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2011-04-07 13:57王少安周玉清
关键词:大学政治文化

王少安,周玉清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王少安,周玉清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的最深刻本质是文化:大学是一个教育组织,更是一个文化组织;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大学是社会文化中心,是社会理性文化的策源地;大学又是一种“文化人共同体”,即文化精英的组织。大学最本质的属性是文化;同时它又必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

大学;文化;本质属性

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相对应的有三大类社会组织,即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组织。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所以,这三类社会组织的任何一类,除了具备自己的本质属性以外,还具备另两个方面的非本质属性。大学首先是一种文化组织,而且是“以文化人”的教育组织,这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同时大学又具有经济属性,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类主体,具有政治的特征。过分强调大学的经济属性或政治属性,会使大学失去自己追求文化“真善美”的本真,以至于沦为单纯的经济实体或政治的附庸;忽视或者抹杀大学的经济属性或政治属性,则可能使大学成为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经院式的“象牙塔”。

一、大学组织的文化属性

有人说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有人说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也有人说大学是一个技术开发机构。我们认为,这些不同的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说出大学更深层的属性;教育也好,学术也好,技术开发也罢,其实都是大学的文化本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大学的最深刻的本质是文化,大学的最本质的属性也是文化。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从人类文化同学校教育的关系看,大学是一个教育组织,更是一个文化组织。严格意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自觉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有自己特定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行为规范,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经历着“合——分——合”的阶段。所谓社会组织的“合——分——合”,就是从古代社会组织的简单和综合,到近现代社会组织的复杂和多样,再到后现代的各组织之间的相互渗透、协调与新的综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同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在人类早期 (原始社会),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人类的群体形式最初只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群、血缘家庭和家族,以及稍后出现的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村社等。它们是一种整体的、混沌的、未经分化的人类初级社会群体形式,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明确分工的社会组织,其主要功能是维持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孕育着经济、政治、军事、管理等各种社会行为的萌芽。这时期的人类总体上还处于蒙昧与野蛮状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称之为人类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文化”也处在似有非有的朦胧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的出现,人们的活动内容和相互关系也日渐复杂,以生产组织、军事组织、政治组织为主要类型的社会组织逐步建立;同时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文化组织也开始萌发,“学校”的出现也就成了文化或文明的基本标志。

在西方,苏格拉底以前的那些四处游历的智者到雅典依靠教导市民为生,成为最早的“教师”;苏格拉底因为研究哲学,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但苏格拉底的教育是无“社会组织”的。在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被认为是“学校”组织的,是诞生于公元前387年并存在了900年之久的“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学园曾经吸引了众多的有志青年去深造,其中最杰出的就是亚里士多德。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像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去那里,有的学生学成之后就干脆留下来研究学问,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它还有一个“政治咨询”的功能,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困难和问题,都会来这里求教。在中国,孔子被公认为是开办学校的第一人。孔子生活在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末年,在孔子开办学校之前,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的发展,有了“唐虞夏商周以来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1],但是却没有也不可能有文化组织,即专门以“文化”为活动对象的社会群体形式。人类早期“学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文化 (文明)的发展通过一定的积累和沉淀,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聚集着社会的文化精英分子,并使之成为职业的“文化人”;它集社会文化成果之大成,并统揽和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原本统揽社会文化的组织 (学校)也不断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个是纵向,即分化为初级学校、中级学校、高级学校。另一个是横向,即从早期学校作为研究、交流、发展、教育、传播、娱乐等文化的综合性组织逐步“外化”出学校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文化组织或机构;从集多领域、多学科于一身的综合状态,分化出许多单科性的学校。经过一系列的外化和分化,学校本来的“文化综合性”特征逐步被遮蔽,甚至其文化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以至于某些学校已经失去其文化属性,差不多变成了经济组织。现在,“人们普遍把教育从文化当中分离出来并且与之并列而提”,“其实,教育部门不应该和文化部门并列而应该属于文化部门,因为教育原是文化的一个方面”[2];尽管社会文化组织从“学校”这个综合性组织分化出了科研院所、文化艺术团体、产品开发机构、意识形态部门、互联网系统等多种文化组织,但是学校在各种社会文化组织中的“母体”性质和基础地位“应当”依然不被改变。

