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38例分析

2011-04-07 17:33姚冬子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电刀渗液脂肪组织

姚冬子

(江苏省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启东 226241)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妇女肥胖人群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内科并发症的增多及高频电刀的普遍应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明显的增加,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使切口愈合时间延长,增加了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医院病床的周转率。分析我院38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制定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院妇产科经腹手术4120例,发生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8例,发生率0.92%。其中妇科手术1008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2例(1.19%);剖宫产3112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6例(0.84%)。12例妇科手术患者中,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例,子宫切除术8例,附件切除术2例;合并肥胖5例,合并糖尿病3例,中度贫血合并术后咳嗽2例;26例剖宫产患者中,二次剖宫产14例,合并肥胖13例,妊娠合并糖尿病2例,妊娠水肿4例,中重度贫血3例,产程延长3例,术后咳嗽4例。38例患者中手术时间比同类手术时间延长20~40min有30例,与同类手术时间相当的有8例。术中出血大于400mL的有3例,其余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2.3 ±54.8)mL。

1.2 临床表现 术后切口有淡黄色油样渗出物及血性渗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外观无红、肿,边缘整齐,部分切口有硬结。渗出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细菌培养阴性。5例为术后第3天、23例为术后第5天开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8例于术后第7天拆线时发现脂肪液化;2例拆线出院第3天发现脂肪液化。38例患者中仅有14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4℃。38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

1.3 处理 术后第3天腹部切口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时,及时充分挤压腹部切口,使切口渗液溢出,并给予微波治疗30min,每天2次。若渗出物较多,则拆除局部缝线,充分清除渗出物,用甲硝唑冲洗,庆大霉素8万单位局部用药,加压包扎,2~3天换药1次。术后第5~7天发现切口有渗液者,均应拆除液化部位缝线,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后,采用如上治疗。如果整个手术切口发生液化,则充分清创后,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II期缝合,辅以抗生素及微波治疗。38例经过上述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 ①肥胖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血供差,再加上术中对脂肪组织的损伤,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影响伤口愈合。②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末梢循环差,再生机制受到破坏,自身免疫差,抵抗力低下,切口生长速度慢,脂肪液化发生率增高。③妊娠水肿、滞产患者手术操作困难,使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增加,且肿胀的脂肪组织术后不易吸收,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④高频电刀加大功率的电凝电切导致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以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术后形成较多渗液[1]。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供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的愈合[2]。⑤术后咳嗽使腹压增加,腹部切口(尤其腹部纵切口)张力增大,不利于切口愈合[3]。⑥缝合脂肪层骑跨组织过多,缝线过密,缝扎过紧,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或缝合时留有死腔均可造成脂肪缺血,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脂肪液化。⑦术中术后消毒时消毒液(酒精、碘伏等)进入切口,使脂肪组织破坏、液化。

2.2 预防措施 ①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患者术前积极调节血糖水平,待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再行手术。术中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控制糖的摄入。合并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术后加强补血治疗。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非急诊手术考虑延期,急诊手术术后给予止咳化痰治疗,如口服祛痰灵口服液或静滴沐舒坦等。对妊娠水肿患者积极处理原发病,以减轻或消除水肿,可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②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手术消毒时避免消毒液进入切口。术中操作须仔细,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层,避免多次反复切割脂肪层。止血要彻底。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缝合时须对合良好,并且不留死腔。脂肪层厚者应分层缝合,缝合间隙要适当,松紧适宜,必要时行减张缝合。③谨慎使用电刀。电刀强度调到恰好能切割组织为宜。避免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肥胖患者尤其要注意,同时应尽可能缩短电刀和脂肪组织的接触时间,缩小与脂肪组织的接触面积,避免反复切割组织,减少脂肪组织的破坏。④产科处理。严密观察产程,对难产、滞产要及时进行识别和积极处理。把握阴道试产的度,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⑤术后严密观察。对于肥胖、糖尿病、水肿、贫血等以及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的患者,事先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进行预防性辅助治疗,术后2~3天给予微波治疗以加强切口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减退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术后换药时注意敷料上渗液的色和量,并观察切口的清洁度,切缘周围是否有红肿发硬或皮温增高的现象,可于切口两侧适当加压观察是否有渗液渗出[4]。⑥支持治疗。对于一些肥胖、术后营养不良的患者予以输注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等来改善人体机能,可促进伤口愈合。⑦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机应选择在手术野或切口受到污染前或污染后的短时间内使用,这是手术期间最可能发生感染的时间,使抗菌药物的浓度在预防感染组织的浓度达到较高水平[5]。总之,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术前、术中和术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不仅要求医护人员技术过硬,而且要求医护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6]。

[1]邱文山.35例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和防治[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12(8):470

[2]杨 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178

[3]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 -46

[4]古丽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6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4):214

[5]朱瑞华,欧庆霞.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J].安徽医药,2009,13(4):450

[6]卢守华.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9例诊治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8):1219

猜你喜欢
电刀渗液脂肪组织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PICC穿刺点渗液的护理体会
防漏膏在PICC置管术渗液中的应用
癌旁脂肪组织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分析
强生ENSEAL® G2 高级双极电刀
PICC导管穿刺点防渗液装置研制与使用1)
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