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先德运用引经药经验及病案分析

2011-04-09 10:58马晓晶王海波
河北中医 2011年5期
关键词:白薇升麻芍药

马晓晶 王海波 王 力 付 可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53)

冉先德,著名中医药学家,生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冉氏医学流派第七代传人。从事中医药学研究、临床及教学50余年,其父冉雪峰(1878—1963)系现代中医药学界泰斗。冉先德先生生前费时3年有余,将冉雪峰的全部遗著加以整理校对,完成《冉雪峰医著全集》,计12种:《冉氏易理》、《冉氏内经举要》、《冉氏伤寒论》、《冉氏本草》、《冉氏方剂学》、《冉氏温病鼠疫合篇》等。冉先德先生主要著作有:《白话中医古籍丛书》、《中华药海》、《冉雪峰医著全集》、《校注本草纲目》、《冉氏释名本草》、《中华药海(精华本)》。冉先德先生精于中医医理,临床经验丰富,注重古典医籍整理,对中医教育事业贡献突出,长期承担广安门医院西学中班的教学工作。冉先德先生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称脱离实践的空头理论家为“伪医”,没有理论修养的为“医匠”,“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冉先德先生精于中医,但不排斥西医,潜心研究西医病因病机,临诊遣方用药,直中病机,颇多效验。我们有幸在先生生前的最后几年有机会追随其左右,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引经药经验介绍如下。

1 引经药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医医病书》谓:“药之有引经,为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引经药是归经理论与药物的君臣佐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使之为使”等论述。但是,具体上某药归入某经,却是强调于元、明时代。如金·张元素《珍珠囊》及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等。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经验,创造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报使药,对后世方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学术争鸣。张元素提出十二经引经药,原见《珍珠囊》一书。《本草纲目》谓:“十二经各有引药,在脏在腑,在气在血,为火为热,亦有引矣。”每味中药都有其特定归经,但并不是每味中药都是引经药。引经药可以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取向或部位,或将诸药药力集中于某一部位,也可以引导气血和病邪。

2 冉先德老师使用引经药的特点

冉老师的临床用药特点为经方多、药味少、疗效佳,善用引经药,用法上灵活。冉先德老师在引经药的使用上灵活多样。回顾其医案中的引经药有以下特点。

妇科病血瘀多见,病在胞宫,常用的引经药:益母草、茺蔚子、牛膝等。

用药根据其颜色决定归经不同:红色、紫色入血分,如紫草、紫背天葵清热凉血;红色入心经,如苏木、丹参安神;青色入肝经,如蒲公英、青皮疏肝解郁。

炒炭色黑入血分,如炮姜、荆芥炭、大黄炭等,在妇科病中可行血中瘀滞,在痹证中可温通经络、活血化滞。

花味辛香多入肝经,行气疏肝,如代代花、玫瑰花等。

皮肤病者用各种皮类药,以皮达皮,如白鲜皮、牡丹皮等。

利用各种藤类引药入络,如忍冬藤、鸡血藤、青风藤、海风藤等。

桔梗药之舟楫,载药上行。

磁石引药入肾,益阴潜阳。

虫类药活血通络,如蕲蛇、蜈蚣、土鳖虫等。

同是能引药入肝的引经药,因病位在肝经的位置不同而选药不同,如要引药入肝下行选茺蔚子、牛膝;要引药入肝上行选蔓荆子、柴胡;而升麻入肝既可引药上行,又可引药至全身,还可引药外达。

3 冉先德老师用引经药的验案

例1 郭某,女,12岁。2009-08-04就诊。全身多发皮下结节1年。患者全身皮肤广泛性咖啡色色素沉着斑,直径0.3~5 cm不等,关节近端散在多发小结节十几个,大小不等,压痛,无抽搐发作,曾就诊某医院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查体:神清语利,认知良好,躯干皮肤多出牛奶咖啡斑,皮下可触及十几个结节,可轻微活动,质地适中,左前臂结节最大2 cm×5 cm,压痛。无其他不适。纳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沉。西医诊断:神经纤维瘤病。中医诊断:癥瘕。辨证为气血瘀滞。治宜活血祛瘀。处方:当归 10 g,土鳖虫5 g,大黄炭5 g,桃仁5 g,三棱5 g,莪术5 g,升麻5 g,柴胡5 g。水煎服,日1剂。2009-10-12复诊:左前臂结节变为1.5 cm×3.5 cm,自诉没有新的结节出现。

