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走”的“学习”概念的隐喻构建

2011-04-09 00:17胡小异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行走源域目的地

胡小异

基于“行走”的“学习”概念的隐喻构建

胡小异

隐喻研究和对学习的研究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课题。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人类的认知带来了新的视角,“学习”这一抽象概念的构建也可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在讨论“学习”和“行走”两域之间的映射后,进一步从汉语语料验证概念隐喻理论,并从一定意义上指导学习行为。

概念隐喻;学习;行走;映射

“学习”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一直是各个时期学者们的兴趣所在。对于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历来就众说纷纭,难分优劣,但是“学无止境”这句名言得到了人类的普遍认同。因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其重要表现在于人类会思考,有创造力,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学习。既然学习是日常生活经历中如此重要而常见的一个方面,并且学习与认知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如果用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学习”这一概念的构建,定会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对人类认知能力的研究。

一 乔治·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此前,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直到近年来的语言哲学及语用学,两千多年来的隐喻研究始终保持着一种“共识”,即将隐喻当成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当成一种字面意义上的变异,当成只有诗人或者演说家才可能掌握的语言技巧。隐喻通常被收在“修辞”的领域里面。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荒疏,人们对隐喻学研究的兴趣开始下降,近百年来一直在低谷中徘徊。(李旭清,2003:105)

与传统的隐喻理论不同,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Lakoff&Johnson,1980)则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隐喻还具有“平民化”的特征,任何人的日常语言和行为都深深依赖着隐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隐喻的方式结构起来的。这一观点激活了沉寂多年的隐喻研究,煽动起近二十年来隐喻研究的狂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当成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的标志,即隐喻研究从字面意义的研究转向了认知层面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概念本身就是抽象的,并且“我们不会自觉地意识到概念隐喻的存在。我们仅仅只是下意识的用某些特定的方式去做日常琐事。但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些特定方式是怎样来的。寻找到真相的途径之一可能就是语言,因为语言交际,思维与行为都用到同样的概念隐喻。要想探究概念隐喻系统,最终要的证据就是人类的语言。”(Lakoff&Johnson,1987:4)

二 隐喻的工作机制

隐喻涉及到两种不同类别的事物,隐喻意义,即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的域映射(mapping)的结果。(束定芳,2000:170)

莱考夫和特纳(1989:63)认为,隐喻具有内部结构,每一个隐喻映射都包括以下过程。

1.源域图示中的空缺被映射到目标域的空缺上。在某些情况下,目标域中的某些空缺独立存在于隐喻过程之外。

2.源域中的关系被映射到目标域的关系上。

3.源域的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的特征上。

4.源域中的知识被映射到目标域中的知识上。我们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使得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推理。当某一领域作为隐喻映射的源域时,该领域的推理模式也被映射到目标域。

莱考夫等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语料中得到了极大的验证,在汉语中,有关“时间,空间,情感”等隐喻也被於宁(2004)、蓝纯(1998)等学者加以详尽的探讨,但是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发现与“学习”这个抽象概念相关的概念隐喻研究。因此笔者拟从与WALKING(行走)相关的隐喻表达中去探索汉语中“学习”这个概念的隐喻构成,以期一方面验证莱考夫等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启示。

三 对汉语中与“行走”相关的“学习”隐喻表达的认知分析

由于人类最近距离的经验即是我们自身探知世界的行为,而直立“行走”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其重要性和普遍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人类的行走方式多种多样:如果道路平坦没有障碍物,我们会直线行走;如果想留下足迹或很悠闲的时候,我们会一步一步前行;如果路况不好,崎岖不平不能前行,我们也可以后退。

行走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行为方式。自从类人猿学会了直立,并释放其前肢成为手的那一天起,人类已经习惯用腿(即原来所谓的后肢)来走向自己的目的地,因此“行走”这个词属于人类基本行为之一。

1.开始学习是踏上正确的道路。

假设在我们面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那么第一步就是要踏上征程。有时候我们面前可能有好几条路,因此我们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如果选错了,则可能迷路,或者不能到达预期的目的地。即:开始学习是踏上正确的道路。

(1)别老夸她,他学习才刚上路呢!

