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2011-04-07 13:57周军锋陈石松
关键词:中国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周军锋,陈石松

(安徽工业大学 思政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论毛泽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周军锋,陈石松

(安徽工业大学 思政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中作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从理论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从实践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毛泽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美国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斯图尔特·施拉姆教在《毛泽东思想》一书里指出:“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种种概念中,最直率、最大胆地体现了他关于中国革命的独特性以及中国人需要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信念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了。”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主义思潮作斗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实践探讨过程。关于“早期”的概念,研究人员有不同的看法,张正光先生认为, “早期”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这个时间段[2];孔朝霞、田克勤[3]以及石宪[4]等研究者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十月革命以后至中共六大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这个过程。笔者不认同张正光先生对“早期”的提法。尽管共产主义分子在十月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宣传和论战工作,但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没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因此,笔者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从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1938年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对之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毛泽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曾经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5]早期共产主义分子,以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纷纷发表文章或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积极组织团体、创办刊物,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逐渐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7月,毛泽东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中发表了许多篇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和见解的文章。他认为,“当今中国种种方面都要解放,‘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而“民众大联合是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6]。他还认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7]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必须有一个革命的根本性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可以看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

(2)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内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中国革命一度陷入绝境。陈独秀等人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般理论,在大革命后期主动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是教条主义;大革命失败后出现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更是“教条化”和“神圣化”的突出代表。

毛泽东明确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他深入农村,调查中国农村阶级关系,考察农民运动,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并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正是毛泽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国情下的革命方向,才进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的活力。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这些理论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论证了中国革命立足农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等执行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力革命,使革命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此时的毛泽东则提出,革命力量不应该在反动势力集中的大城市里同强大的敌人决战,而应该把工作的重点转向敌人统治相对薄弱的农村,并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他通过分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治和经济状况,鉴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农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概念,确立了以农村为中心、把小块红色政权的发展同夺取全国政权相联系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制定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的正确方针、政策。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摸索,排除了“左”的干扰,基本上正确地认识了中国农村的土地和阶级关系。毛泽东在强调革命武力对一切反革命实行专政的同时,要进行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主张和原则。

第三、把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出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工作作风和核心思想。

二、毛泽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际行动上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深入调查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

(1)积极调查研究,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毛泽东放弃赴日和赴法留学的机会,留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纲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除了理论上的学习,进行实际调查和研究也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他先后深入农村和工人队伍中从事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调查工作》等近20万字的调查报告材料。这些调查材料为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正是毛泽东付诸行动,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领导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进行各方面的建设。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人认识到,革命力量应转向反动势力统治相对薄弱的农村,开展武装斗争。他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各方面的建设。在根据地建设中,不断在实践中证实和提出理论,并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不断推进。

(3)开展土地革命,分田到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明确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1929年,他又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该法是对井冈山《土地法》的进一步改进。随着土地革命在各个根据地的展开,逐渐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政策。这是在实施土地革命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

三、结 语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做了大量的探索,特别是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理论上,毛泽东通过积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实践上,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调查研究等都是毛泽东早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毛泽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贡献,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并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正因为毛泽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使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

[1]中共中央党校.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党的学说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81.

[2]张正光.论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和贡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6):79-80.

[3]孔朝霞,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主体研究[J].思想理论研究,2009(9):20-25.

[4]石宪.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的探索[J].学理论,2011(4):16-17.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6]逄先知.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3-44.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On the Contribution of Mao Zedong to the Marxism in China

ZHOU Jun-Feng,CHEN Shi-S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 243002,Anhui,China)

With thought liberation movement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Marxism was adopted extensively by Mao Ze Dong to solve China’s problems and had gained a lot of achievements.With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s revolution,Mao Ze Dong not only boost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theory but also confirmed the correctness and necessity of Marxism in China.As the founder of the Marxism in China,Mao Ze Dong’s exploration of the Marxism in China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Marxist development in China.

Marxism in China;Mao Ze Dong;contribution.

A81

A

1673-9779(2011)03-0271-03

2011-04-29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09-10D45)。

周军锋 (1978-),女,安徽淮北人,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E-mail:maxine@mail.ustc.edu.cn

[责任编辑 杨玉东]

猜你喜欢
中国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