按:方中以下瘀血汤为基础活血化瘀,三棱、莪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消瘤。《金匮要略》中的下瘀血汤本是主治产妇因“干血著于脐下”致腹痛拒按,按之有块,以及血瘀所致经水不利者,配土蟞虫专以攻下瘀血为用。方用“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1]。本例患者神经纤维瘤遍及全身,冉先德老师用下瘀血汤活血化瘀,用升麻、柴胡作为引经药,不但引'下瘀血汤上行,也引药至全身。其中升麻别名周麻,能遍及全身。作为上行及达全身的引经药,取其轻轻之意,故每味只用5 g。

例2 任某,女,46岁。2009-04-14初诊。左颜面疼痛2年。患者既往左侧面部变小、萎缩5年,2年前左颜面疼痛,痛能忍受,无恶风、发热,纳可,二便调,血压时有偏高,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弦。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偏侧面萎缩症。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气滞血瘀。治宜行气化瘀。处方:当归10 g,川芎5 g,白芍药10 g,炙甘草5 g,白芷 10 g,生蒲黄10 g,五灵脂10 g,桃仁10 g,延胡索10 g。水煎服,日1剂。服药2周后复诊:疼痛、麻木减轻。调整处方为:当归10 g,川芎5 g,白芍药10 g,炙甘草5 g,全蝎5 g,桃仁10 g,葛根 10 g。2009-05-19复诊:疼痛明显减轻,颞颌关节周围仍有轻微痛,月经提前,舌淡,苔薄白,脉沉。调整处方为:白附子5 g,僵蚕10 g,全蝎5g,当归 10 g,赤芍药10 g,白芍药10 g,川芎5 g,天花粉10 g,生甘草10 g。此方继服1个月,面部疼痛完全消失。

按:初诊处方用佛手散、芍药甘草汤、都梁滴丸加失笑散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二诊、三诊处方用四物汤去生地黄活血,芍药甘草汤止痛。三诊牵正散中白附子辛温上行,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牵正散既能祛风、通络,又共同作为引经药而引四物汤、芍药甘草汤上行面部,直达病所。

例3 孙某,女,65岁。2009-05-19初诊。行走姿势异常20年,加重1年。患者行走时双下肢不灵活,迈腿时腿在空中停滞片刻才能落地,出现怪异的行走姿势,近1年行走困难。在某医院诊断为扭转痉挛。症状轻重与天气无关,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扭转痉挛。中医诊断:痿痹。辨证为血虚络失所养。治宜养血通络。处方:当归10 g,白薇10 g,人参10 g,生甘草10 g,生蒲黄 10 g,地龙 10 g,土鳖虫10 g,木瓜 10 g,怀牛膝10 g。水煎服,日1剂。用药6个月后随访,行走困难有所减轻。

按:白薇汤出自宋代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曰:“人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窹。此由已汗过多,血少,气并于血,阳独上而不下,气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窹。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妇人多有之。宜白薇汤、仓公散。”[2]《本经》谓:“白薇气味苦咸平。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方中以白薇汤养血活血,以失笑散去五灵脂加地龙、土鳖虫、木瓜加强其活血通络的力量。患者行走姿势异常,行走时双下肢不灵活,因而用怀牛膝作为引经药,引药下行,以达腿膝。冉先德老师在应用白薇汤时加减变化很多,用于平肝降逆清热加天麻、钩藤、黄芩、磁石、龙骨、牡蛎等,用于养血活血则加各种活血、行气的药以加强其活血的力量。冉先德老师常在中风、帕金森病及其他脑病的治疗上选用此方。

小 结以上3个病例体现了冉先德老师临床药味少、量小、疗效好的特点,而能达到药专力宏的效果,引经药的巧妙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经药可以是一味、两味药,如例1中升麻、柴胡,例3中牛膝。也可以是一个小方子,如例2中的牵正散。冉先德老师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方用药,同时常酌情加入引经药,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临床疗效,值得我们学习。

[1]孟茹.金匮要略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47.

[2]冉雪峰.冉雪峰医著全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935-936.

猜你喜欢
白薇升麻芍药
升麻的品种考证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人在朝堂,心不由己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纠缠一世的情劫
大半生
芍药为谁生