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指导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论

2011-04-07 07:49王紫逸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朱丹溪学术思想硬化

王紫逸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心内科,江苏 常州 21300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现代医学的病理学概念,是现代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目前中医对AS的研究相对落后,尚无比较成熟和一致的理论体系,影响了中医药在AS防治中的发挥。我们通过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研究,发现其学术思想用于指导AS防治具备显著合理性。具体作用如下。

1 说明AS病因

主要体现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这既是朱丹溪对人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也是对人体发病的病因认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是《内经》对健康人理想状态的描述,和朱丹溪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朱丹溪认为,生命过程中,“阴气”既难成于前,又由于生命活动的需要,和恣情纵欲等原因,不断地消耗精血等物质,更是易亏于后。这里所说的“阳有余”是指外在因素的引诱,容易妄动,导致相火旺盛而发生病变,并非指人身的真阳而言。概而言之,“阴常不足”反映了先天对人的影响,“阳常有余”反映了后天对人的影响。

我们现在知道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其中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等四种因素主要是由遗传决定,不可改变;其他9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主要与生活方式有关。如果认为前者相当于“阴常不足”,后者相当于“阳常有余”,无疑就能理解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价值。

2 阐明AS病机

主要体现在“相火”论,具体说就是从相火的“常”和“变”的角度,来解释人体发病规律。什么是相火?朱丹溪认为:“五脏皆有火,尤重肝肾二脏,也即相火”。相火的特点是“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此外相火有常有变,常态属生理性相火,至关重要,“人非此火不能有生”[2],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如相火越位而妄动,则伤阴耗精,变生多种疾病。

用相火理论可以很清晰的解释AS的发病因素。譬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AS的重要原因,病机就是,肝肾不足,肝阳上亢,阴虚火旺,实际上就是相火亢盛。此外,朱丹溪的 “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论述,反映了饮食,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这和现代发现的AS的几种不当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接近的。他还反对服食乌附金石丹剂等燥烈药物,这和我们反对抽烟也有着相同的道理。

3 对AS的预防保健

主要体现在“茹淡”论。茹淡,即饮食清淡之意。朱丹溪对饮食不当引起疾病曾有深刻,而又细致的认识。他的许多论述如:“眷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峰起。病之生也,其机甚微,馋涎所牵,忽而不思。病之成也,饮食俱废……动作不衰,此生亦安……曰节饮食”“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如补阴之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以避酒祸”“酒,…其热而有毒,…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醉饱则火起于胃”,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朱丹溪主张节制饮食,饮食清淡,避免酗酒,勤劳作,和现代为防治AS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如考虑是在70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就显得非常可贵。

4 指导论治AS

朱丹溪的治法特点主要体现在“滋阴降火”和治“气血痰郁”。朱丹溪创制的大补阴丸,在今天仍是滋阴降火的名方;其次注重气血痰郁辨证,如后世王纶曾指出,“丹溪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辨证,“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又云久病属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1]。这些治疗原则和用药,和通过现代中医对AS的动物和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是比较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朱丹溪所谈的痰主要是脾胃失于运化所致的痰,和肺中的痰是有区别的,用药也是不同的,从他的病案中可以反映出来。《格致余论》中曾载:“外弟岁一日醉饱后,乱言,妄语妄见……曰:非邪,食腥与酒太过,痰所为耳。”这里讲的痰就是饮食不当引起的[2]。

5 讨论

1904年德国莱比锡病理学家Marchand才首次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一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朱丹溪有非常特殊的生平,他的学术思想用于解释AS的发病、预防和治疗,显然不是牵强附会,而是合理的,这非常令人感到惊讶。这里面所蕴含的科学性,又如何来解释呢?

首先从流行病学角度看,朱丹溪所处的时代是个动脉粥样硬化高发的年代。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生活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的鼎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水平较高,而且因为是草原民族统治,人的饮食结构必然是奶,牛羊肉较多,这种社会状态,内伤杂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多。朱丹溪曾在《格致余论》中提到“倒仓法”,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现在已没人在用了。倒仓法具体就是:先把牛肉熬汁,大量饮服,直至呕吐,再饮自己的小便,从此厌食油腻,其后需5年忌牛肉。其实这种治疗方法来源于草原游牧民族,可见当时游牧民族各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其次,从文献学的角度看,朱丹溪留下的治疗外感疾病的医案,几乎没有,相反倒是留下许多治疗慢性病的记载。《格致余论》中曾载:然母年逾七旬……只因大便燥结,时以新牛乳,猪脂和糜粥中进之,虽以暂时滑利,终是腻物积多。次年夏时,郁为黏痰,发为胁疮,连日作楚,寐兴陨获。为之子者,置身无地。因此苦思而得节养之说,时进参术等补胃补血之药,随天令加减,遂得大腑不燥,面色莹洁,虽觉瘦弱,终是无病,老境得安,职此之由也[2]。可见其母的疾病源于过多进食牛乳,猪脂和糜粥,所患的疾病有点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又载“吾师许文懿,始病心痛……治数十年而足挛痛甚……遂作此法,节节如应,因得为全人。次年再得一男,又十四年以寿终。”此法即“倒仓法”,所患疾病也可能先患 “心绞痛”,后又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最后,从比较学的观点看,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和现代对AS的研究结论是比较接近的。从大量的文献看,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也还是围绕治痰,补益肝肾为核心,兼顾补气,活血化瘀,清化湿热。譬如国医大师周仲英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在血脉,根在脏腑,肝肾亏虚为本,阴虚多见,痰瘀阻络为标[8]。新疆伊犁州中医院于云华等通过11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认为不同年龄AS患者总体呈痰浊阻滞型大于瘀血阻络、气血不足、阴阳亏损,且前两者与后两者差异显著,这与中医在AS形成过程中痰浊、瘀血伴随其始末,气血、阴阳不足,更助痰浊、瘀血的认识相符[5]。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军平等通过高脂饮食,免疫损伤和球囊拉伤建立兔AS模型,发现动物的模型是由气虚,气虚痰凝到气虚血瘀的动态过程[3]。广东省中医院于永红等在免疫损伤合并高胆固醇在喂饲家兔形成AS的模型上,中医不同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三种治法均可抑制原癌基因C-myc、C-fox、V-sis表达,从而有效的促进AS的消退[4]。这两个动物实验都提到了痰、气虚、血瘀这些病机。广州中医药大学林培政等通过242例冠心病和脑梗塞的体质调查发现湿热内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基础和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环节[9]。

以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为基础,再结合后世的张景岳的“温补肾阳”法,王清任的“补气活血”法,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体系。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不仅提供了AS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更重要的是从中医角度阐述了AS的病因病机,全方位提供了AS的防治策略,当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如果确实可行,无疑为如何选择古典中医理论用于现代疾病的指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1] [明]王 纶撰.[明]薛 己注.王咪咪,吴承艳,校注.明医杂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3.

[2] [元]朱丹溪著.格致余论局发发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1;12;17;30;48;50;53.

[3] 张军平,张光银,李 明,等.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证候归属研究[J].中医杂志,2010,51(8):746-748.

[4] 于永红,覃小兰,陈伯均,等.中医不同治法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灶的消退作用及原癌基因C-myc、C-fox、V-sis表达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7,25(2):15.

[5] 于云华,苏建春,塔衣尔江,等. 11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798-800.

[6]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

[7]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459.

[8] 周仲英.周仲英医论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5-579.

[9] 林培政,杨开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中医湿热证的关系[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2),147-149.

猜你喜欢
朱丹溪学术思想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朱丹溪拜师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朱丹溪治病惩恶两不误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