第二,从大学组织的根本宗旨看,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3]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学的文化本质。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发生、发展的文化包括教育。但是,当我们说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时,不仅是从静态角度指称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成果和表现,还包括动态意义上的“文化”过程:从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因素看,教育是人类文化的社会传承方式,是文化存储、再生、更新、发展的动态机制;从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看,教育又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文化”过程,因此,文化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学校这种教育组织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鲜明的特点。“人的文化性使每个新生的个体的人都需要接受教育。文化于人不是先天遗传赋予的,而是后天习得与濡染的。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以及人类的文化环境都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教育是使文化传统与精神个体化、具体化的过程,是使人文化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 (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只有通过教育,个体才得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同时,教育通过使新生的人成为文化的人,借以使文化得以在人类中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又通过个体和人类对文化的创造使得文化不断得到发展与进步。如果认为文化可以代代遗传的话,那么‘人的文化遗传是一种脱离开生物有机体的社会性的呈递方式,通过各种社会文化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教育正是一种人类文化的社会遗传的主要方式。”[4]

第三,从大学组织的活动内容看,大学是社会文化中心,是社会理性文化的策源地。大学所以能够“以文化人”,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的文化特性。总体上说,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它们都是以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其活动对象的,包括对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存储、整理、研究、批判、改造、创新、传授等,大学更是以学科知识体系的高深领域为活动对象的。大学“文化育人”的主要形式是以学科理论武装学生,研究、创新学科理论与培养“文化人”是一致的。

大学组织的这一本质特征在最早的学校建立之日起就鲜明地存在着。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一直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尤其重视数学,对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天文学也进行了初步的系统分类研究。柏拉图本人尤其重视音乐教育,它设立了具有阶梯式的理想化教育途径,即初等教育开设数学、音乐、体育等,中等教育开设数学、天文学、音乐等,高等教育开设哲学、音乐等,其中的音乐,在整个教育阶段里贯穿始终[5];“他的音乐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文学、诗歌、故事、神话等。主张学习音乐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勇敢、公正等美德。”[6]在孔子开办的学校里,“将‘六艺’作为自己的主要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周公制作礼乐以治天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熏陶人的性情,‘礼’、‘乐’担当了德育和美育任务;‘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而在现代体育的范畴内是包括这两项的;‘书’指语言文字的读、写和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以及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部分,还是比较全面的。”[7]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的学科框架,并成为之后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大学学科和课程设置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学组织总是以多个学科、多个专业课程体系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为活动对象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从这个意义说,大学像是一个学术机构、学术组织,但大学组织的学术同一般的科研院所相比,有两个重要区别:一个是大学的学术研究要同教学相结合,总体上是为教学、为培育人才服务的;另一个是大学的学术活动是以划分学科理论的方式进行的,大学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高度专业化的学术业务,知识是其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材料,代表特定知识领域的学科构成高校的基本单元和组织细胞”[8],大学是多学科理论的相互支撑和渗透,具有一般学术机构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点。

