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看郑州市公共图书馆集群构建

2011-04-03 12:22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总馆分馆郑州市

邹 鑫

(淮阴师范学院,淮安 223300)

1953年正式诞生的郑州市图书馆,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藏书有自己的特色、服务高效一流、数字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现已成为河南省一流的市级综合型公共图书馆。它不仅肩负着向全市人民提供信息服务的任务,还担负着全市基层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任务。随着郑州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郑州市图书馆已不能完全满足全市人民的信息需求,迫切需要创新发展,建立集群管理服务体系。

1 郑州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

1.1 郑州市图书馆建设现状

1.1.1 主分馆建设

近几年来,郑州市图书馆在主分馆建设中进行了多种尝试,目前已形成1个主馆、4个分馆和26个小型乡村、社区和单位阅读站融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体系,让图书资源快速流通、定期更换,利用率实现了最大化。目前,在主分馆模式上有自上而下式,如送变电站分馆、惠济区南阳寨分馆和郑州市监狱分馆等;自愿结合式,如管城回族区分馆等。而随着2008年各区级图书馆的开馆,一个覆盖市、县及部分乡镇、社区和农村的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框架已初露端倪。

1.1.2 读者服务工作

郑州市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达82个小时,并承诺全年天天开放;坚持推行“四免四服务”的服务措施,以吸引和方便读者。近年来,每年接待读者均保持10%的增长速度。为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原则,先后在部队、企业、街道社区等兴办16个集体借书点,将服务延伸到郑州的基层单位、社区、乡村,同时还为登封石道乡、新密尖山乡等10多个乡村建立了图书室,既增加了读者服务工作的区域辐射能力,也相应扩大了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1.1.3 信息资源建设

郑州市图书馆现拥有藏书80余万册(件);搜集建立数据库、各类光盘、声像资料3000多种;提供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1998年至今)、河南省地方性法规、中国企业产品数据库等30多个数据库供郑州地区人民使用[1];开设有报刊、少儿、电子读物阅览室及综合图书借书处等12个服务窗口,阅览室座位400个;拥有计算机170多台,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服务。馆藏文献和服务设施基本上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但在给郊县民众提供服务时,还是显得鞭长莫及。

1.2 郑州市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郑州市图书馆是郑州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市民学习、阅读的重要场所,应加大文献收藏、开发及信息情报服务的力度,促使文献外借等一般性服务工作逐步走向社区;发挥市图书馆作为郑州地区图书馆事业管理协调的职能,联合新郑、新密、荥阳等所管辖县区图书馆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切实把馆际协作与资源整合作为未来郑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点;打破现行管理体制约束,将分散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在管理运营、资源流通、服务共享上实现一体化发展,形成由点及面、全面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即以总分馆制为运行模式的郑州市公共图书馆集群管理服务体系。

2 建立集群管理服务体系的基础

郑州市图书馆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协作网的主要成员之一,从1996年加入至今,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不断加强与各类型、各层次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构建图书馆集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7年由兰州承办的新亚欧大陆桥沿线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协作网第六届年会以“图书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主要议题,共同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如何拓宽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为进一步促进沿大陆桥城市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进程发挥积极作用[2]。这为郑州市图书馆构建集群管理服务体系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机会。

2007年12月3日,“郑州新农村图书室建设直通车”项目正式启动,郑州市图书馆将联手6县市图书馆,共同建设郑州市新农村图书室文献资源基础库。该项目将郑州市图书馆作为中心馆,将新郑、中牟等6县市的图书馆设为分馆。中心馆和分馆的图书定期互换,实现资源共享[3]。郑州市图书馆在规划郑东新区新馆时,从总分馆制的角度考虑,将根据地理范围、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设立分馆,地区各馆共享藏书系统,实现通借通还;除了借阅图书的基本功能以外,还增加学术交流、会议服务、文化培训、文化产品销售、音像视听、休闲娱乐等多种文化功能。

