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2011-04-08 14:5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社团组织高校学生社团

皮 莉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学生工作部,湖南 长沙 410205)

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皮 莉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学生工作部,湖南 长沙 410205)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迅速,也日益突显其对于高校建设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发挥理论对于社团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促使学生社团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程;特征

一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程

(一)国外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概况

高校社团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大学诞生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到12世纪时,产生了教师行会(faculats)和学生同乡会(nation),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世纪的大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教育层次——高等教育。这个时期的同乡会相当于我们现在高校“学生组织”的雏形,同乡会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住宿和介绍在校代理人,有时还提供自卫。

在英国,剑桥大学1815年成立了剑桥大学联合会,牛津大学1826年成立了牛津协会。这些组织具有强烈的行会特征,主要是为了保护高校学生的利益。

美国是一个特别崇尚社团组织的国家,其社团组织的起源可追溯到殖民地时期。美国的早期大学,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完全处于校方的严厉控制之下。二战以后,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逐步由注重智力培养转变为注重“完整学生”的培养,学生工作主要以“学生人事服务”和“学生服务”为主,由此,高校学生社团得以蓬勃发展。美国现在的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数量很多。以哈佛大学为例,截止2005年2月,哈佛大学共有学生社团六百多个,这样一算,平均不到三十个学生就有一个学生社团。

(二)建国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程

我国社团的发展比较慢。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第一个高校学生社团应该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青年学生通过进行宣讲、发放传单、组织集会、印制报刊等方式抗议日本、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针对我国领土和主权的战争。

中国高校社团的兴起,得益于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1917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提倡“科学与民主,不拘一格降人才”,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同时借鉴西方高校管理和发展的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力倡导成立和发展学生社团,以发扬和实践“自治之精神”。通过蔡元培先生的不懈努力,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从无到有,从不到多,逐步壮大,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及学生社团发展历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后过程中,一大批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学生社团迅猛发展,这是民主爱国运动和五四新文化的产物。这些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对当时的爱国民主运动的纵深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高校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为我国民主革命、教育发展和科学进步等方面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中国共产党的前身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就是北京大学当时的学生社团之一,其首批成员几乎都是北大的师生。从蔡元培校长时代的少年中国学会、进德会,到“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新潮社”,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组织蜚声于校内外、影响到全中国,成为当时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倡言组织。

1915年,毛泽东同志当时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就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是1919年成立的“觉悟社”的第一批社员,这个组织严密的团体,主要作一些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

在随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各高校的学生社团紧跟时代步伐,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在校内甚至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前进。

(三)建国后高校社团的发展历程的五个时期

(1)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高潮(1949—1956)。这一时期正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七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步入了正轨。大学生们根据专业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组建了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这一时期的学生社团以及社团活动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专业性,形成了建国以来我国高校社团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2)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第一次曲折(1957—1976)。这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我国的高校学生社团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冲击而遭受灭顶之灾,这是建国后我国学生社团发展的最大低潮。

(3)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高潮(1976—1982)。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我国高校社团不仅得到了恢复发展,而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随着全国各高校恢复高考、招生,各高校都补充进一批新鲜“血液”,学生社团也因此而重新活跃起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社会大环境中,这一时期的学生社团不但有社会性、政治性社团,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性、学术型学生社团,应该值得肯定的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社团活动在更大程度上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影响。

(4)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第二次曲折(1983—1992)。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呈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高校学生社团进入了一个异常活跃的阶段,学术性、思想性、政治性学生社团数量多且活动踊跃,而且体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文艺类、体育类学生社团也纷纷涌现。但由于也受西方社会思潮严重地冲击,1986年和1989年高校学生社团先后步入误区,特别是1989年出现了“高自联”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社团,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由于1989年的“六四”风波,高校社团受到影响,高校学生社团遭受沉重打击。

(5)高校社团发展的第三次高潮(1992—2009)。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影起在校大学生规模的剧增,高校学生社团也是呈迅猛发展之势。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等两份文件的发布和实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步入黄金阶段。现在,无论是从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还是从参加学生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多姿多彩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高校的社团比作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

二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首先应该具备“社团”的共性。而关于社团组织的共性分别有哪些?有观点认为,凡是社团就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组成的自愿性、内部的互益性和团体的非营利性;美国学者萨拉蒙进一步归纳出一般社团的五个基本属性: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这被看作是关于社团共性的最权威性的概括。

高校学生社团较之社团普遍特征之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范围的特定性

高校学生社团均成立在高校,发展在高校,组织活动在高校,即便有走出校门外的活动,那也只是活动的形式所需,如果离开这个特定的校园范围,那将不称其为高校学生社团。

(二)成员的单一性

高校学生社团发起人、会员均来自于高校,且是当时在读学生,非本校在读学生不可成为发起人。特殊情况下会有校外成员纳入,但不可成为主体。

(三)宗旨的助学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宗旨和活动组织,都将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有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如果违背教学育人宗旨的社团及活动也不具备成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条件,将被淘汰和取缔。

(四)主题的多样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门类多样,只在校园这么一个区域内,却有非常多样的社团组织,文章前面已经将高校学生社团类型进行了分析归类,每类社团名下都会有丰富多样的社团。这与大学生正处的青春年华有关,更与学生正处于集中地、专门地学习活动有关。再加上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更是促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门类繁多。

(五)发展的不定性

高校学生社团虽然门类多样、数量众多,但是其生存和发展却具不确定性,存在变数。其原因,一是大学生人生经历不够丰富,策划能力和预测能力欠缺;二是社团的发展受创办人素质、主题设计等影响深重;三是受到经费和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诸如以上等原因,高校的学生社团具有不稳定性,整体数量逐年会变,社团会员会有流失,当然,新兴社团也会层出不穷。

[1]廖良辉.哈佛大学社团管理一瞥[J].校园心理,2007(11):28-31.

[2]曹斌.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转型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05,(6):24-26.

[3]李亚杰.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EB/OL].中国网:新闻荟萃,2005-05-02.

[4]石新明.论蔡元培先生的“扶持社团”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D432

A

1673-2219(2011)08-0119-02

2011-05-09

皮莉(1979-),女,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生工作部教师,公共管理硕士。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高校学生社团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河北省遥感应用协会被评为河北省5A级社团组织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群体决策中隐性社团组织的识别
全国各省、市、区期刊工作社团组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