进一步研究会发现,大学的学科 (课程体系)分类与社会文化的分门别类有着大致对应的关系,特别是在应用型、技术型的文化领域,更是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而在大学学科和课程体系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同社会上分门别类的文化内容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大致可以按照哲学认识论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原理来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全面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理论升华,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思想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由具有相应文化修养的理论工作者来完成——归根结底是由接受过大学文化教育、并在大学从事专门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来完成。由此看来,大学是培育和创造学科文化的组织,大学学科文化本质上是理论体系,是理性文化;大学的理论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文化成果,应当而且必须向社会“输出”,这样那样地作用于社会感性文化,指导社会实践;而大学的文化输出的根本方式是为社会输送“文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大学的学科文化创造活动和大学学科文化的输出,就没有社会的理性文化,社会实践及其感性体验就不能得到理性的引导。当然,大学学科理性文化的创立、创新与发展,总体上又是以社会实践文化、感性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大学学科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指示针和助推器,社会实践的感性文化是大学学科理论研究所必须的“原材料”。大学组织不断通过收集、整理社会实践经验和文化素材,并通过自己的理论“加工”丰富和发展学科文化,提升人类以理论的形式把握世界的能力和水平。大学以外的以感性形式为主的社会文化不断“输入”大学,大学则通过对学科理论文化不断完善、创新、丰富并向外“输出”之,如此形成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大学理性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组织一直是研究、提炼、教授、输出理论文化和文化精神的策源地,是社会文化的中心。

我们这样理解大学的文化本性,当然不能机械地认为,大学内只创造理性文化而不创造感性文化,大学外只创造感性文化而不创造理性文化;更不是说只有大学人才研究理论。事实上,随着社会文化部门的分化和大学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大学以外的理论工作者特别是科研院所的学者也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如恩格斯、毛泽东等理论大家,齐白石那样的文化大家并不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但这种情况并不表明其理论创造可以不归属到大学的学科文化中。相反,在大学以外的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最终总是要融汇到大学内相应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并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的有机成分,通过学校的文化储存和传承方式得以发扬光大。

第四,从大学组织的主体构成看,大学组织是一种“文化人共同体”,即文化精英的组织。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特定人群的“共同体”,在大学这个人群共同体中,其主体是“大学文化人群体”,是具有高深文化修养和特殊品质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这是大学“文化”本质的一个决定性根据。

所谓“大学文化人群体”,也可称作大学文化人共同体、大学教师群体、大学教师队伍、大学人群体等。大学是大学人的组织,大学人是大学的主体。大学人的文化性是体现大学文化性的基本的和关键的因素。大学的高深文化研究与传授,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大学对“文化传人”的培养与塑造,大学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与良好学风的形成,大学与社会的文化联系,等等,都是依靠教师群体来实现的。

正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强调“大学文化人群体”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个群体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他们代表着多学科文化的大融合,而不是单个人;他们具有特殊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质,具有“文化人”追求“真善美”的志气,宁折不弯、不畏权贵的骨气,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的正气。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就是典型的范例。在当年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经济十分困难,以至于许多老师不得不出售自己的书籍维持生活,却依然不失中国“文化人”的精神之本,坚持真理,矢志不移。他们利用十分简陋的设施,在学术上潜心研究,成就卓越,华罗庚、周培源、吴大猷等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都达到国际前沿的水平;他们一丝不苟地为本科生上课,使西南联合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爱国的栋梁之才,其中不乏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专家。据不完全统计,出自西南联大的师生中,先后成为两院 (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或 (文科)学部委员的达160人之多。学生中还拥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朱光亚及一批国际、国内的著名学者[9]。

二、大学组织的经济、政治属性

大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组织,是人类高尚精神的殿堂,其根本宗旨是研究、创新、传承优秀文化,发扬“真善美”精神。但是,大学不是一个飘渺的“精神世界”,而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人只有一定程度地满足了自己的物质利益需要之后,大学组织只有具备了自身运行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之后,大学和大学人的文化活动才能得以进行,因此,大学和大学人需要自己的物质利益。所谓大学的经济属性,就是指大学组织所涉及、所体现的物质利益关系。由于大学不是制造和出售一般商品的生产组织,大学组织所体现的物质利益关系也就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组织的物质利益关系。办大学是一种很昂贵的投资,钱从哪里来?有了钱怎样使用?花了钱效果如何?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都远比一般商品生产组织复杂得多。