郑州市图书馆朝着集群的方向发展,已建成了郑州市图书馆、新密图书馆、新郑图书馆3个支中心,以及覆盖全市各个乡镇村、街道社区的基层服务点。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4个,村级文化大院429个[4]。为增强总馆的信息资源保障率,市图书馆又承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郑州支中心”,主要负责郑州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具体实施。其建设目标是:将在三年内实现与6个县级支中心、2400多个乡镇、村和6个区级文化中心及全市社区中80%以上基层服务站点的联网,从而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3 集群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3.1 集群管理服务体系的目标与结构

集群管理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以市图书馆为中心,整合所辖基层图书馆,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与共享工程相结合,建立城乡一体化、资源高度共享的新型公共图书馆网络文化服务网,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服务体系要在已建立总分馆的基础上,根据郑州地区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重新规划,建立布局合理、深入民心、贴近用户的分馆和服务点,再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区县图书馆为二级分馆,以街道、乡镇图书馆(室)为分馆,以社区、村庄图书室(流动图书车)为图书信息服务点,构建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有机体,并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集群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互联互补,以网络化布局,为群众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

3.2 集群管理服务体系的模式

总分馆制产生于美国。如今,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处在世界一流水平,与其开展总分馆制大有关系。1931年,著名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阐述图书馆学五定律的第四定律时指出,为使每个人都能方便地得到充分的图书馆服务,地区中心馆应通过设立分馆和流动图书车提供这方面的服务[5];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系统实行总分馆制,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LB)负责统筹安排系统内各图书馆的馆舍、设备、经费、人员、文献、运行机制,业务经费统一管理,业务活动统筹规划,创造了一个世界级、便捷高效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扩展了新加坡的整体知识能力和信息竞争力。

总分馆制建设在国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自2000年12月开始建设,到2005年上半年,已连接上海22家区县公共图书馆、12家大学图书馆、2家专业图书馆,其中在业务系统上与总分馆实行“一卡通”功能的图书馆有24家。24家分馆与总馆不仅构建了一个小型城域网,并且在这个城域网平台上实现了一个较大型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应用系统[6],打造了一个具有总分馆体系特色、完全实现通借通还的超级图书馆服务网络。东莞市的总分馆模式是以东莞图书馆为总馆,以各镇(街)、其它系统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图书馆、单位内部图书资料室为网点,以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和调节手段的地区图书馆网群。目前,建立起1个总馆、15个分馆、100个流动服务站的集群图书馆体系[7]。实现了统一采购、集中编目、通借通还,达到“合理分工、共同负担、分别保存、合并使用”的目的。

鉴于国内外总分馆制的成功实践与理论经验,郑州市图书馆要认真总结、汲取精髓,在详细调研其管辖各区县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与分馆所在政府的协调,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总分馆为运行模式的图书馆集群管理服务体系。由于郑州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图书馆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建设总分馆时,要有步骤、有区别地开展,不能搞一刀切——要求分馆必须具备相同资源、设施和功能,也不能为突显政绩,盲目建设,不顾后期持续发展。

3.3 集群管理服务体系的运行方式

3.3.1 服务统一

集群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方便用户、资源共享、规范服务、惠及全区人民。集群内,虽然各成员馆的性质、地位、功能不同,但是它们提供的读者服务必须规范统一,否则就会造成分馆用户门可罗雀,总馆用户人满为患。集群要达到统一的服务效果,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各馆装修格调统一,标志统一。主馆和分馆的建筑外观可形式多样,但色彩及装修格调要统一,采用统一的标志,体现图书馆服务的机构特点和整体特色;(2)制订统一的服务标准、服务用语及馆员仪表仪态等;(3)及时交换、流动各馆馆藏,以便第一时间给用户提供最新书刊服务;(4)共享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数字信息资源,实行书目数据库统一检索,实行图书通借通还;(5)建立向分馆延伸各类服务的管理机制,把总馆的讲座、培训、展览、读者活动、网络或电话咨询等服务延伸到分馆。

