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与信仰:甘肃中东部的傩祭“烧社火”

2011-04-09 00:17杜高鹏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瘟神傩戏社火

杜高鹏

仪式与信仰:甘肃中东部的傩祭“烧社火”

杜高鹏

傩文化是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延续至今的傩祭仪式和傩戏文化则是研究傩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傩文化的“活化石”,而且具有重要价值。处于甘肃中东部的傩文化历史悠久,不仅继承了古老的傩文化,同时又具有它独特的风格。

傩祭;烧社火;信仰

甘肃中东部的傩文化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被忽视。关于甘肃中东的地理位置的划定,李建宗先生在《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中定义的陇中地区包括甘肃中部、位于黄土高原北端,横跨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四个地级市,包括会宁、静宁、定西、通渭、陇西、秦安、甘谷等七县的部分地区。但据本人调查,和相关资料显示,在甘肃东部的庆阳市的部分地区也有耍社火习俗,所以这一范围应当扩大,表述为中东部可能更为准确。

一 傩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傩文化作为一种“祭祀神鸟”的活动,与早期人类的鸟图腾崇拜有必然联系。”[1]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是神鸟的崇拜者,所以“傩文化”也就是“鸾文化”,“从语言学、汉字学的角度出发,并从文献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进行论证,傩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祭祀神鸟的祭祀活动。它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只是一种“赶鬼驱疫”的迷信活动,而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一种有主神崇拜,有原始教仪,有宗教经典,有组织系统的原始宗教。把傩当作一种原始宗教来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化现象的真正起源。”[2]也就是说,傩既是与祭祀农耕文化又是与祭鸟文化相关的原始宗教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原始宗教活动,就有了傩文化,如果以文献资料为据,傩文化则应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商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就有了关于“傩”的文字记载。《周礼·夏官》有“岁始,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则驱傩之始也”。[3]尔后,《论语·乡党》篇中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形象记载,描述了大思想家、文学家孔子,看到群众性的傩祭也毕恭毕敬的情景。当时“傩”分为两种,即“有司傩”与“乡人傩”。“乡人傩”则是指每年腊月百姓人家驱鬼逐疫的仪式。这些史料表明,当时的傩祭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如上所述,傩祭主要是祈神逐疫,是娱神的。但是自“傩”形成伊始,除傩祭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外,余者就都带有一定的娱乐成分。傩的活动形式是边跳边唱、载歌载舞,而且是戴着面具跳舞。于是傩乐、傩舞、傩戏和傩面具等艺术形态便成了傩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傩文化的一个突出特色。

二 “耍社火”仪式:流传在陇中东部的一种傩祭活动

1.现存的“耍社火”仪式和傩祭活动。(以甘肃省静宁县李店镇杜河村为例)。

“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在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和西北都有过傩戏,傩文化的存在,并以不同方式的形式传承着,形成一个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陕晋翼内蒙,新疆及东北的傩巫文化,傩戏圈”。[4]曲六乙先生将中国傩文化划分为六个广大的傩文化圈,即:北方萨满文化圈,中原傩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西域傩文化圈。傩文化圈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的地域和民族。甘肃作为陕西和新疆的过渡地带也有许多被专认可的傩文化遗存。如2007年甘肃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称号,傩舞戏进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傩文化集成》,将甘肃永靖傩舞戏入选;“2008年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5]

首先要明确杜河村的傩祭仪式是“乡傩”。傩的主角是方相氏,方相氏这个小小的官吏,前身是巫祝,后来演变为大司马麾下小吏狅夫。“在汉代,他每年冬季里最后一个月农历腊月来临之际即带领十二兽,百二侲子,装神弄鬼,手舞足蹈,金鼓齐鸣倡信互动,有数千军骠帮衬助威,四周观者云集,上至皇上,下到百姓,从皇宫内外,闹到城里,再到城外,最后到到河边……具有一整套仪式化的表演套路。人物生动,主角固定,歌唱舞蹈”。[6]明代后方相氏衍变为熏熏然醉生梦死之态,方相氏的衰落,不单是一种形态的衰落,更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衰落。