(2)他的这个思路走对了,所以肯定能解出这道题。

例(1)中“上路”意为开始懂得怎样学习。这与学习这个动作的开始不完全一样,因为“上路”表示的含义是踏上正确的道路。要是选错了路,则会走很多弯路,而且也会走更长的时间。但是例(2)中,他选对了路,所以才被认为能到达目的地——解出这道题!

2.学习是一步一步地行走。

在选好道路后,紧接着就是采取行动——行走了!“步”是行走的计量单位,也是行走过程中的方位表示,行走时位置的改变通过步伐的变化而实现。我们把自身的身体经验——“行走”这一概念投射于“学习”这一目标域,因此“学习是一步一步地行走”这一概念隐喻就产生了,其相应的约定俗成的隐喻言语表达如下:

(3)他小学就上过英语辅导班,所以已经比你先行一步了;要想跟他比赛,你得更加努力才行。

(4)学习的步子要稳,心急吃不了热粥。

(5)他给自己订了一个“四步走”的目标,这样学习起来才有方向和动力。

此处的“步子”是不涉及实际的方位变化的“脚步”,也是一种目标域概念在源域的映射。比如,例(5)中的“四步走”就是将行走的四步投射到学习的四个发展阶段。

3.学习是稳稳地走。

(6)脚踏实地才能步步前进。

(7)学习须得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虚假。

(8)学习的路上,请一步步走稳。

(9)在学习的道路上,他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并踏上征程后,我们就开始了行走这一腿部运动。行走这种腿部运动是持续性地步行过程,每一步都是行走的基本单位,缺少哪一步都不能够成整个行走过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一步一步”地学习。要是有时候下雨或者下雪,道路将会变得泥泞难行,为了安全到达目的地,我们最好是踏在坚实的道路上而不是踩空,所以首先是“脚踏实地”,然后就是一步一步地走,争取“一步一个脚印”。由于道路上有足印,所以每一步都是坚实的——“坚实的一步”。前面的稳健脚步则会让学习的“前行”更简单,因此如果我们前面学得好的话,更近一步的学习才能更容易;只有每一步都是稳稳前进我们才能逐渐学得越来越多。

4.学习的过程就是行走的方式。

(10)一番努力之后,他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由倒数第一上升到了倒数第十。

(11)阅读和思考要同步走才能掌握得更牢,学得更好。

(12)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以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13)名次派出来之后他更加努力了,希望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

(14)学习最可悲的就是停步不前,因为那意味着你已经在退步了。

在我们完成第一步后,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获得第一步的成功——“初步的成绩”。那也就是说学习的道路还没有结束,他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11)中阅读和思考两种学习行为被映射为两个人在一起走路,“同步走”映射为阅读和思考的同步进行。因为与别人在比赛的时候我们会走得更快,所以“同步走”也就会导致“学得更好”。而在例(12)中,学习上的变化就是“逐步”的,就如行走一样;在例(13)中学习上更进一步的变化的产生也就需要更进一步的行走;而例(14)就表示学习上缺少肯定的变化就是行走上的“停步不前”。

5.学习就是向前走。

以上的例子都涉及一步一步的行走过程,区别只在于方式的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在逐步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会有两种选择——前进或后退。

(15)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6)高二时迷上了游戏机,因此他的学习大大退步了。

(17)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进步的保证。

(18)如果没有进步,那就表明你已经在退步了。

(19)学习固然很难,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

(20)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不要想一步登天。

在例(15)(16)中,虽然我们一般很难察觉,但是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概念“进步”和“退步”是由具体的空间运动中的“前进”和“后退”的具体概念来理解的。如果我们前行,则学习上我们就取得进步;要是我们后退,在学习上我们就会退步了。