3.3.2 信息资源共享与流通

信息资源共享是集群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目的,信息资源的无障碍流通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手段。只有实现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资源的无区别访问,才能保证信息资源在集群内高效、便捷地被用户利用。为实现集群内图书的通借通还,必须把图书的产权与使用权分离。产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有两种情况:一是各馆已存在的图书,其产权和处理权归所在馆所有,使用权归集群内各个图书馆所有。在流通过程中,它的馆藏地点可以是集群内任一成员馆;二是新采购的图书,其产权和处理权归总馆所有,使用权归各个成员馆所有。

图书在通借通还过程中,由于总馆相对分馆藏书数量大、质量高、学科覆盖范围广,分馆可以分享总馆的图书,总馆通借出去的图书小于通还的图书,时间一长,容易造成总馆“亏库”和分馆“胀库”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应成立图书分拣中心(负责图书调配和图书物流)来调配图书,保证图书高效流通。数字信息资源方面,通过VPN技术构建集群虚拟网络,共享数字资源。对于流动图书车来说,要配备适当的计算机,并利用无线网络连接集群虚拟网,访问总馆数字资源,实现图书通借通还,支持预约借书。

3.3.3 人、财、物的统一管理

集群管理服务体系最大的特点是集群内人、财、物由总馆统一管理。统一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二是人员[8],三是经费。为保证这种管理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郑州市地方政府应以文件或其他形式将支持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经费、人事、物资等委托给市图书馆统一管理,并责成市馆为下级图书馆配备信息资源,调配人员,实施业务管理和协调服务。总馆在管理分馆的资源、人员、经费方面,经费管理是实施人事管理、资源管理的基础与前提,人事管理是经费管理的体现,是资源管理的保障,资源管理是实施经费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最终目的。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因此,总馆掌握分馆管理权的最好办法是控制分馆经费和人事管理。

3.3.4 集群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实现集群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集群理论在众多领域内的成功应用,为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实现集群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借鉴。郑州市公共图书馆要实现集群管理,就要统一各个公共馆的管理系统,集群内采用VPN互连,使分馆计算机通过总馆服务器统一出口与公网相联。这样市馆可以把集群内所有业务纳入到统一的技术平台,易于开展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检索等业务,保证分馆合法享用总馆的数字信息资源;还可以有效地发挥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合理配置、优化组合本区域的信息资源,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如东莞图书馆的集群化管理,各个图书馆统一采用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其优点是:一是集群内所有馆藏均可以参与通借通还的文献大流通,各类读者的借书权限与各类文献的外借规则可根据各馆的需要通过系统参数灵活配置;二是以东莞图书馆为中心馆,设虎门分馆、长安分馆为分中心馆,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心馆或分中心馆,一般分馆只需配备PC机上网便可使用业务系统,无需昂贵的服务器和高级系统管理人才[9]。

4 结语

资源共建共享已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图书馆集群管理正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指导方针,并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特点提出来的。因此,要灵活地把集群理论与郑州市图书馆事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建设具有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持续发展、资源共享的图书馆集群。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相信,只要郑州市公共图书馆齐心协力、政府相助,一定会走向成功。

[1]郑州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 [EB/OL].http://www.zzlib.org.cn/szh.asp.2009,(11):1

[2]新亚欧大陆桥沿线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协作网第六届年会在兰州胜利闭幕[EB/OL].http://www.gslib.com.cn/xh/tqxw/lzsg23.htm.2007,(8):29.

[3]柯 杨.直通车项目启动.郑州图书馆图书要下乡支农[EB/OL].http://henan.people.com.cn/news/2007/12/04/242669.html.

[4]焦锦淼,赵保佑.郑州市文改办.郑州市文化发展报告[R].河南文化发展报告[R]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25.

[5]阮冈纳赞著,夏 云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11.271-306.

[6]应 浩,赵 亮.城市中心图书馆向社区基层延伸的系统与网络架构实践探索[A].王世伟.城市图书馆发展论丛[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1.28-39.

[7]肖焕忠.总分馆制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3):41-43.

[8]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4.206.

[9]杜燕翔.技术+管理:东莞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战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9,(1):23-26.

猜你喜欢
总馆分馆郑州市
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实践研究
郑州市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郑州市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
提高分馆服务效益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