(1)“耍社火”仪式的由来和起源。

“社火”是一种“土神”和“火神”的崇拜。“由于火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它可以使食物变熟,还可以驱逐凶猛野兽,人们对火也产生了无限崇敬和膜拜,这便有了‘尚火观念’。在古老社会,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相应地出现了社神和火神信仰”。[7]

每年的正月都要组织起来耍社火,社火从正月初五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正月初五是在自己村耍,从初六开始就到别的村去耍,在这期间(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四)也要接待别的村的社火队,算礼尚往来。直到正月十五这天在到自己村举办。但最高潮和具有代表性的是正月十五晚上的“烧社火”仪式。“烧社火”仪式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耍仪式的过程,社火队伍行进的路线。

社火分为“白社火”和“黑社火”,“白社火’就是白天耍的社火,一般为踩高跷。老者后边紧跟着社火队最前边是“驿臣官”和锣鼓队,在后边是四大灵官,再后边依次是各路神仙,最后为“社火尾巴”,是由化了脸谱穿了古装的小孩子组成,“灵官”和“神仙”都踩高跷。的“黑社火”是晚上耍的社火,为步行。社火队最前边是“端香马”盘的老者“驿臣官”后面跟锣鼓队,四大灵官,天官,刘海,等化妆演员,后边是狮子。以前的灵官多骑在马上的,现在大多步行。每次耍社火的行进路线是从庙前开始,表示化妆了的人员已经成神并得到神的许可,再在村子里转一圈,完了之后在庙前广场表演节目,白社火是高跷表演。“白社火”除了高跷表演之外,其他的表演节目较少,而“黑社火”的表演节目较丰富,天官、灵官、刘海等表演,耍狮子,“划船”(用纸和布做的假船,人在里面顶上走)表演,还有一些搞笑的反映农村生活的小品这类的娱乐节目。

2.傩祭“烧社火”仪式。

古历正月十五日,在本庄最后一场演出,演出的路线和平时的路线一样,表弄完之后,社火队在庙前广场醮马,之后就去各家拿“瘟神条子”,敲锣打鼓,挥鞭呐喊,逐家赶瘟神,驱逐邪恶到河边。然后把耍社火用的纸物及其它用品如绣球、“金鞭”、“金砖”(都是用黄纸作成)堆起来,烧的一干二净,纸灰倒进河里让水冲走,这叫“烧社火”,可以说烧社火仪式是整个耍社火的高潮,也是结束。

“烧社火”仪式进行之前,由天官的人给每塞每户送一个“瘟神条子”,通知每家每户把灶神、家神等敬上,以备“请走”瘟神。接到条子后,家家户户都将此条用熟鸡蛋压在灶台上(熟鸡蛋作为给灶王爷的供品),并在灶上放一把扫帚,做好迎接社火的准备工作。然后,每家一人,手打灯笼,跟着早已装扮好的社火队。社火队由一个提灯的老汉带领,灵官紧随其后。至每家门前夕先舞狮吹打,杂耍一番,然后进门。队伍中的灵官,手拿金鞭,后跟狮子,到此家各角落去打一阵子。打完后,灵官去灶房拿走条子、鸡蛋、扫帚,宣布此家断瘟完毕,全体社火队成员转入另一家,直至全村每户居民全部转完。最后,社火队全体成员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庄内百姓一手举火把,一手不停地扬洒糜面,同时口中高喊着“瘟神爷”断出门了的口号,将“瘟神”一直赶到村外最荒凉、人迹罕至的地方去。之后,仍由提灯老汉带领,走到河边,“诸神”将要社火的道具由一个装扮“瘟部天官”的烧掉。烧社火仪式到此宣告结束,全体成员收锣息鼓,悄然回庄。

联系傩的发展历史及傩的特点,我们很明显地看出杜河村的耍社火等风俗继承了古代驱傩风俗的传统,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驱傩活动。而且某些烧社火的风俗细节,可以直接从历史文献典籍中找到与之相似的地方。

(1)傩祭中最重要的是“傩坛”的设置,杜河村的“耍社火”仪式的傩坛设置在庙前的广场,庙里敬有,“梅花娘娘”相传为西王母的妹妹,和山神爷。傩坛的是由红色毛线围成的一个五边形的场地,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并在红色绳子上吊许多条“幅”,“幅”由朱砂画成。傩坛的中间放几张桌子,在靠近庙的方向设起香案,香火不断。以前的傩坛更为复杂,现在简化了许多。