虽然学习过程很艰难,但我们还是应该如例(17)继续前行;而在学习的道路上退步则如例(18)那样让人觉得羞愧。同样的,在例(18)和(19),我们前进一步,则学习就进一步;要是后退一步,则学习就退步了。

6.学习就是在无尽的道路上行走。

(21)学习的道路没有尽头,但是我们还得一步一步走下去。

(22)学无止境,但是艰难的探索才更能体现学习的韵味。

通常道路都有起点和终点,但是虽然学习之初可被认知为踏上道路,但是学习和行走的不同在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知识的丰富让每一个个人都不能穷极,因此“学习就是在无尽的道路上行走”。但是学习本身的漫长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因为我们可以把学习的目标分成一段一段的,当看似遥远无比的终点被划分成若干的小目的地的时候,学习的过程就不会那么痛苦,也才会有学完之后的苦尽甘来。

7.学习就是赛跑。

在学习的道路上,通常我们都是自己一个人独自学习,这也导致了学习行为和个人行走行为的映射关系。但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和其他的同学相比较,这也就导致了学习行为的加速化,则行走也就相应地变成了赛跑。

(23)周老师班上的学风最好,竞争最激烈,同学们你追我赶,都不甘落后。

(24)还有两个月就高考了,同学们都开始冲刺了。

(25)看着试卷上红红的80分,他知道自己该朝下一个目标——90分出发了。

(26)王宇别的科目都不错,就是物理跟不上。

从前面的三个例子我们就会发现学习概念也映射在赛跑上。赛跑时选手们互相比拼——“你追我赶”就是为了不落后于他人——“不甘落后”。有时可能距离太长难以短时间内到达,所以选手们可以选择途中的某一点作为中期目标,那么在到达其中一个目的地后,再到达第二个目的地就不那么遥远了——“下一个目标”。如果是一场长距离的比赛,在最后都会有百米冲刺,那么选手们就会全速前进——“冲刺”。但是要想得名次,通常的做法是,在赛跑的中途应该保持自己前三名的地位,这样既不会落后太多也不会消耗太多体力;否则落后太多就没机会了——“跟不上”。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同样的规则:我们应互相比拼,这样更能促进我们的学习。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学习”这个抽象概念的构建和理解来源于“行走”这样一个具体的日常行为。根据莱考夫和杰克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即“行走”是源域,“学习”是目标域,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表达中就把源域“行走”的部分结构和参与其中的实体投射到目标域“学习”的相对应的结构和实体上。行走的基本步骤就是:选对道路—起步—向前—到达目的地。把这一结构投射到“学习”上面,就有了一系列相关的隐喻表达。行走要慢慢来,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同样的,学习也要慢慢来,不能太心急,逐渐的学习,才能积少成多,学得更多更牢。

本文只是从“行走”这一个方面来探讨“学习”概念的构建和理解,一方面验证概念隐喻理论,一方面也希望能对我们的学习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当然,“学习”概念的构建还依赖很多其他的概念,且待笔者以后撰文再述。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 Kovecses,Z.The Cognitive Model of Anger Inherent in American English[M].Dorothy Holland and Naomi Quinn(eds.),1987.

[3]Lakoff,G.& 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4]Yu Nin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李旭清.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认知比较[J].贵州: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The Metaphorical Construction of STUD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WALK

Hu Xiaoyi

The research of both metaphor and study has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of scholars since a long time ago.This paper tries to reinforces and develop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study”concept from the Chinese linguistic data,therefore hopes to throw light on our daily study behavior.

conceptual metaphor;study;walk;mapping

H0-06

A

1672-6758(2011)12-0122-2

胡小异,硕士,讲师,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邮政编码:530003

Class No.:H0 -0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行走源域目的地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动物可笑堂
精致策划 精美呈现
行走之思
偶像来了
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性庶谈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