度不是很大的中小型项目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研制,中小型企业设备与工艺的改造,中小型产品的更新、完善与完美以及二次开发,中层与基层单位的管理与决策创新,中小型艺术设计与创作等。其价值取向是:充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发展变化的需要,提高企业与行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繁荣与持续发展,推动新型社会的建设与管理。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普遍应用,我国各行各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当务之急。尽管目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诸多的探讨与研究,但没有升华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作者认为,影响和制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必须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探讨研究,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一 推广“实验”经验,拓宽特殊教育途径

近几年来,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国家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部的部署下,许多高校的本科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实验班,例如“思源班”、“茅以升班”、“詹天佑班”、“李达班”、“拨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国际金融实验班”,等等。这些实验班都是在本科生中进行,都是采用“导师制”,都强调要加强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与评估方式、培养途径等方面都有一些重大的改革或举措,其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但目前这样的实验班极大多数是在理工科中进行,社科类很少,这种状况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当前急需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笔者认为,这样的实验班应该要多办,首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要降低举办资格的门坎,尽量充许各本科学校办各种类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验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大力给予支持与扶助,给予很好的指导与引导并进行有效的监控。其次是要不断开拓新的专业领域,尤其是要加强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既需要大量的理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振兴产业,发展经济,也需要大量社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新型社会建设与管理,两者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其三,要转变办班理念。目前大多数实验班是搞精英教育,能够参加的学生太少。这对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不大,更不能滿足社会急需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因而必须转变办班理念,不要作为本科中的精英教育来办,而应作为培养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为大量培养各种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努力。总之,要尽量使更多的本科学校与本科生参予到这一行列中来,使其成为我国今后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途经。

二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策略的学习与掌握

目前,我国社会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应用型创新人才,仅仅依靠特殊教育的培养是无法满足客观现实的要求,必须在所有的本科教育中加大改革的力度,大力推行创新教育,通过一系列的重要举措,促使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策略的学习与掌握是重要的举措之一。许多专家在研讨中都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学习、掌握创新的知识、理论、方法、技能与策略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策略的学习与掌握。首先是要开设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创新课程。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与策略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与载体,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普通班,在课程设置上都必须要增加创新课程,形成“通识+专业+创新”的课程体系。如果在普通班级不能全部开设创新课程,至少要开设一些创新课程的选修课,并尽量鼓励学生选修;其次是要设立必须完成的创新学分。设立创新学分也是鼓励、鞭策学生积极学习、掌握创新理论并从事创新实践的重要举措。调查研究表明:为了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现在很多本科学校都设立了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各种创新活动。但在具体做法与要求上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校设立的创新学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完成的,否则拿不到毕业证,有的学校设立的创新学分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而是作为评价、衡量学生优劣的一个参照条件,仅仅是一项鼓励措施。在创新学分的标准与要求上也是如此,有的学校高有的学校低。笔者认为,设立创新学分是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鞭策大学生积极学习创新理论,主动开展创新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应该作为本科教育中必须要完成的学分,否则不能毕业。但在具体做法与要求上要注意两点:一是创新学分可分为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理论学分是指必须要修完一定的创新课程,实践学分是指必须要完成一定的创新任务。二是创新实践学分的要求不能太高,凡是创意好、创新性较高的活动、成果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创新实践学分。

三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许多专家在研讨中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大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把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价值取向转变为以培养、训练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应用型创新人才最主要的特征是创新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善于开拓创新,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了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内外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创新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研究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指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网络教学法、“三三五”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还有发射法、激疑法、发现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尽管各有特色,但都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探索、钻研、质疑,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都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智慧碰撞,通过相互诱导、相互争论,能够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引发想象、激发创新灵感与创造力,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设想、新的方案等等。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懂得怎样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分析、探讨、研究各种问题,增强心智技能与策略;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研究与创新的理论与方法,顺利开展一些研究与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训练、培养与升华。高校教师必须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并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创新。总之,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围绕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四 改革考核与评估标准,突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检测

考核与评估,作为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一种主要工具和手段,对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具有很大的制约与影响。它不仅直接制约、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制约、影响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影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态度、动机、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等等。从我国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看,考核与评估标准仍然是传统型的,主要侧重于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方面的考核、检测,忽视能力、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考核、检测。教师主要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主要是为考试而学,许多学生仍然被迫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里,不仅能力、素质得不到培养、提高,而且严重挫伤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上进心。尽管国家对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视,但由于传统观念与习惯根深蒂固,考核与评估标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而仍然举步艰难,实施乏力。