首先看“钱从哪里来”。我国在过去曾有过一段时间,教育经费,包括办大学的经费基本上是由政府承担,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初级阶段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作为大学教育经费的唯一承担者,除了政府投资能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大学发展的需要之外,还存在这种投资体制下的效率不高、高度行政化等问题。我们认为,大学既然具有经济属性,就应当有自己的经济规律,经济方面的投入产出规律;研究大学的发展规律,其中应当包括大学的经济规律。在高等教育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教育的经济成本全部由政府承担的想法和做法,既是违反规律的、不现实的,也同样是有失公平的。大学教育的投资具有“公私兼顾”的特征:从“公”的角度说,大学是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培养高级人才,发展高等教育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是文化传承、民族振兴、后继有人的长远大计,因此,大学投资是“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国家、社会应尽其所能,担负起办大学的经济责任。从“私”的角度说,同不上大学者相比,上大学者就意味着有机会接受相应的高等教育,将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将可能在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也为个人及其家庭获得更多物质和精神收益。因此,在国家、社会无力全部负担大学投资的情况下,接受大学教育的个人和家庭适当“交学费”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大大提高了公民文化素质,其中就得益于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经济化、市场化现象,其中包括上大学“交学费”、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等。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单是因为政府财力不济而实行的权宜之计,还是遵循客观规律之举,是大学的经济属性使然。

再看大学“花钱”。大学有了钱,还有一个“怎样花钱”和“花钱的效益”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大学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更是一个利益导向问题,一个能不能遵循大学发展规律的问题,它是大学经济属性的重要表现。钱花得合适,就能够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调动大学人履行职责和使命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文化人”骨气、志气和正气,形成大学的良好风气。在大学内部的经费管理与使用上,我国目前还处在很粗放的阶段,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科学有效的手段,许多高校的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还不符合大学的利益分配规律和投入产出规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9日发布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10]认为,对高校进行评价或排行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一种手段,各国都在广泛采用。目前的评价与排行大都是依据高校既有存量进行的绝对评价,重视高校投入或产出的绝对产量,但绝对评价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它不关注高校发展的条件和发展效益。高校“绩效评价”是依据产出与投入之比对高校进行的相对评价,它对丰富高校评价内容和方式、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有重大意义。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绝对评价得分高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高,绝对评价得分低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低;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应当说,对高校进行经济投入的“绩效评价”是重视大学经济属性的表现。包括作为事业单位,全国的大学正在逐步推行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也是属于调整大学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改革,体现大学的经济属性。

考察大学组织的经济属性,其意义在于,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关系。大学组织的经济属性表明的是大学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应当重视经济利益对大学发展的杠杆作用,对大学人的激励、导向作用。但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而不是经济组织,不能把大学等同于企业,简单地看作市场经济主体;不能把大学人简单看作商品生产者。大学和大学人有自己的特殊品格,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守住大学和大学人的文化底线很不容易,因为大学需大量资金支持,而提供资金者, “都鲜有只出钱而不试图控制大学,按自己意图改造大学的。这就使得为了维护自身独立性而跟资金来源之间的周旋和抗争成为大学的宿命。与此同时,大学还得面对社会不断变迁的现实,得对社会的需求和期盼做出回应,却又不能跟社会现实了无界限而失却自己的根本特性。这又使得如何在心智上跟社会现实保持一段必要距离,如何在对社会需求的关注中保持定力而不被牵着鼻子走,如何既与时俱进又保持稳定流向,成了大学始终要面对的基本情势。”[11]

大学组织还具有政治属性。所谓大学的政治属性,就是大学组织 (大学人)所具有的政治生活、政治关系的总和,包括大学与国家政权、政党和其他政治社团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大学组织内部的政治组织、“政治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大学的政治属性是由大学和大学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大学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而自人类有大学以来,大学就从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国家”控制的社会政治环境,也不可能不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大学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看,每个大学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政治环境、政治关系之中,都会受到一定的政治力量的影响,因此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大学人身上都折射出社会政治。