(2)此时的“天官”就是古代“方相氏”的演变,他的作用就是周礼方相氏的作用,如驱傩时挨家挨户索室驱疫鬼,撒黄米面、糜面等,在《周礼·方相氏》中有“方相氏掌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矛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所室驱疫。”[8]在《后汉书·礼仪中》中就有很相似的记载,“方相氏……而时傩以索室,而驱疫鬼,以桃弧苇矢土,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以除疾殃。”在《新唐书·礼乐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方相氏,黄金四月,蒙熊皮’玄衣朱裳……而时傩……。”[9]上述文献记载与反穿皮袄的春官不无相似之处。其它如烧社火时高举火把,用桃熬药水等等,与历史上的驱傩活动一脉相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天官和四大灵官的唱词和驿臣说辞是傩歌演化的表现。

天官的唱词是固定的:“盘古开天水为头,女娲炼石补千秋。自有周纣兵败后,吾当回报如意过。吾上元一品天官是也。吾在九重坐天官,长在灵霄宝殿前,世人若知阴功满,天官赐福降临凡。只因甘肃省静宁县李店镇杜河村耍起了灯火故事,宝庄人等,善心过大香烟纷纷缭绕,冲开南天牛斗之门,玉帝心善派吾前来,一为赐福降祥,而为驱除怪鬼。”天官唱毕,锣鼓响罢,有人点燃早准备的火药,烟雾缭绕,好似仙境。王、赵灵官齐唱:“庄前庄后,庄左庄右,瘟化燃地,毛鬼小神,驱赶而尽。”然后,天官命刘海撒金钱。刘海唱到:“说撒便撒,大叫金蝉何不呕钱上来。撒钱已毕,遍地金钱。一撒五谷丰登,二撒四季发财,三撒六畜兴旺”。傩祭,“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水,人寿年丰的愿望”。[10]而这些唱词,都是于傩祭活动有关的傩歌演变。

(4)仪式的作用和目的。

其实“烧社火”仪式就是一种“模拟巫术”。毛泽东有《送瘟神》诗两首,林河先生认为在毛泽东的这首诗里,“牛郎”“瘟神”“鬼唱歌”“纸船明烛灯照天烧”等都是傩文化语言。“牛郎”“瘟神”是傩坛教的鬼神。“纸船”则是傩坛教“和神法事”中对待鬼神的礼物。把瘟神疫鬼用纸船装了,再给一些钱财,采用和平的方式把瘟神疫鬼送到远处,做到人鬼两安。这是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思想的体现,除非人和“鬼”之间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无望,傩坛是绝不采用武力的方式去解决。“傩文化的和合思想则全部贯穿在科仪,祭礼和傩坛法事之中”。[11]

从仪式上看主角固定,由“方相氏”(天官)支持,并演化出许多其他角色,如“四大灵官”、刘海等。并带有一些杂耍活动,比如口喷火,用火药制造烟雾以求“仙境”或“地府”,完了之后把一切“道具”送到河边烧掉。可以说,杜河村的社火仪式,在组织形式、表演内容、祭祀仪式等诸多方面再现了古代驱傩的风貌,是一种古代的甚至原始的文化现象——驱傩的遗迹。它反映了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斗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宗教意识,即使是说唱飞杂耍等娱乐活动,也与求吉保安、乞神赐福的心理。