笔者认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是教学与教育活动的主旋律。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考核与评估标准的改革与创新,无论是考查、考试、实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实习、作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都要突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考核与检测。首先,考核、检测的内容与答案要求必须以主观性为主,具有发散性、求异性、创新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充分地自由发挥,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造个性。其次,考核、检测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够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其三,在评估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凡是创新因素较多、较好、较高的,就得高分;凡是创新因素较少、较差、较低的,就得低分。其四,在“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党、团员”、“优秀毕业生”等评定中,都应把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作为最主要的条件。其五,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上,要把是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训练、培养以及创新人格的塑造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五 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

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还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得到磨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不断提高与升华。为此,学校必须搭建创新平台,为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给予保障与支撑。

首先,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与奖励基金,为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上的支撑与保障。尽管目前极大多数本科学校已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与奖励基金,但金额都不多,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高校必须逐年增加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与奖励基金的比率,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科研课题;鼓励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的一些科研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小组的科技活动和各种理论研究协会的研究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大学科技园的一些科研或创业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企业、社会团体或政府部门的一些科技改革、科学研究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一些社会调查与研究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撰写论文与专著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上的支持或帮助,对于表现特出与获得较好成果者,要结予奖励。其二,广泛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加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高校要尽可能多组织一些创意新、创新性强的各种竞赛活动,主要有各种产品设计比赛、艺术设计比赛、建筑设计比赛、建模设计比赛、项目设计比赛、课程设计比赛、营销策划比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等等。高校要尽可能动员、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予这些竞赛活动,要把这些竞赛活动作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进行常规训练的重要举措。其三,认真做好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申报、管理、评审、鉴定、推广等工作。为了大力支持与扶助大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高校必须做好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申请课题与项目,给予理论与技术上的指导,而且要做好评审、鉴定等工作。对于大学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得的重大成果,要帮助他们申请专利与推广专利。总之,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六 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教育位阶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是有大师之谓也。”大学要靠大师来支撑,名校要靠名师去造就。“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教高育改革的主力军,是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之根本。没有一流的教师,就创办不了一流的学校;没有一流的教师,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高校要推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就必须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自已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教育、指导与培养。如果教师缺乏科研与创新能力,是很难培养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提升创新教育位阶是关键。

首先,引进人才必须注重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考查、检测。目前,许多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唯学历、唯职称的误区,只要是学历高、职称高的就愿意花大价钱引进。其实学历高、职称高的并非都是优秀的人才,更不可能都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笔者认为,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考查、检测,确保引进的人才是真正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兴校强校和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加强在职教师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予各种教研、科研与创新活动,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质。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使青年教师快速提高、脱颖而出;可以通过大师、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组成各种科研方阵与梯队,带动各学科的教师共同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可以鼓励教师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身份,积极参予企业、社会团体、政府机关、高校科技园等方面的科研与创新活动,通过实践磨砺,增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竞赛、创新活动竞赛,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增強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可以通过重点扶助、跨越式突破的方式培养大师与帅才。其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创新型优秀教师队伍。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与具体的实施方案。学校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型,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制定配套的与相关政策,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支创新型优秀教师队伍。其四,建立突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培训机构。传统的师资培训机构都忽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已适应不了打造创新型优秀教师队伍的需要,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笔者认为,各级各类师资培训中心或机构,必须把提高、增強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作为培训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要尽可能进行一些创新理论、方法、技能与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尽可能介绍一些国内外本学科、行业的一些创新研究与创新成果;尽可能地参与一些教研与科研活动;尽可能地布置一些教研、科研任务进行集体研讨。在理论学习中进行研究、创新,通过研究、创新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总之,影响、制约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因素很多,高校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完成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

[1]李 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大众,2007(12).

[2]樊 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3]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6).

[4]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5]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构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9(2).

[6]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7]陈 惮,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G640

A

1674-5884(2011)10-0021-03

2011-08-04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2009303)

刘建国(1955-),男,湖南茶陵人,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责任编校 杨凤娥)

猜你喜欢
创新型学分应用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