大学的政治属性在内容上有以下表现:第一,大学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举办的,大学的组织行为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统治阶级的法律意志。大学人做学问不仅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也离不开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所谓的“大学自治”,也只能是在国家政治法律规范下的“自治”,而不可能有脱离社会政治要求的绝对的“大学自治”。当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一个逐步修改、完善的过程;大学的“依法办学”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包含着对国家教育立法者的反馈与互动,甚至大学独立精神可能转化为对政治控制的“反抗”。但是,大学对政治的“反抗”依靠的是理性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而科学精神对政治缺陷的“反抗”恰好又是政治文明进步的动力。第二,大学精神总是受到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及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大学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这是我国大学政治属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属性是由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国情所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及其先进性所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所决定的。中国大学的这个属性有人拥护,也有人不喜欢,而无论是有人多么不喜欢,我们都要坚持这样的政治性,这本身就是政治。因为,只有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对大学文化的指导,大学文化人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才能更好履行大学的历史使命。第三,大学教育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一定的社会政治服务。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学校教育无一例外地具有政治性,具有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一生都在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服务,这是学界公认的结论。同样,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教育名家也是旗帜鲜明地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柏拉图就直接主张,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奴隶主贵族的精英教育,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即具有理性的国家统治者[12]。西方中世纪大学在神学统治的政治环境下,直接实现了“经院神学”与神学政治的统一。现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大学教育,同样都在直接间接地努力把资产阶级的国家理念、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等灌输给教育对象,培养资产阶级的政治接班人。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毛泽东在1934年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中提出“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1957年在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后,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13]。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提法受到质疑和批评,甚至把曾经出现的学校教育“政治化”现象归罪于这种提法。在我们看来,大学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是对大学政治属性的一种自觉和正确的表达。我们说大学教育要为政治服务,不等于说教育仅仅为政治服务。党的十六大把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即包含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为人民服务”、“德育”、“社会主义接班人”都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寓意。

不同国家的大学,其政治属性的载体形式各有不同。我国大学政治属性的载体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在大学设立共产党的领导机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发展、管理、教育党员,并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大学允许合法的民主党派建立自己的组织,发展管理自己的成员,并行使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第三,大学允许建立共青团、妇联会、工会等政治性社团组织,并依法行使权利。第四,大学有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依法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第五,大学有对全体教师、干部、职工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义务,负有维护大学政治稳定的责任。第六,大学人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社会政治权利和义务,等等。

大学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是建立在大学文化属性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决定了大学人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化理性和精神品格。大学需要经济利益但不唯利是图,大学追求政治利益但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坚守大学的文化底线,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精神。

[1]徐克谦.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传意识[J].孔孟月刊 (台湾)1995,33(9).

[2]曹文彪.文的内化与外化的循环系统[J].学术研究,2009(6):21-26.

[3]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5.

[4]刘楠.人的文化性与教育的本质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8(9):16-18.

[5]王绍灿.试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6):91-93.

[6]吴芳.论古希腊教育思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S1):26-27.

[7]陈爱梅.儒家思想和古希腊哲学中教育理念的比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6-117.

[8]朱益上.从高校本质属性看我国现代高校行政管理异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144-148.

[9]李延保.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6-14.

[1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9-12-9(04).

[11]肖雪慧.另一种忧虑——读《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6):148-152.

[1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12.

[13]杨国全.关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整体思考[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6):85-88.

The Essential and Non-essential Attributes of College

WANG Shao-an,ZHOU Yu-q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Henan,China)

The basic essential attribute of college is culture,i.e.college is not only a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but also a cultural organization;the nature of college education is to teach students culture;college is the center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birthplace of social rational culture;besides,college is a literacy community or cultural elite organization.In addition to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culture,college also ha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

college;culture;essential attribute

G640

A

1673-9779(2011)03-0257-07

2011-04-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09JD710028)。

王少安 (1954-),男,湖北郧西人,校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文化研究工作。

E-mail:dangban@hpu.edu.cn

[责任编辑 谢定均 王晓雪]

猜你喜欢
大学政治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