三 “喊牛腔”:随“烧社火”仪式出现的一种傩戏

地处甘肃东部的静宁县,小曲演唱的社火队比较多,在1976年的戏曲普查中,在近二百多个社火窝子里就挖掘出300出小曲子。其中曹务乡张洼村的“小曲”比较典型,较全面地保留那个时期广泛流传的曲目,是一份宝贵的戏曲资料,为探索、研究静宁戏曲艺术之源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静宁的“烧社火”风俗历史久远,而伴随它演出的戏剧——“喊牛腔”,是一种傩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曲六乙先生认为“傩戏是从傩祭活动中脱胎出来的戏剧,它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孕育于宗教文化土壤之中,直接于傩祭仪式活动。喊牛腔是“烧社火”之前在庙上演唱的戏剧形式。由于其唱腔粗直、乐器简单,被人们戏为“喊牛腔”,意思是说它的声腔象庄户人吆喝赶牛的调子一样,单调而不优美。清乾隆十一年续修的《静宁州志》记载:“静宁民性刚直,好施尚义,也农颇勤……亦好音乐歌谣。”这就是“喊牛腔”等小曲的记载。喊牛腔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从这些剧本内容来看,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包括忠君报国、忠奸斗争飞。劝善勉学、杀伐征战飞草莽英豪等题材,剧情简单,甚至不太完整。一般一出戏的演出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一出戏伴奏和演唱者各二、三人不等,从喊牛腔的演出方式及其演出习俗中可以看出它是伴随着驱傩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祭鬼娱人的形式——傩戏。

1.演出禁忌。

喊牛腔演出有一定的习俗与忌讳。一般人家,正月里有喜事才可以演。如果有人死了,本庄则不能接外庄社火,这与人们的祖先崇拜有一定的关系,希望自己的亲人早日投胎转世,而不是被驱逐,成孤魂野鬼,这又与傩祭相关,戏班子里的人还有讲究,即喊牛腔绝不唱秦腔戏,这是为保持曲子独立不被其它曲种同化。

2.使用道具。

喊牛腔所用乐器非常简单,仅有锣、鼓飞钹等打击乐器。服装与化妆也很简单,服装多半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各式各样的生活服装均可登台。演喊牛腔时不戴面具(较早敬神时灵官等戴面具,现也改为画脸)。化妆时,男的用清油涂脸,以黑烟墨画脸和眉,女的(由男子扮演)用石膏粉抹脸,脸蛋则用红纸的颜色代胭脂。

傩文化作为研究古代人类活动和研究原始宗教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延续至今的傩祭活动和傩戏则是研究傩文化的重要的载体,是历史,民俗,人类学,民间宗教和戏剧等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傩仪是一种古老的仪式。虽然其中不乏表面看来的迷信、非理性的行为。不过,表面神秘而不可知的事物往往蕴含着古老的智慧。陇中东傩的整个仪式和表演过程,虽然有一定的娱乐性质,但事实上是人们原始思维信仰意识的一种表现,他们期望通过一种神秘的力量发生作用,实现对自然的支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耍社火”这种傩祭仪式的社会功能在明显的减弱,愿意演和愿意看的人在明显减少,其传承将面临严峻挑战。

[1]吴小燕,吴芳.萍乡傩文化源流和价值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1,32.

[3]杨天宇.周礼·夏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5-451.

[4]庹修明.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中国傩戏傩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10:167.

[5]聂明利.流传于永靖的傩文化[J].党的建设,2008(9).

[6]庹修明.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中国傩戏傩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10:113.

[7]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J].黑龙江: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105.

[8]周礼·方相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51.

[9]新唐书·礼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2.

[10]邢海燕.象征与神圣空间——甘肃永靖地区傩文化的田野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08(4).

[11]林河.中国傩巫史[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1:193.

Study on the Ritual of Burning Shehuo in Mideast Gansu Province

Du Gaopeng

Exorcism culture is a kind of primitive religious beliefs in ancient China.It is called the"DNA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which went down until now.The ritual of exorc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tudying the Exorcism Culture and a living fossil of exorcism culture and has important aesthetic value.Jingning county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Gansu province,was once the ruinof older Chengji City.Fuxi who is called the Father of Human was born here.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The ritual of burning Shehuo is very popular in Jingning county.And along with the Ritual of Burning Shehuo,the performance of Han Niuqiang does not only remain the old tradition of exorcism culture but also has its unique style.

exorcism culture;ritual of exorcism;burning Shehuo;belief

G127

A

1672-6758(2011)12-0134-3

杜高鹏,硕士,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邮政编码:637000

程媛媛,学士,静宁县余湾教育办,甘肃·静宁。邮政编码:743409

Class No.:G12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瘟神傩戏社火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闹社火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战瘟神
大疫
林散之《毛主席<送瘟神>诗联》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